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辽塔(2020.10.1-2020.10.5)

爱运动

<p>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时间确定,目标确定,唯一不确定的是我的体力,这一年各种原因使我骑车的时间寥寥无几,临行前半个月不小心又崴了脚,我知道这次骑行对于我来说比较艰难,但又无法说服自己放弃。</p> <p>  辽塔即辽代所建的塔。</p><p> 其以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精美的砖雕艺术在中华古塔建筑中独树一帜。我国现存辽塔约90座,辽宁境内约有40座,散落在辽宁大地的座座辽塔,屹立千年,为我们记录着佛教在这片土地的兴衰流变,也是我们得以打开通往大辽王朝兴衰的一扇门。</p><p> 1600年前,契丹民族就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到了隋唐时已经非常强大。契丹民族不断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王朝时(916年),契丹族就已经有很多人信奉佛教。辽景宗,辽圣宗时,佛教逐渐走向繁荣,到兴宗,道宗,天祚帝时,甚至达到了佞佛的程度。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寺院和佛塔等佛教建筑的大量出现。但辽代后期,因修塔不堪重负的大辽政权实力大为削弱,最终走向灭亡。</p><p> 辽宁的辽塔工艺高超,气势雄伟,城镇中的辽塔都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然而还有许多散落在已经废弃的辽代州城中尚存的辽塔依然在深闺无人识。</p><p> 辽宁的辽塔具备了契丹民族的传统特色,即典型的辽式密檐塔。辽式密檐塔在结构和建造上形成了大体统一的标准样式,多为八角实心塔,之所以塔为实心原因在于辽塔本身主要体现在外在的装饰上,并不强调登临功能,宗教内在的感召力是造塔者要表达的唯一主题。第一层塔身布满高浮雕佛像,形体高大,栩栩如生,与建筑物巧妙的融为一体。这些佛像雄踞第一层塔身这一重要视觉位置,形成了视觉焦点,不仅揭示了“佛即是塔,塔即是佛”的建筑主题,又营造了神圣的佛国气氛,所以说辽塔是宗教,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p> 十一假期,我和我的单车从山海关出发,沿辽西走廊一路向北,追寻辽塔。</p><p><br></p> <p>假期很短,我出行方式选择的还是火车+骑行+火车。山海关是我出发的起点。</p> <p>此行第一站是位于绥中永安堡乡塔子沟的妙峰寺双塔。沿着水泥路一路颠簸向上,爬坡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雨水夹着砂石糊住了自行车链条,第一次感到汽车一骑绝尘的潇洒。</p> <p>龙门峡谷是去往妙峰寺双塔的必经之路。沿途风景奇美,沟深谷窄,悬崖耸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这里地处燕山余脉,山体岩石为黄褐色的花岗岩,突兀挺拔,山势峻峭,有怪石,有小溪,未来之日一定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p> <p>塔在狭路上,不能与之亲密接触,只好远远的合个影啦。</p> <p>妙峰寺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0年)东塔高约24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p> <p>西塔高约10米,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p> <p>双塔东西对峙,历经数百年风雨,从历史到今天从未分离,相依相伴,患难真情。山腰原有妙峰寺,后被毁。</p> <p>基座转角的力士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只是后期的修补实在未尽人意。</p> <p>正南佛像左肩侧上雕“宣赐舍利塔”五字</p> <p>正东佛像右肩侧上有“辽天祚皇帝”五字雕刻,这种刻有“皇帝宣赐”字样的辽塔极为罕见,增加了妙峰寺双塔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国保。</p> <p>出了塔子沟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在102国道边上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前所古城”,是明代辽东镇军事防御体系中独立建制的一座所城,明朝建制千户为所,全国共有126座所城,而前所古城是当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所城,建于明宣德三年。