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地雷战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海阳市区海阳博物馆二楼,展厅面积为500平方米,展览面积240平方米,展览分六大部分。展示画面200余幅,文物200余件,以大量详实的图片,真实生动的再现了78年前海阳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p> <p>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原型,实地拍摄了《地雷战》,从此海阳地雷战的英雄事迹轰动全国、家喻户晓。</p> <p> 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为赞扬海阳地雷战曾挥毫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10个大字;1989年8月迟浩田将军题写了“地雷战倭寇丧胆、卫海防壮我国威”;1991年7月杨得志将军题写了“地雷战”三个大字。</p> <p> 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英雄们的光荣事迹和埋雷作战方式三十多种,共设3个展厅,展出图片180余幅、文物200余件,展览共分“地雷战威力无穷”、“地雷战故乡新貌”等6个部分,于抗战胜利60周年正式开放,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被列为山东省红色旅游重点单位。</p> <p>赵疃村为地雷战主战场,现存有主战场遗址及纪念碑。</p> <p> 海阳民兵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各村建立地雷加工厂,自己碾炸药,制造石雷,创造了夹子雷、连环雷等10多种地雷和子母雷、头发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先后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97多人,沉重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们的突出代表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并多次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接见。</p> <p> 1995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并在海阳赵疃村立碑以示纪念;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p> <p> 镇妖石:海阳地雷战遗址之一,当年抗日军民在此埋设地雷伏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革命故事影片《地雷战》曾在此拍摄外景。</p> <p>做炸药的场景</p> <p>很好听的名字</p> <p>地雷民兵在地雷战中用过的各种地雷。</p> <p>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在地雷战中用过的枪支和获得奖章等遗物。</p> <p> 看到这些场景,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老电影《地雷战》,这是一部经典的抗日题材的故事影片。就是以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的人民用地雷把日伪军炸跑的真是故事拍摄影片。</p> <p> 民兵们为了对付后日伪军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他们不断改进(创新)地雷技术,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了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p> <p> 我那时还小,看完电影真过瘾,特别是头发丝雷最隐蔽,因为工兵一旦发现了它,就会爆炸;还有子母雷,一旦踩响地雷,上面的炮弹就会飞起来,落到地上爆炸;还有碎石雷,一旦拉响,上面的碎石就会落下来,砸死敌人;更有连环雷,只要踩响一个,所有的全会爆炸;还有土化学雷,会延时爆炸……</p> <p> 看完展览等于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使我更了解了当时的抗日战争,了解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p><p> 回忆历史是为了开启建设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