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探究《红星照耀中国》

Luby baby

<p>我们组的探究主题是: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p><p>我们从外貌形象、言谈举止、出身家庭、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和参加革命后的经历这七个方面,来介绍革命领袖。</p> <p>周恩来:</p><p> 一、外貌形象:他中等身材,小而结实,虽然胡子又长又黑,但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面目英俊,身材苗条。</p><p><br></p><p> 二、言谈举止:</p><p>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哕,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p><p><br></p><p> 三、出身与家庭: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p><p> </p><p> 四、受教育情况: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他先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在南开的三年因成绩优异都靠奖学金维持。</p><p> </p><p>五、人物性格及事件:</p><p>1、温和文雅:初遇斯诺时热情友好地用英语接待他。</p><p>2、忠心耿耿:对民族解放的事业志不渝,鞠躬尽瘁。</p><p>3、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p><p>4、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一起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纠察队,从车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p><p>5.生气勃勃、热爱生命:当周恩来陪斯诺走在回到百家坪的的路上时,他就像神气活现的走在他身边的”红小鬼”一样,显得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p><p>6、爱护士兵、平易近人: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 </p><p>7、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①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②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后来因他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蒋介石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③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④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到苏区后先后担任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p><p><br></p> <p>毛泽东:</p><p>一、外貌形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颜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p><p><br></p><p>二、言谈举止: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讲柔和的南方方言,生活简朴。</p><p><br></p><p>三、出身与家庭:毛泽东于1893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叫毛顺生,母亲叫文七妹。毛泽东的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毛泽东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成了中农,接着开始做从贫农那里买来谷子运给城里的商人的生意,赚了一些钱,成了富农,但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要到地里干活。</p><p><br></p><p>四、童年的经历:6岁就开始干农活,8岁时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10岁时曾经逃过学,乱跑了三天后才被家人找到: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开始给家里记帐,学珠算。</p><p><br></p><p>五、受教育情况:8岁时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13岁时,离开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能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盛世危言》这本书激起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16岁时,他去离家50里以外的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学习,有了不少进步。后来,他去了长沙,进入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因政局动荡,只待了半年。接着,他又参加了军队,当了半年兵。然后,他进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学习了六个月就退学了,退学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非常认真地度过了半年时间。1912年,他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18年毕业。</p><p><br></p><p>六、参加革命的起因:他在师范学校的最后一年,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他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但他却想把时间芘在了解中国上,于是他去了北大,经人介绍做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在那里,他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他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越来越激进。后来,几经周折回到长沙后,他就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在五四运动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政治活动上.</p><p><br></p><p>七、参加革命后的经历:</p><p>1、担任《湘江评论》主笔,对于华南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p><p>2、在长沙帮助创办了文化书社;</p><p>3、领导了一次学生总罢课反对张敬尧,要求撤换他,并且派代表团分赴北京和西南进行反张的宣传;</p><p>4、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在那里组织反军阀运动;</p><p>5、在自己办的报纸《新湖南》上公开宣传改革,领导了一次对省议会的冲击;</p><p>6、1920年冬天,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p><p>7、1921年5月,到上海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p><p>8、1921年10月,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了,他是委员之一;</p><p>9、1922年5月,任湖南党书记,在工人中组织了二十多个会;</p><p>10、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在广州担任国民党宣传部出版的《政治周报》主编,还负责训练农民运动的组织人员;在共产党内,负责农民工作;</p><p>11、1927年初,他出席各省农民联席会议,并提出了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的建议,但最终未被采纳;</p><p>12、在长沙成功组织”秋收起义”;</p><p>13、遭遇逮捕,险被枪杀,后死里逃生,安全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去;</p><p>14、1928年5月,带领新师与朱德的队伍会师;</p><p>15、1928年冬天,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所采取的新路线,得到了他和朱德的完全同意,从那时起,党的领导人和农村地区苏维埃运动的领导人之间的分歧消除了,党恢复了一致。