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过往,成为经久的回忆——回忆在安大的日子

勇哥

<h3><font color="#010101">  怀念二十年前在安康师专那些不够”二”的日子。<br>  1993年9月,我经过二十分钟步行、二十分钟三轮、二十分钟轮渡、二百分钟火车,来到大城市安康,开启三年的师专生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师专在当地有个很牛的名字:安大。虽为辖区内的江湖老大,但当时派头最低调,没有大气的校门,没有标准的运动场,没有可供恋人们躲藏的大花园。标志性建筑更不用说了,第二年校园里才有了个水塔,第三年校园里才有了个礼堂。于是,很多学生的留影基本上就这两个背景。<br>  仔细打量,学校模样很像隔壁安中的附属学校。据说,当时安中学生的奋斗目标是:过不了秦岭过汉江,过不了汉江翻院墙。意思是考不了西安高校,就上汉中师院;考不了汉中师院,就上安康师专。当时,很多学生报到才发现这里离期待中高大上的大学形象相差很远。记得开学没几天,一个汉中妹妹就跟我们拜拜了。</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校里教职员工中,最有风彩的当属工友王老二。此人每到周末舞会,光溜溜的身子外套一件西服,虽然不穿衬衫,领带倒是系的。舞厅里邀请不到女伴,可以扶着板凳脚翩翩起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班级同学来自汉中、安康两地。班级里女生少得出奇,零头都不满。第三年,学霸李雪梅被保送,最终五朵金花陪伴我们到毕业。可以断定,九三级女生之少在学校中文系历史上空前绝后,中文系九三级男生是历史上最悲催的一届男生。就此,当年负责招生的、教文学概论的冯丰收老师多次做了诚恳的解释和说明,以安抚人心。我们能熬过那三年,的确不容易!</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宿舍里八位男神,具体情况如下:二位姓张的,二位九头鸟,二位小烟枪,二位乒乓高手。乒乓球本有三剑客,分别代表宝鸡、宁陕、旬阳三个流派。李某某水平本来也挺高的,只是后来沉湎女色,忙着追其他系里的美眉,技艺日渐生疏,好像没能打进全校前五强过。其他两位最辉煌的时候包揽学校冠亚军。三年后,只有二位回了原籍,其他全部远走江南。<br>  老靳,三年同桌,大三实习也在一个组,讲着一口非常地道的洋县某镇的普通话,三年结束我也能完全听懂了。中间似乎有次为某件事争执过,但沟通实在不畅,吵不尽兴,只好作罢。分别前的一晚,两人在卫校前面痛快吃了一顿麻辣烫搭汉斯啤酒,算是散伙饭。老兄现在西乡,“赏能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已成地方名师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为大学,学校的管理却很“中式”。早上得准时起来做操,每节课点名,不敢开溜,第一第二年得乖乖地上晚自习。第三年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当时虽然有点不自在,但能学到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工作第二年,我一次性通过专升本考试,恐怕得益于师专比较扎实的三年。<br>  学校里早餐三年只有一个版本:红汤面片配酥饼,吃了三年也不腻。酥饼是安大名点,烤得金黄油亮,外脆内酥,不知现在是否还有的,啥时路过安康早晨去看看。偶尔能换换口味的,就是汉中“月亮”牌方便面,当然土豪出身的还能潇洒地配上一两根“春都”牌火腿肠。下午出去闲逛饿了,在育才路上买几只烤红薯,提着坐在操场边的土坡上,望着进进出出、红红绿绿的安大姑娘,快活地啃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汉中“伟志”西服、上海“登云”皮鞋是男生的标配,相当部分有且仅有这一套像样的装备。中分或四六开发型最为时髦,每个男生宿舍至少有一瓶摩丝,偶尔用完了,只好用自来水凑合一下。每天去教室上课前都如相亲一般打理着,至于目的就不用说了:上下两头光,口袋空荡荡;潇洒进课堂,贼眼四处望!<br>  香溪洞,是学校最近的风景名胜区,刚开始闲来无事就上去逛逛,鸟瞰安康城。曾经有阵天天早上跑步上去,时间长了发现大多是成双结对的,有的跑着跑着也就成对了,我孤家寡人一个跑着跑着也就没劲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90年代初,“陕军东征”横扫中国文坛。第一年,我们读完了《废都》《白鹿原》《热爱生命》《八里情仇》《最后一个匈奴》。看《最后一个匈奴》时,都会扳着臭小脚趾甲研究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匈奴人的血统。更多的时候都在痛斥老贾太矫情,《废都》中“◇◇◇(作者此处省去XX字)”的段落太多,省去的文字更太多,让人读得很不爽!<br> 《小芳》《吻别》《水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等至今还在耳边回旋。大三的元旦晚会上,一小师妹唯美演绎了一曲《你那里下雪了吗?》,在男生的心中掀起阵阵波澜,春潮开始提前涌动。半个月的时间里,上午第四节课后,许多男生宿舍总有人回去先站在窗口,对着楼下的女生们深情地来一句:“你那里下雪了吗?”,整幢楼此起彼伏。此后,每当听到这首歌,就如同看到那道曾经连吃了半个月的精美大餐。<br>  校园里的录像厅实惠便捷。晚饭时间,捧着一盆饭,递上五毛钱,一部《新龙门客栈》看完正好上晚自习。在教室里呆坐半天后,满脑子都还是风情万种的邱莫言(林青霞)、金镶玉(张曼玉)的身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三去平利县中学实习。三个人一个班,五十天大概上了三篇课文。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给学生上的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印象最深的三件事:一是全班学生一起去野炊,回来个个浇得落汤鸡;二是学校运动会,全校学生游街,场面很壮观;三是实习结束包车绕道岚皋回安康,中途翻越那段盘山公路时,英语系一哥们肚子走火失控了,每隔一二十分钟就要求司机师傅停一下,那个师傅火得,碍于车上全是毛头小伙,不敢发作。<br><br>  师专三年,没有补考过,没有处分过,没有表彰过。就这样,不咸不淡的日子在1996年7月初瞬间截止。离开安康师专的二十天多后,我独自一人,经过二十分钟步行、二十分钟三轮、二十分钟轮渡、二千分钟火车,来到江南。二十年来,我往返于扬子江畔和汉水谷地之间,在异乡和故乡之间努力保持着某种平衡。在远行中回归,在回归中远行,倏忽之间,就到中年!</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 安大三年,虽不辉煌,但未虚度,我曾来过,此生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每次经过安康大道,我都会瞥一眼崭新的安大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6年7月 江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