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Ⅱ 正值江南深秋时

老长不大

<p><b style="font-size: 15px;">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露寒,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b></p><p> 寒露是大雁逐渐南飞越冬的时节。</p><p> 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本,开学上了七、八篇课文后,刚好到了寒露至霜降的时节,有一篇课文,题目忘了,内容是:"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儿会排成一字。"还有一张漂亮的插图。</p><p> 那几天,我总会抬头望望碧蓝的天空,也时不时能看到一群群随时变换着"人"字与"一"字的雁阵。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心情倍儿爽!</p><p> 我后来到了城市生活,几十年来,再也没见过这么温和暖心而又趣味养眼的雁阵了。</p><p> 那时候,小孩的我多么希望大雁能在家乡的原野上停下来栖息,那怕是暂停息脚一会儿也好,让我走近去瞧瞧它们长得有多漂亮。</p><p> 燕子多好啊,每年春天都成群结队地来我家乡,还在我家前屋的房梁上筑窝生小燕子呢。</p><p> 可是大雁却一次都没有飞下来停留过,总是在空中一直往南飞哎飞……不知它们究竟要飞到哪里去?</p><p> 后来,我长大些有点儿懂了,大雁是候鸟,要去比我家乡更暖和的南方越冬。但是到底在何地落脚?我至今仍然不清楚,只从传说中略知它们飞至衡阳南岳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了。</p><p> 回雁峰,人称南岳衡山第一峰,北雁南来,至止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p><p> 难怪杜甫说:"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p><p> 明末清初诗人毛会建亦云:"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更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p><p> 还有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p><p>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p> 我本来谈寒露讲大雁,但忍不住又说起了范仲淹,这实在是出于对他的爱戴和崇敬。</p><p> 那么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吧,上阕写景苍凉壮阔:秋寒萧瑟,大雁南飞,边声号角,落日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他描绘出一幅特异的边塞深秋景致,并借雁去衡阳的典故,来反映戍边将士在塞外的思归之情。</p><p> 下阕抒情沉郁顿挫:酒浇乡愁,情系家国,燕然未勒,归还无计,羌笛哀怨,思念更切,将军白发,士兵难眠。"燕然未勒归无计"说的是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去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他用此典来表达戍边将士思归之苦和报国之坚的复杂心理。</p><p>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意境阔大,浑然一体;笔力沉郁雄健,风格苍凉悲壮。词中所蕴含的望乡思归、守疆报国、英雄迟暮、征夫血泪等等复杂的情感,读来让人咀嚼不尽,回肠荡气。</p><p><br></p><p> </p> <p>  寒露至霜降期间,正是江南农家进入秋熟作物收割,越冬作物播种的农忙时节。</p><p> 家乡农谚云:"白露白绵绵,秋分稻穗齐;寒露望青稻,霜降一齐老。"说的是我们宁波地区种植的双季稻,到了寒露已经谷粒饱满稻穗低头,待到霜降时节完全成熟就要收割了。</p><p> 记忆中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干农活时,寒露前后那几天,是在稻地里撒播芘花(紫云英)种子。这农活有相当的技术性,在还长着晚稻的地里,要把细如芝麻的芘花种子撒播得匀称齐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掌控的全凭眼力和手势。</p><p> 那年代,芘花是作为肥料用来肥田的,那是真正的有机肥料。现在农村好像不种芘花了,庄稼用的全是化肥。因为,我偶尔路经乡村,很难在地里见到芘花,更不要说谷雨时节能看到灿若繁星般的紫云英花海了。</p><p> 寒露是忙摘棉花的时候。我们相邻的公社是半稻半棉区,他们靠海边的地里种棉花。我在读小学四、五级时,每到这个季节,老师会组织我们去支援他们摘棉花。小孩子放松几天学习的压力,聚在一起边摘棉花边说笑,只觉得新鲜、亲热和好玩,并不感到有多累。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清晰和有趣。</p><p> 更有趣的是山坡树枝上挂满了各种饱满的果实,红的吊红、黄的柿子、橙的橘子、褐的板栗……色彩斑斓。但是那时候这些东西,只能馋人口水,饱人眼福而言,因为它是或公社或各生产队集体的,不能随便去采摘。有人若想去偷摘,无论老人小孩,抲牢都是要"吃生活"的。</p><p> 好在还有满山遍野的野果子,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的"真爱"。带刺的小毛栗(野栗子),用鞋底把毛刺搓掉,将壳里的栗肉挖出来吃。长在一种叫"金漆树莓"小柴木上的紫色"乌米饭"(这些都是宁波乡下山村人的土话叫法),密密麻麻多得不胜其数,酸甜中带有微涩,味道蛮不错,只是吃了后,嘴唇舌头全是紫的。</p><p> 除了吃的,还有能卖钱的,比如"黄籽"、"橡果"等等,那时农村供销社到了这个季节会收购的,虽然收购的价格很便宜,但妇女小孩趁闲去采摘些,挣几毛几元小钱补贴家用也是蛮好的。</p><p> </p><p> 人老好忆旧,嘴碎招人厌。眼前记不往,往事愈清晰。记忆的闸门一开启,陈芝麻烂谷子倒都倒不完。说寒露不知说到哪儿去了,真悖时。而且自认为还只说了一只角,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说。谁听你?打往吧!那好罢,不说了,留待以后找个机会再偷偷的啰嗦。</p><p> </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字:老长不大 图片: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