</p> <p>荒草丛生,满目凄凉。</p> <p>离开前所沿102国道继续向北出发,来到前卫斜塔,此塔建于辽代,距今有千年历史,塔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身佛像和砖雕都已无存,几经地震与洪水侵袭,该塔始终斜而不坠,歪而不倒,所以又被称为“怪塔”。</p> <p>第一天骑行大约112公里,寻塔三座。天气,小雨。落脚前卫镇102国道。</p> <p>第二天迎着朝阳出发,清晨的102国道上冷冷清清,寒意袭人。</p> <p>绥中吃罢早餐继续赶路。</p> <p>磨子沟塔位于兴城磨子沟村的一处山坳里,导航找不到,只能问路当地人。走着走着,路已不成了路,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我只能选择坚信我要的就在路的尽头等着我。</p> <p>弯弯曲曲的小路不知会将我带往何处,对于未知的恐惧一点点增加。此时此地只有我一个人,也幸亏只有我一个人。</p> <p>转角处看到塔的那一刻,所有恐惧、疑惑、迷惘都被兴奋之情取代。我想所谓幸福就是在经历了怀疑、否定之后的得到吧。</p> <p>这么偏远的辽塔也是国保。(第七批)</p> <p>券龛中有门,两边胁侍已经不完整了</p> <p>这一面损毁更严重一些。</p> <p>修补的简单粗暴。</p> <p>密檐上有琉璃瓦。</p> <p>一路跟着导航走,到跟前才发现此路不通。大概是今年雨水太大,所以才变成水路吧。</p> <p>不怕不怕,我有装备,我是顽强的小强。</p> <p>白塔峪塔位于兴城白塔乡塔沟村,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高42米。是第七批国保。</p> <p>高大的塔身有着丰富精美的雕像。辽塔特有雕刻元素:主佛、胁侍、飞天,、宝盖、铜镜无所不有。</p> <p>塔身四个正面龛内雕佛像一尊,两旁各立一胁侍,上雕宝盖飞天,龛上雕“阿閃如来”。</p> <p>塔身四隅面正中雕巨大碑刻,碑两侧胁侍各不相同。</p> <p>转角力士守卫,</p> <p>塔身转角雕刻有八大灵塔塔名。</p> <p>远望塔的密檐最上四层明显和下面不协调,可见修复的工作做的是多么粗糙。</p> <p>黑鸟记录,只记录了这一天,我想我骑块骑慢无所谓,骑多骑少也无所谓,只要得到想要的就好。第二天骑行114公里,天气晴。</p> <p>兴城的标志,火车站前的袁崇焕塑像。</p> <p>祖大寿,祖大乐石坊。石坊雕刻工艺精美,造型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屋顶,单檐庑殿顶,竣严矗立,气势雄伟。虽经历三百多年风雨仍保存完整。</p> <p>安昌岘舍利塔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塔就在路边的一个小山坡上,一眼就能看到。始建于金代。塔高19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塔身已经倾斜,2001年加固。</p> <p>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拱形门,我猜龛内应该有雕像,好像早已不复存在。</p> <p>其他四面的雕像是胁侍,与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主佛两胁侍的造型不同。</p> <p>修补的力士看着呆板,毫无生气。</p> <p>让我再看你一眼。</p> <p>爬坡也能中奖,幸亏我是万能小能手。</p> <p>甭管过程多辛苦,结果还是完美的。</p> <p>双塔沟塔唯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双塔沟村。始建于金代。印象中以为是双塔,便寻不见,急忙百度才发现原本是双塔,后来有一个毁掉了,就变成单塔了,但此地仍以双塔命名,此塔又以此地命名,所以叫双塔沟塔,没毛病。</p> <p>沙锅屯石塔始建于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石塔用褐色花岗岩雕筑,高4.6米,六角密檐,塔身每面雕有佛龛,内有坐佛。</p> <p>传说石塔的建立是因为该处山上有卧龙,担心会危及天子地位,便建此塔在龙头镇压。</p> <p>第三天骑行90公里,天气晴,落脚锦州凌海市南票区。</p> <p>班吉塔位于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又称“半截塔”。众多砖塔中属于另类。一层塔身之上是莲花瓣,上面有层层佛龛,座座小佛。虽然是辽宁省唯一的辽代花塔,但可能因为历经多次维修,已失去了辽塔的原有风貌,所以只是省保。</p> <p>前往义县途中路过靠山屯水库。</p> <p>蓝天之下大风刮的水面波光粼粼,让人感到心旷神怡。