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桂湖公园》游记

wuc

<p>2020.7.19,晴,34度,今夏成都暑热之最。邀好友汤立民往新都《桂湖公园》一游。</p><p>桂湖,始建于隋,位于新都县城南,原称“南亭”。匠人园内起土挖池,起土夯实为城墙,挖池蓄水成湖。明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沿湖广植桂树,并改名“桂湖”。明末桂湖毁于战火,清道光年重修。园内有“升庵祠”,沿湖有“交加亭”、紫藤长廊、黄峨馆、杨柳楼、小锦江、荷塘月色、等景点。园内遍植桂树,满池荷花,是全国桂花、荷花最佳观赏地之一。</p><p>1996年“杨升庵与桂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1973.12.2我曾邀原合哨煤矿同事陈培根游览桂湖,我俩骑自行车,出驷马桥,沿川陝公路一路北行。那时川陝路尚是石子路,双车道,交通繁重,拥挤不堪,在驷马桥一带堵车一两个小时是常事。骑车是明智的选择,虽然一路风尘扑扑,还算顺遂,两个小时抵达桂湖。</p><p>47年过去,当年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己变成退休老翁。现在,交通也顺畅多了,除老川陝路,宝成铁路外,川陜高速公路,成西高铁相继开通。成都地铁3号线直通新都,乘地铁仅40分钟就到桂湖,快捷舒适。</p> <p>一进公园,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两株紫藤。大的一株主干直径86厘米,小的32厘米,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互交缠,向东西两方绵延91米,形成一座紫藤长廊,覆盖面积420平方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藤王。</p><p>这是大的一株紫藤。</p> <p>升庵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座落桂湖东岸,是桂湖的主体建筑。主殿堂额有“升庵祠”和朱德题“杨升庵纪念馆”,门前对联为“烟波迷客风月含情倉桑变屡易规模故址遗基尚存太史秋绩”与“桂树留人荷花招我鞍马闲流连光景先忧后乐惭愧希女一片心”。</p> <p>迈过门槛,进得大殿,大殿正中一座杨升庵坐姿塑像,背景为杨著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p><p>殿内尚祀有杨升庵祖、父、叔画像。</p><p>纪念馆内有升庵生平介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蜀郡新都县人,明朝(1488)生于北京孝顺胡同,明(1559)卒于云南昆明寓舍,享年72岁。杨升庵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杨廷和任宰相十八年,为一代重臣。杨自幼受良好教育,聪慧好学,一路顺遂。1511年,23岁中头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给皇帝讲学。然伴君如伴虎,1524年,宫廷发生“议礼之争”,得罪嘉靖皇帝,被贬充軍云南。37岁赴滇,72岁病逝昆明。杨在滇三十余年,受地方官庇护,设堂讲学,著书立说,成为明代著名诗人、学者、思想家。</p> <p>妻子黄峨,文坛才女,能文工诗,更擅词曲,留世大量作品,受后代学者高度评价。称她。“才情甚至富,不让易安(宋李清照)、淑真(南宋朱淑真)”明代文学家徐渭称他们夫妇“著述甲士林,才艺冠女班(才女班昭)”,实为历史罕见。</p><p>主殿后有两厢偏房,设立“黄峨馆”,介绍黄峨生平。汤立民甚赞黄峨,留连忘返。</p> <p>主殿前有一平台,平台上立一石碑,石碑上郭沫若1962年题词“桂湖”二字。</p> <p>主殿平台外,即为桂湖。时值盛夏,红荷渐谢,荷叶盛茂,青莲绽开,绿翠欲滴。放眼望去,沁人心脾,神情清爽。</p> <p>升庵书屋展示杨慎的著述与书法。</p> <p>正殿后建有两厢房,这是厢房走廊。对联“人来蕊桂香飘里,祠在荷花水影中”。</p> <p>这是升庵祠正殿旁的水池。</p> <p>交加亭为一座八角双亭,因吻接处两亭共用二柱,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p><p>“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有诗以双亭比喻状元杨升庵与才女黄峨为天成绝配,举世无双。</p><p><br></p><p><br></p> <p>“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中国自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寄杨升庵与黄峨几经分离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台”。