</p><p><br></p><p>八、人物性格及事件:</p><p>1、生活简朴:身为最高领导人,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p><p>2、刻苦努力,精明博学:①在校常年成绩第一;②离开学校时,非常指长自修;③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p><p>3、勇于反抗.勇敢无畏:①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②组织并创办的新民学会专门反抗湖南督军张敬尧;③组织秋收起义。④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p><p>4、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真诚老实。</p><p><br></p><p><br></p> <p>朱德</p><p>一、外貌形象: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p><p><br></p><p>二、言谈举止:说话轻声,目光和蔼,爱说笑话,每次总说自己五十六了</p><p><br></p><p>三、出身与家庭:农民出身,1886年生于四川马鞍场村,后来被过继给伯父作为长子,到大湾生活。</p><p><br></p><p>四、童年的经历:6岁进地主家的私望,读了三年书,地主对他很坏,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干各种活,过继到伯父家后,又去念了六七年古书。</p><p><br></p><p>五、人物性格及事件:</p><p>1、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冬天则以转牛肉当饭:②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③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④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⑤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p><p>2、爱好广泛:他喜欢运动,乒球打得很好,篮球也打个”不厌”:他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p><p>3、负责,诚实可靠: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对一切大小情都十分负责。</p><p>4、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将在印度支那边界与帮作战的经验与书本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5、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p> <p>贺龙:</p><p>一、外貌形象:他是个大个了,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己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p><p><br></p><p>二、言谈举止: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p><p><br></p><p>三、出身与家庭: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也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p><p><br></p><p>四、参加革命的起因:1925年时,国民党宣传队与”土睡头了”贺龙谈了三个星期,他经过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1927年八一南吕起义之后,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居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p><p>五、出身家庭:贺龙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p><p>六、人物性格及事件:</p><p>1、勇敢无畏:在一次酒宴上,有个客人想试一下贺龙是否真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么勇敢,就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p><p>2、有勇有谋:用一把菜刀在潮南建立了一个苏区--1928年,贺龙察在一个村予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儿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儿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一把菜刀杀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缴获了是够的武器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p><p>3、有感召力和影响力:④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父亲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②可以手无寸铁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迸红军:③从湖南苏区撤出后,尽管在长征路上死伤惨重,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又有成千上方的穷人参加红军,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大多赤着脚,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的状态)到达西藏,与朱德会师。④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在刑满释放后,并没有对外讲贺龙什么坏话,反倒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p><p>4、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②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p><p>5、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但有一次他的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被敌军停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将马夺了回来。</p><p>6、忠诚谦虚: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p><p>7、仇视有钱人、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在何键”农民大居杀”时期,许多农民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如果贺龙还在两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p> <p>彭德怀:</p><p>一、外貌形象:无</p><p><br></p><p>二、言谈举止: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有点不好,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是个很活没的人。他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p><p><br></p><p>三、出身与家庭:他出身于一个富农家庭。</p><p><br></p><p>四、童年的经历: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但因为六岁时母亲早,继母便因他在老式学堂中被老师打时接了老师一下,而将他赶了出来。父亲迁就妻了将他送去了一个婶母那里,婶母将他送去了所谓新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认为不信应该孝敬父母,他告诉婶母后,如母就不让他去上学了。他的祖母先是经常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子,后又因彭德怀从炉子上踢下了她的大烟盘,而要将他溺死,所有人都不反对,就在族人准备溺死他的时候,舅勇救下了他,但是他得离开家,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他做过放牛娃、矿工、鞋匠学徒、烧碱矿工人,这些工作都又累又苦且没有工钱,最后他去修水渠,终于拿到了工资,两年攒了一千五百文一一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年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p><p>五、受教育情况:六岁时,他被继母送到一个老式私熟念书,在那里常常按老师打,有一次,他在挨打时接了老师一下,就被赶出了家门,送到了如母家,她母送他进了所谓的新学堂,又因为一位”激进派”教师告诉他不信应该孝敬父母,婶母就不让他去上学了。