只是因为在众多图片中看了你一眼,“扎尕那”一个自带光环的名字从此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一直没理解怎么会称作"石匣子"或"石城",直到我在网上找到这张图片,一目了然) <p>"迭部"在藏语中指"神摁出来的地方",而扎尕那是山神念甘达娃的行宫,2020.10.4~10.6我跟随U玩户外一行18人,从念甘达娃神山公园——石林——包那面牧场——冬才营地——喀拉克垭口——奶子山营地——安子库牧声——观音石垭口——一线天。全程穿越迭山的核心地带,约55公里,海抜在2800~4200米之间,计划是3天时间。在大神们谈到的众多高海抜地区中,扎尕那相对海拔还是低的,这也是我选择作为高海拔徒步的处女地原因。</p> 念甘达娃行宫的石门 穿过石门,行走不远,就到了著名的观景台,图一就是在这里拍的(只可惜,第一天早晨天下着小雨,摄人心魄的扎尕那宣传照片就是这样的,打卡留念吧) 我们一行18人,14人轻装,4人重装,牦牛队一路相随..... 这里很久以前居住的是游牧的藏民,他们以狩猎,游牧,农耕,集采为主,牦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2009年,扎尕那被国家地理评为"十大非著名景点",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以此为契机,甘南州趁势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政府修通了道路,大力完善基础建设,鼓励当地村民发展藏家乐。 继续走,我们离开了景区,向神秘的迭山深处迈去...... 此时正值十月的秋季,金黄的落叶轻轻地铺了一层在地上,树上的叶子青黄相间,深浅不一,远看就似一幅油画. 这次给我们带队的是U玩户外蜚声在外的领队——大帅,出发前就打了招呼,第一天一路拔高,是3天中最辛苦的一天,行程约19公里,累计爬升约1888米,最高海拔4055米。 图中是队友骑乐荣荣和黑猪与向导合影。 介绍中称扎尕那有峡谷、雪山、森林、牧场、河流等,你看,图中的“雪山”是不是很壮观。 在扎尕那的雪线以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冰川谷和冰川混杂堆积体,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湖、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风蚀地貌,形态非常独特秀美。 这壮观的“雪山”是经过200-300万年漫长的冰川运动和滑动,在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属第四纪冰川遗迹。 看,图中的石林应该就是地壳和冰川运动的产物。 图中是秀外慧中的队友——诸侯 行走在金色的草甸上,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里,一点也不觉得疲惫。 经幡在凄风冷雨中飘荡摇曳,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表达着藏民们的信仰。 <p>外面什么情况?一只土拨鼠探出了小脑袋......</p> 路餐,好大的一张馕. 脚踩苍茫大地,头顶无垠苍穹,“我是谁,要去向哪里?”——队友小伯利恒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 经过近10小时的一路拔高,终于在晚上6点多我们到达冬才营地(因为到达时天已黑且下着雨)此图是次日清晨所拍。 地为床,天为被,炊烟袅袅,此情此景不正是我们想逃离都市的喧闹,遁入大山深处所追寻的吗? 英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说过,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知道扎尕那这个地方,一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出生地写于此,对面如此薄雾轻罩,半隐半现的仙境,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青山含黛,白云缭绕,蓝色的小花(山景龙胆)似乎也在诉说着对她的爱恋...... 迎面走来的是队友——二师兄 <p>队友—重诺</p> <p>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图为队友——凡人周。</p> 白练当空舞。 扎尕那6个女中豪杰 外表坚毅,内心柔软,全队公认暖男——黑猪。 寻梦?执一对登山杖,向大山更深处走去...... 紫苞雪莲 鸡蛋参 广州四名队友,从左到右分别是:苗苗,樵夫,东哥,喵~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第二天夜晚向导生火做饭。 向导可能自己也没想到,第三天凌晨会在皑皑白雪中做早餐。 <p>这就是著名的”奶子峰“,远远看去,就象少女的一对乳房,饱满,挺拔。</p> 雄纠纠,气昂昂,看这阵势,象不象要登顶的珠峰队员? 来自广州的队友——喵~,很少看到雪。这不,她兴奋得躺在雪地里。 一路忽前忽后相伴的耗牛队。 雪,漫天飞舞~~~ <p>这下子体会到了红军过雪地。图为队友—亮亮</p> 原本还是厚厚的一层雪,到了山腰处,就变得星星点点,远远看去,就象被月光照耀的海面,银光闪闪。 山峦一座接着一座,草甸一片接着一片,牛儿漫不经心地吃草,低矮的灌木,红的红,黄的黄,和绿色的松柏相互交织在一起,似一幅天然的秋景图,美不胜收。 到达安子库牧场,果然是只闻狗吠,不见藏民。 <p>图为队友—樵夫</p> 什么叫”眼在天堂,身在地狱“?一场意外惊喜的雪,给大家带来了美景,也使第三天徒步变得更加艰辛,一路泥泞,一路狼狈。 <p>图为队友—小坛子</p> <p>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队友—东哥</p> <p>云中仙子,队友—云雾</p> <p>有闭月羞花之貌的队友—娇娇</p> <p>本次徒步的领队—大帅</p> <p>乍看以为一家子,实则都是老驴友,从左到右:建建,娇娇,二师兄。</p> <p>经过三天跋涉,终于圆满完成了洮叠古道的全部路程,虐并快乐着……😋</p>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君请记住,我们曾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