该楼始建于清咸丰(1860),二层小楼,卷鹏屋顶,飞檐翘角,华夏古韵。站在楼上凭栏运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菏花”,美不胜收。</p> <p>杨柳楼斜对小锦江。小锦江濒湖而建,仿照成都“濯锦楼”,故名小锦江。楼门横额是启功书写的“胜地毓英贤”,对联是魏传统书写的“升庵造湖垂千古,桂荷吐香飘八方”。楼内展示杨升庵的行书,书法飘逸俊美,赏心悦目。</p> <p>频湖有一观景楼“荷塘月色”。凭栏望去,荷花满塘,红荷点缀,微风徐徐,清香四溢。早在两汉,新都就种莲成风,桂湖荷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杨升庵更是力行遍植荷花,清以来桂湖荷花就有官方的连续记载。“十里荷花塘,好是采莲时”。汤兄目不遐接,摄下不少心仪画面。</p> <p>杭秋是一座小青瓦卷棚式木结构廊桥,位于升庵祠南侧,形如一只浮在水上的游舫。置身其中,两侧水面盛开的荷花尽收眼底,诗情画意,油然而生。</p> <p>桂湖公园古城墙始建于隋(公元598年),当时以挖池之土夯实为土城墙。明(1506-1521)新都知县张宽令人在土墙外包彻以石,形成石墙,历朝历代,修建不辍,保存至今。如今古城墙上古树掩映,郁郁葱葱,有金桂、银桂、丹桂、香樟、楠木等珍贵树木,四秀长青,景色宜人。</p> <p>古城墙下有一尊杨升庵站姿塑像。</p> <p>近年来,旅游业兴,桂湖名声大振,游客四方湧来,不敷衍用。县政府在桂湖南门外另辟新地,修建“桂湖森林广场”,俗称“新桂湖”,将王铭章将軍墓地、塑像迁入,并设纪念馆,同时,新建艾芜、田家英等人塑像,供人凭吊。</p> <p>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县人,1914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学校,分配川軍刘存厚部任排长,后任国軍122师师长。抗战中率部出川抗日,参加台儿莊会战。1938.3.17日,王铭章奉命在滕县阻击日軍,战至弹尽援绝,中弹身亡,以身殉职。滕县之役为台儿莊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功勋卓著。国民政府追赠王铭章为陆軍上将。成都少城公园为其塑骑马铜像,百花谭公园塑王铭章纪念碑。我64年来成都读书时曾在百花潭公园浣花溪畔见到此碑,当时全然不知王铭章为何人何事,文革中,该碑就不见了。后听说移至新都桂湖,今天专程前来拜谒。</p><p>此为王铭章将軍墓碑。</p> <p>这是王铭章骑马铜像。</p> <p>这是新桂湖的小桥流水景色。</p> <p>艾芜(1904-1992),四川新繁人,著名作家。1921年考入成都第一师范,25年去昆明红十字会当杂伇,27年去缅甸、新加坡等地,当过伙计、编辑、教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1年回到上海,参加“左联”,48年任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兼市文化局长,后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理事。著有《南行记》、《艾芜文集》,92年病逝成都。</p><p>这是艾芜先生墓碑。</p> <p>田家英(1922-1966),四川双流县人,1937年赴延安,48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央办公厅付主任。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食堂化执不同意见,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批评。此后渐失毛泽东的信任,66年被撤职,自杀身亡。80年平反昭雪。</p><p>62年田家英率队回四川,曾在新都县大丰镇蹲点调查,直言四川政策之左、死人之烈,与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直面相争。此举对中止四川左倾政策,放开自留地,解民倒悬,功不可没。</p><p>这是田家英同志塑像。</p> <p>游记完毕,尚有一事不忍隐去。参观“新都博物馆”时,见一文字说明。言康生52年来川开会,特意奔赴新都看升庵祠,见残壁断垣,荒蕪凋敝,当即指示县府修复保护。县府经请示省府同意,拨款修复,并辟为桂湖公园,供百姓游览。也就是说,解放后提议修复桂湖的第一人是康生。康生虽说罪孽深重,十恶不赦,但他曾经做过的善事,也不应抹杀。新都博物馆敢于道出此事,也属实事求是,值得称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