第二次参军任军官后,他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p><p><br></p><p>六、参加革命的起因:16岁时,彭德怀回到家乡去找当初救下他的身身,留在他家,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身对婚事也颇赞同。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因愤怒于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农民攻打了那个大地主的家,把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为此,他只得又开始逃命,这时他已够参军年龄,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p><p><br></p><p>七、参加革命后的经历:</p><p>1、18岁当了排长,参加了推翻当时统治该省的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p><p>2、不久之后,他又同被北洋军阀赶出湖南的孙逸仙博士一起南逃。</p><p>3、后来,他春命从事课报活动,到了长沙以后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在狱中他受尽各种刑罚,始终没有屈服招供,最终获释。</p><p>4、几年后攻占长沙时,他们把这个刑室拆毁了,放了关押在那里的好几百名政治犯。</p><p>5、重获自由后,他本想回家乡与表妹结婚,但表妹己死,他于是又去当具,不久就第一次任军官,被派到军校学</p> <p>徐海东:</p><p>一、外貌形象: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p><p><br></p><p>二、言谈举止: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在谈吐上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白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尽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用里上来,卷起裤腹,参加了一支路过的”自恳参加”的战士的队伍。</p><p><br></p><p>三、出身与家庭:徐海东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县,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做客工的,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早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贫化。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客里做窑工,仅可糊口。</p><p><br></p><p>四、童年的经历:徐海东上学第四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了一场”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一群富家子弟把他逼到墙角里,他扔出去一块石头打破了一个姓黄的地主家孩子的脑袋,那孩子哭着走了,不久带着家人回来,对徐海东拳打脚踢,先生又打了他一顿,他便逃学不肯去。后来就到窑厂去当学徒,在”谢师的几年”里没有工资,他十六岁满师,在三百个工人中工资最高。</p><p><br></p><p>五、受教育情况:上过四年私染,因被地主和先生段打,便逃学不肯去了。</p><p><br></p><p>六、参加革命的起因:21岁时,徐海东因家庭纠纷离家,步行到了汉口,接着又到了江西,做了一年窑工,本打算回家,却因得霍乱花光了积蓄,就参加了军队。他对军阀的军队感到厌恶,和一个军官一起开了小差,逃到广州,参加了张发奎将军的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春,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和右要两派,徐海东站在激进派一边,不得不逃亡,他偷偷地回到了黄陂。这时,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己成了共产党员,他在黄院就立即开始建立党支部。</p><p><br></p><p>七、参加革命后的经历:</p><p>1、1927年四月发生右派政变,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但徐海东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己经成熟。他把容工还有一些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只有17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的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有六方人的红四方面军的核心。</p><p>2、徐海东成为红军指挥员后,他的家族中有66人被国民党杀死,许多红军指挥员家里都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家损失最大。</p><p><br></p><p>八、人物性格及事件:</p><p>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p><p>2,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④他对列宁俱乐部,他们的艺术化招贴,都感到自豪。</p><p>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p><p>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p><p>5、大胆无畏:1.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p><p>6、勇于反抗:①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②有一次,窑工:们时着包用想看看豪钟们是不出户的太太长什么样,结果活佬们命令民团把他们赶出戏园子,双方就打了起来,主想要扣工人的工资来办酒席向阔佬赔罪,窑工们表示要罢工反对,厂主才作罢。</p> <p>红小鬼:</p><p>红小鬼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p><p>“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队员,是年龄在十二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他们是红军。他们是乐观的。从衣着上来看,“红小鬼们”的衣服大多只有灰色,他们的军服都太大了,不合身。但“红小鬼”没有一个人抱怨。</p><p>“有革命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和同志们在一起什么都不苦。”有了心中的信仰,就很满足,他们很乐观。他们是自豪的。他们喜爱红军,他们也知道为什么要参加红军。他们称自己为“战士”。他们是认真尽职的。不管他们担任什么样的岗位,不管职位的大小,他们都尽职尽责。比如说,斯诺写到,有一个职位就是检查旅客有无通行证,那个小鬼碰到彭德怀,要检查他的通行证,他说他是彭德怀,通行证就是他写的。但是那“红小鬼”却说即使他是朱德司令,他们也不管,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彭德怀,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好自己写一张通行证,“小鬼”才放他走。多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啊。对任何人都是平等对待,体现红军军纪严明。不对任何人有特殊待遇。</p><p>有一个“小鬼”,他的名字容易被念成不好的词,他专门去找斯诺,解释他的名字,并把他的名字认真地写下来,他担心如果斯诺把他名字写错了,外国同志会对红军有坏印象的。满脑子想的都是红军,为红军着想,以集体、大局为重,心中时刻想着红军。“红小鬼”,很优秀。</p><p>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四年!”我不信地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不错,”他得意扬扬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p> <p>以上就是我们小组探究成果,谢谢观看!</p><p>美篇制作:魏妤桦</p><p>资料收集:陈啸天、顾嘉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