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朝边城:珲春望洋兴叹20201007人生即缘图/文

人生即缘

<p class="ql-block">20201006与永进兄嫂一道,自驾去吉林延边珲春寻古探幽,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慨良多,即兴打油二首记之。</p><p class="ql-block">《奇观》</p><p class="ql-block">东方第一村,</p><p class="ql-block">防川看三国。</p><p class="ql-block">中俄朝奇观,</p><p class="ql-block">世界真奇妙。</p><p class="ql-block">《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晖春图们入海口,</p><p class="ql-block">日俄为利竞相争。</p><p class="ql-block">修建铁桥挡海路,</p><p class="ql-block">中华巨龙何时飞?</p> <p class="ql-block">珲春市,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吉林省东部,延边州东南,被赋予地级市政府管理权限,是吉林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市。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接壤,西南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罗先市相邻,北部以老爷岭为界与汪清县毗连,西北角与图们市相连,东北与黑龙江省东宁市相邻,总面积5141平方千米。被誉为“东方第一县”,防川被誉为“东方第一村”,一眼看三国。是国家首批四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珲春拥有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国家级特殊区。</p><p class="ql-block">珲春境内自然生态良好,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防川景区、图们江国家森林公园、东北虎和远东豹自然保护区、东方第一哨、土字石界碑、民俗朝族村等风景名胜。</p> <p class="ql-block">“珲春”名称的由来。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之名,为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边地、边陲、边陬(角落)、近边”之意。</p><p class="ql-block">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珲蠢为魏晋时“沃沮”二字的变音。凡勿吉、窝集、扶余皆此音之转。诸多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从“沃沮”到“浑蠢”再到“珲春”,变化很大,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满语音译所用汉字不同造成的差异,“珲春”是最后较稳定的译音。</p><p class="ql-block">珲春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满族祖先“肃慎”族在珲春繁衍生息,截至2013年已发现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由于珲春远离内地,因此,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在中原地区的秦汉时期,珲春始入青铜器时代,当时“肃慎人”在生产方式上已有所发展,除渔猎外,种植和养殖已居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周秦时期为肃慎地。</p><p class="ql-block">汉、晋为挹娄。据《三国志》和《新唐书》记载:早在河平二年(前27年),今珲春市境内的温特赫部城就已是高句丽的栅城。</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属勿吉地。</p><p class="ql-block">至隋唐时期珲春进入第一次兴盛期,隋至唐初为拂捏靺鞨之南境,白山部之东境。珲春的防川是隋唐时期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由此传到日本,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唐属渤海国曾建都于珲春八连城,属东京龙原府,彼时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著名国际商埠,其辖地包括海参崴等地区。唐代渤海时期在珲春设有东京龙原府,府下置四州十八县。</p><p class="ql-block">金朝时期为完颜部肇基王业之地,后属上京海兰路。</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属开元路。</p><p class="ql-block">明代于此地设置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明朝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密拉卫、乌尔珲山卫、童宽山卫(今珲春通肯山)等,都设在珲春一带。明末为满族舒穆禄氏所据。</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年(1653年),此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统辖地,属封禁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宁古塔副都统。咸丰九年(1859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同治八年至光绪元年(1869—1875年),大批朝鲜人由于饥荒、战乱,纷纷越过图们江垦荒谋生,形成了珲春朝鲜族的雏形。光绪七年(1881年)撤销协领,改设珲春副都统,延吉全境归珲春副都统管辖。珲春增设副都统,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在珲春筑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光绪十二年(1886年)7月,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澂与俄方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勘定珲春一带的中俄边界,明确了中国拥有图们江出海权。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珲春府。宣统元年(1909年),设珲春厅,招民垦荒、驻靖边军、置防俄炮台、修通道路、整设驿站,使珲春进入了重新建设时期。宣统二年(1910年)设置珲春厅,隶属东南路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珲春厅改为珲春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珲春县直隶吉林省,为一等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民国政府重更道制,东南路道改为延吉道,撤珲春厅建县,珲春县为延吉道所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珲春防川的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该战役因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而被毛泽东写入《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一文。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就诞生于张鼓峰事件。</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10月,筹建珲春县民主政府,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延边地区管辖。11月,成立珲春县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县划为1个市、8个区。隶属于吉林省政府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珲春县隶属于吉辽省吉东分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珲春县为松江省所辖,以后珲春先后称县、城区、城关区、第一区、镇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珲春县隶属于延边专区;同年9月,延边专区改名为吉东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吉东专区改称延边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珲春县政府更名为珲春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珲春县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区。</p> <p>珲春市拥有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贸易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渤海国八连城、裴优城、萨其城、清代土字牌等古代历史遗迹,出土了上千件历史文物,民俗文化中流传着几百个民俗文化故事。拥有朝鲜族洞箫音乐、满族剪纸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珲春市拥有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p> <p>珲春公园</p> <p>东方第一村防川龙虎阁</p> <p>中国东方第一哨</p> <p>图们江入海口</p> <p>右手边是朝鲜</p> <p>俄朝大铁桥</p> <p>左手边是俄罗斯</p> <p>东北虎之乡</p> <p class="ql-block">品尝韩餐:全州拌饭</p> <p>沿途美丽的田园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