</p> <p>八塔子塔位于义县前杨乡八塔子村。八座塔分别建在酷似腾飞的龙形山上的八个凸起的山峰上。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p> <p>留影留念</p> <p>每座山峰上耸立一座塔,每座塔的造型各异,有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边形,均为青砖塔,是辽圣宗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阶段而建。是世界上唯一纪念释迦牟尼佛祖一生八个阶段的塔林。</p> <p>塔的形式很简单。</p> <p>在八塔山脚下偶遇辽阳骑友,同游八塔子塔,感谢骑友大哥为我留下宝贵纪念。</p> <p>蓝天白云之下一切都很美好</p> <p>第四天骑行100公里,天气晴,落脚义县。</p> <p>位于义县城内的广胜寺塔。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p> <p>塔身巨大,雕刻精美,阳光照耀之下闪着光芒,</p> <p>基座巨大伏狮表情生动,雕刻精美,</p> <p>塔身结构具有典型辽塔特点,主佛,胁侍,飞天,宝盖,铜镜。</p> <p>一座院墙将塔围在其中,塔的另一侧有房屋,传出阵阵诵经声,有花有草,还有两只小狗,这样的生活也挺惬意。</p> <p>奉国寺一千岁生日啦!可惜我来晚了两天,没有看到生日庆典,大清早赶着开门参观,人少清净,可以慢慢的看,细细的品。</p> <p>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保。</p> <p>千年庆典纪念碑</p> <p>奉国寺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是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代表着中国建筑的最高技术水平。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48.2米深25.1米高19.9米,仅次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但时间要早于华严寺120年。</p> <p>大雄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过去七佛”并列一堂,宏伟壮观,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九米以上。每尊佛身前两侧左右一对胁侍菩萨,身高2.5米。历尽千年沧桑,依然保存完好。</p> <p>宝相庄严,栩栩如生。</p> <p>释迦牟尼佛在最西侧,过去七佛是指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六位佛,释迦牟尼是现今佛。据说彩塑上的尘土也是辽代的。</p> <p>大殿顶部梁架上的辽代彩绘,色彩鲜明华丽,面相丰仪,服饰缤纷,。</p> <p>辽代彩绘壁画</p> <p>彩色泥塑天王</p> <p>透过牌坊看山门</p> <p>中轴线上的殿宇</p> <p>医巫闾山是义县和北镇的分界线,盘山路爬起来可真是费劲,好在这条路坡度比较缓,用距离换高度,对于骑行的人还是很友好的,一路之上有许多热情的司机给我加油。</p> <p>一览众山小</p> <p>感觉自己棒棒哒</p> <p>回望来路感觉却很平常</p> <p>蓝天白云</p> <p>山顶即是义县与北镇两地分界线</p> <p>北镇崇兴寺。建于辽代,国保。</p> <p>双塔东西对峙,相距43米,八角十三级密檐,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p> <p>夕阳照耀之下的双塔,气势雄伟。</p> <p>不偏不正</p> <p>塔身八面都有拱龛,龛内雕有做佛,两侧立胁侍,上饰华盖,飞天,铜镜。须弥座下部雕有狮子,力士和莲瓣,塔檐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挂有风铃,风吹过响铃阵阵,煞是动听。</p> <p>广宁城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比北镇有内涵</p> <p>幽州重镇如今却只剩下一个鼓楼。</p> <p>李成梁牌坊。李成梁是明朝后期辽东名将,驻守广宁,威震辽东。石坊是明朝皇帝表彰李成梁守辽有功的记功坊。</p> <p>第五天骑行65公里。天气晴。落脚北镇。</p> <p>北镇著名早点“面茶”,尤以赵家面茶为正宗,面茶以小米面为原料,类似我们吃的玉米面糊糊,口感细腻,加上两勺果子蛋,香甜可口,回味无穷。</p> <p>从北镇到沟帮子车站骑行28公里,本次骑行五天大约骑行近五百公里。结束旅程,坐车返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