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陕北民俗博物馆位于夫子庙A区二楼,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以老榆林72行小手工业品、生活用具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代表性器物展示为主,反映了陕北民俗和社会变迁。</p><p> 博物馆的内涵十分丰富,传统农耕、衣食住行、民间技艺、风俗习惯等,处处显示着陕北特殊的地域文化观念和古老遗风。这里有浓浓的泥土气、烟火味,更有穿越时空的沧桑感,一件件展品,一幕幕场景,古老、多样、逼真。展馆里通过一系列模型,再现了丰富多彩的陕北农村生活生产场景,全面展现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丰富而博大精深的陕北农耕文化,再现了逝去的岁月,记录了历史的脚印,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p> <p>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p> <p>辘轳井是人们生活取水必有设备!</p> <p>榆林豆腐,历史悠久,洁白柔嫩,清香可口,成了闻名遐迩的品牌!</p> <p>纺织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薪火相传,从未间断。</p> <p>刺绣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饰品具有典雅、大方、自然的原生态之美。刺绣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p> <p>女人,如花;刺绣,如诗;高雅,美丽。</p> <p>传统七十二行民间技艺,少不了这些众多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陕北大户人家娶亲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新娘坐的八抬大花轿紧随其后,七迎八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红火热闹。</p> <p>石狮是陕北的传统工艺品,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艺术奇葩。它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蘊涵着汉民族纯正的气质,承载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对待生活,特别是生命繁衍的传统意识。</p><p>石狮在汉族民间具有驱邪避灾、纳福吉样的象征意义。</p><p><br></p> <p>中国的剪纸艺术是我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人们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各种图案,这种传统镂空艺术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对未来的憧憬。每逢过节或办喜事的时候,人们便习惯性地将鲜红色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门和墙壁上。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表现我们的生活。</p> <p>陕北剪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到了清代,陕北剪纸走入宫廷。陕北剪纸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迎来生活的顺利与美满。陕北剪纸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黄土高原人的生活。</p> <p>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遍布山东、河北、山西以及陕西诸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p><p>面花作为民间艺术,它不仅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嫁祝寿、走亲访友隆重的礼品,更多是通过面花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人们赋予面花祈子延寿、驱邪避灾的主题内涵。</p> <p>陕北面花造型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p> <p>陕北人赋予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生命的寓意,并围绕“生命繁衍”这个主题,将面花内涵加以升华。巧手农妇用面捏出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无不流露出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深眷恋。</p> <p>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陕北人会迎灶马爷,把灶马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 摆上蒸好的枣山,备好酒水、贡品等用以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p> <p>20世纪60~70年代的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有“三转一响”的家庭是被人十分羡慕的富裕户。“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p> <p>当年有“三转一响”的家庭是令人十分羡慕的富裕户!</p> <p>在上世纪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供销合作社承担着商品流通的重要职责。各地偏远的乡镇和农村组建供销合作社,当地老百姓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生活必需品,农民也可以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这里出售。</p> <p>供销社是人们生活日用品的唯一购买处</p> <p>人们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供销合作社里几乎都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货架排列的整整齐齐,商品价格和标语都格外醒目,而且里面都是平常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有的要凭票供应,有的要早去排队才能买到。</p> <p>供销合作社的商品都是统购统销,在一个地区,无论大商场还是小商店,同等商品同等价格,不需要货比三家,没有质次价高伪劣假冒的现象,人们可以放心的购买。</p> <p>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合作社早已被大商场、大超市所取代,但是供销合作社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博物馆出口处诺大的书架,琳琅满目的中外书籍,吸引了不少的青少年读者。</p><p><br></p><p>图书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