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位于昌邑市柳疃镇,由昌邑市华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投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18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馆内分为历史厅、工艺厅、绸乡厅等多个展厅,展示中国丝绸史和柳疃丝绸史,柳疃丝绸原料产地及丝绸原始生产全过程,繁荣的柳疃街、商号及人物等。</p> <p> 丝绸博物馆所共陈列实物3万余件,包括丝绸工艺生产流程机具;因柳疃丝绸在当地兴起的绸庄、银号、老邮局、镖局等运营方面产生的实物;省内外闯关东、闯东山经营柳疃丝绸而产生的实物;国内包括北京、烟台、青岛等地销售柳疃丝绸而产生的实物;昌邑华侨早期“下四洋”(即闯北洋、下南洋、下西洋,闯东洋)从事柳疃丝绸商贸活动而产生的实物。</p> <p> 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柳绸”,传统织造工艺悠久,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丝绸之乡”、“柳疃府绸”和“华侨之乡”等数座里程碑。</p> <p>延伸阅读:</p> <p> 2020年7月21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到昌邑市参观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以及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所见所闻感触颇多,其中陈列的一些书法给了莫言先生很大的启示。7月26日晚上,他在高密老家挥毫泼墨,写下一篇文章。他的好友书法家王振也写了一篇文章。两人通过公众号“两块砖墨讯”,推送了《书法之命在于应用》一文。</p> <p>释文:</p><p> 庚子六月初一,久雨初霁,天朗气清。约友数人,驱车北上至昌邑县密埠李家村,此地乃四十七年前吾出伕挖胶莱河时居住之地,距吾乡九十公里,村庄犹在,但面貌全非,唯村西高岭和小学遗址依稀可见当年模样。站在胶莱河畔见河水汤汤,稼禾青青,不由感慨万千。忆起当年闻鸡出工,披星归棚,推车挑担之苦恍若梦境。尔后又去参观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与龙池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馆中展陈内容感人至深处甚多,其中有一些本地名人书法和诸多实用性书写,如契约、招牌、信函等引起我特别注意。伏惟书法之生命,之审美,之创新均在应用中得以体现与完成。二馆中展陈之当年帐房先生、乡绅、村贤之应用性书写,今日视之均系上等书法。特选部分与读者同赏。</p><p> 本期专号得到昌邑闫竹云先生与高密毛维杰先生大力协助,在此诚致谢意。</p><p><br></p><p> 庚子六月六日夜书于故乡南山草庐</p><p> 齐叟 莫言</p> <p> 书法之命在于应用</p><p><br></p><p> 庚子仲夏,荷风阵阵,莱水粼粼。莫言老师与友数人参观柳疃丝绸博物馆和龙池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之后,发我图片若干,有商品广告、店面招牌、庆典匾额、卖身契约、股权文书、中堂对联、舒体报头等等,目不暇接,无一不与书法有关,如临其境,幸甚至哉。不由感叹天地之间大事小事均须文字表达,书法之用无处不在。</p><p> 馆藏品中《卖身契约》即《雇佣兵卖身契约书》一份,计17行,凡262字,其中末尾有14字难以辨认,落款处有郝北邦朱印一方。契约大意是吕丕训的女婿郝宝堂在交通队当兵逃逸,官方将吕丕训拘押,无奈雇佣郝赞林充補。代字人张玉瑞。通篇书写端正,仅有一处二字相连,全文只有一处修改,行气颇足,结体茂密。字形稍长,以楷为主,行草兼而有之。“人”、“逃”、“合”、“文”、“天”,有舒展之势。笔法圆中带方,骨势洞达,顿笔刚劲,起收果断,线条缓慢,情绪平稳,字形秀气但有千钧之力。想来执笔之人应是当地的乡绅乡贤,并不出名,但行文顺达,措辞严谨,内容详尽,责任清晰,虽无呜呼哀哉之音,毕竟是替人当兵杀敌,事关生死,一字一句皆是血泪。这样的笔墨功夫,在当代即便是专业书家也难以为之。</p><p> 馆中藏品舒同同志题写的《大众报》和《胶东日报》是难得的文物级藏品。《大众报》报头是1944年春,舒同同志从延安到山东分局工作后题写的,更名为《胶东日报》后又重新写了报头。1937年春,舒同在延安奉毛主席之命题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名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之后,陆续题写了《抗敌报》、《前进》、《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前锋》、《斗争》等报头。他在戎马倥偬,手不离笔,蘸水即墨。他曾说过,战争年代没有笔墨,拿一块能吸水的棉布缠起来当笔,蘸点颜色就能写字,很多报头都是这样在抗战前线写出来的。一点一画皆是刀枪剑戟;一字一句都是战斗的号角。每一篇题词都充满着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战胜敌人的决心。他说那时的工作就是宣传党的政策团结群众如何去打敌人,书写的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理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书写完全为了表达,早已忘记了技法。毛主席夸奖舒同同志的书法:好看,大气,有风骨。</p><p> 由此两件藏品让人想到,不管给书法穿上多少神秘的外衣,最终还是要让书法去为日常生活服务。大到以笔为枪救国救民,小到庄里乡亲文书契约的书写,甚至记录柴、米、油、盐的帐,或者随手写个便条,这些都无不彰显书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没有生活内容的书写,即便是有法亦无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书写无心为法反成法。</p><p><br></p><p> 庚子六月十一日书于观鹊台</p><p> 王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