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啜茗时

孜然

<p>  如果说疲劳类似于微醺,那么连续五天工作日的疲累,就是薄醉了。宝贵的休息日,一个慵懒的睡眠,切断紧绷的思维,释放轻松的美梦,将所有的压力送入另一个空间。然后醒来,一切都还刚刚好。</p> <p>  秋的脚步款款而来,天薄阴气高爽。案头的绿茶换了,由秋入冬,红茶白茶,随心切换。不寒不热,温润适中,特别适合早上的“还魂”。</p> <p>  随手翻开《陶渊明集》,读之,风格冲淡,韵致悠远。</p> <p>  历代诗人谈起“自然之诗”、“隐逸之诗”、“恬淡之诗”,都会想起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诗文之名,却是后来才越发有名。</p> <p>  说到“自然”,当属《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眼中,坐拥八九间草屋,宅旁十余亩田地,远处袅袅炊烟,近处鸡犬相闻,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是那样的恬静和谐,使人心灵得到解脱,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内心,在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至真至美的田园中,归于平和。</p> <p>  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本来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不易达到的美学境界,陶渊明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他的诗平淡中有深厚,朴实中有华采,“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激赏。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的赞誉,陆游有“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的感叹。</p> <p>  人要充实精神、体力,然后去矫饰、不做作。可是充实精神体力非一日之功,午后,又倦怠起来,而且无端烦闷。何以解闷?唯有喝茶。</p> <p>  深山小石红茶吧。原始森林边二道河茶园里的老茶树嫩芽制作而成,树龄至少60年。生命力旺盛的老茶树才能生长出生机盎然的好茶。小石高山红茶集香、纯、浓、醇、厚、层次感于一身,原料优越性无可比拟。一杯在手,一股苍凉山野的气息,饮之,一股自由而清爽的山风迎面扑来。</p> <p>  这样的茶,在秋声乍起的时节,有点困倦的午后,最是相宜,最适合作午后的“提神破闷茶”。</p> <p>  晚上,茶韵余留,站在阳台,发现天气好转,夜色清寂,有月,有云,云时笼月,而月有晕。不远处,桂花香风阵阵,透人魂魄。</p> <p>  许次纾《茶疏》有云,听歌闻曲,夜深共语,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荷亭避暑,清幽寺院,无不是极佳的“饮时”。</p> <p>  饮茶,也是品味时间,浸在茶汤的许多瞬间,分明感觉到,“时”无“间”。一直喝着茶,却已是寒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