関城小镇----板厂峪

晨风

<p>  十一假期期间,县里还安排了收购散煤的任务,2号3号上了两天的班,利用办公室同事轮换的时机,在4号我开车带着妻子来到了秦皇岛儿子家里,下午休息了半天,在5号的早上开车一路向北,走祖山连接线、石门寨连接线,转到251省道上,又走了十来里的乡间路,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了“板厂峪”这个号称“関城小镇”的小山村。</p> <p>  板厂峪原名“搬砖峪”。据说,秦始皇派遣大将郭达安修筑北方从庄河至义院口之间的一段长城。郭达安是一名干将,每到一处都要认真地核对图纸,实地勘查地形,做到合理施工。这样,他发现有一些路线不太恰当,于是就连夜修改图纸,并派人上奏秦始皇。可又考虑到等批复后施工,会延误工期,按当时律令,延期着当斩。为此,郭达安下决心马上开工。秦始皇看了郭达安的奏折之后,觉得修改后的路线比较合理,心中暗暗佩服,而转念一想,如果承认他修改的好,就要影响自己的威严,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一指挥。正在这时,又有人上报,说郭达安没有按原来的图纸设计私自改动施工。秦始皇大发雷霆,为了杀一儆百,他以“擅自修改图纸,贻误施工大计”的罪名斩了郭达安,把人头挂起来示众,并且下令把修好的长城拆除掉,重新搬到原来的路线上来。人们对秦始皇的做法敢怒不敢言,为了纪念郭达安就把埋他尸首的地方叫做“郭达安坟”,挂他头的地方叫做“郭头寨”,把拆除长城的村子叫做“搬城峪”。后来,人们把“搬城峪”叫白了就成了今天的“板厂峪”。</p> <p>  上面文字是从手机浏览器上百度出的有关板厂峪的景区介绍,然而下午在板厂峪村中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内,看到的一个传说介绍确是另一个版本。相传,“板厂峪”原叫“搬砖峪”。明朝时戚继光手下的郭提调受命于山上筑城,他体谅士兵的疾苦,擅自改在山下筑城。戚继光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治罪于他,允他戴罪筑城。由于担心贻误工期,郭提调带领士卒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积劳成疾,命悬一线。西海龙王闻知此事,派遣小白龙化身一白衣农家女子送给郭提调一勺山泉水。郭提调喝下后,在长城上小憩时,进入梦乡,一觉醒来,犹如神助体力倍增,却发觉眼前正在修筑的长城和士卒不翼而飞。回首山上,只见山下的长城和士卒全部移到了山上。便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山上的多道长城。</p> <p>  越是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地方,越是有丰富的历史典故与传说,不管是哪一个传说,这都是人们赋予了一个地方美好的想往。其实,在冀北山区,叫做“**峪”的村庄很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峪”山谷也。北方建村多在两山低谷之中择地,依山傍水,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p> <p>  因为从市里出发的时间较晚,到了板厂峪已是上午十点多了。而此时,正是小山村热闹的时候,看到路边停有四五辆私家车,我选择了一处较开阔的地方,把车停在了一农家院的院墙外。农家院很有特色,青石砖垒砌的院墙不高,只有1米高上下,5个台阶之上的门楼却显得突兀高大,院内西侧是几株杂生的榆树,东侧则是浓密的一排竹子。眺望院内整洁干净,青石砖的房屋虽显得陈旧,却给人以久违的亲切感。下的车来,向东看去,不宽的街道干干净净,飘立的彩柱和飘浮的红气球以及农家院墙外悬挂的国旗,给人一种节庆欢快的气息。在停车的紧东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的西南角是一个戏楼,上面的牌匾写着“関城戏楼”,戏楼上正在上演着节目,几个女演员伴随着歌声表演着舞蹈。舞蹈之后是一个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p> <p>  走到街道的对面,一位身穿黄马甲的六十多岁的老大爷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多看一会吧,还有好多好看的节目呐。大爷像是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因为在路南侧的时候,我就听到他督促一位当地的妇女不要站在马路中间,以免影响过往的车辆。随即我同大爷聊起了闲话,大爷问我们是哪里的人,我说是唐山的。大爷说,昨天他家就接待了一拨唐山的游客,在他家住了一晚,今早走了。一个能睡五个人的大炕才要100块钱。至于吃饭,看你点什么菜了,农家院的饭菜都挺便宜的,有鱼有肉的,四五个人一百多块钱就能吃饱。</p> <p>  随后同大爷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板厂峪是一个1000多口人的村庄,这在山区来说,一千口人以上应该算作大村了。只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外迁的越来越多,许多房屋已经没人居住成了空宅。这在下午我仔细游览村庄的街道、民居时得到了印证。以前人们靠山上种植的板栗、核桃、苹果和在西山下煤窑挖煤获取经济收入,如今除了在家依靠旅游增加收入的农户,大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家园到外面闯荡去了。因为环保的限制,西山的煤窑也已经关闭了。其实真正的板厂峪景区在村庄的东面,有景区的入口,门票是50元一张,景区内的长城保存较好,能开车到山脚。顺村庄西侧的山道也能爬到山顶的长城上去,这是没有开发的长城,平时很少有人上去。</p> <p>  我扭头看向妻子,妻子赶紧说,我可不阻拦你,你想去景区咱们就买门票进去,不去就在小山村转转看看演出的节目也挺好。既然来到了长城脚下,就要体验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场。倒不是单单为了节省100元钱,攀登一段山路,看一看风吹雨淋下自然存在的野长城,更能让人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体验到先人的劳苦艰辛。返回车里,书包里装上两瓶纯净水和一些点心,走过标记着2号桥的路旁小河流,沿着窄窄的山路向村北的山上徒步而去。</p> <p>  走了半个多小时后,窄窄的山路好像到了尽头。依山而开垦出来的坡地大多种植的是板栗,板栗围绕着山体而转,本来就窄小的山路没有了,只有人行走留下的痕迹。有的向西,有的向东,有的斜着向上而去。向山下和山上望了望,几乎是到了半山腰的位置上,山上的长城敌楼清晰可见,山顶西侧较平坦处树立的两根高压电线杆子处就是山顶长城的位置。我向东和向西各走了一段路程,西侧山坡上不远处的一个看护房让我弄明白了路的走向。像盘山公路一样,上山的路是向西环绕山体而逐渐抬升的。勤劳的山民为了有更多的经济收入,将山坡铲平修成了梯田状,山上栽植的栗子树,有的刚刚结果,看样子也就五六年的树体,有的则是新近一两年栽植的,地面上还铺着黑色的塑料布。在山上开垦坡地,是使用不上机器设备的,只能靠手工一锹锹的人工劳作。只要当年有能力浇灌栽植的栗子树成活了,五六年之后就有了一定的收成。妻子不愿再向上攀登了。我放下带着的书包,轻装上阵,找了一根树棍借力,不一会就到了看护房的位置。</p> <p>  其实,说是看护房并不确切,一定意义上说,树立在半山腰的这座搭建的简易小房屋更应该是一个停留休息的驿所。山中栽植的都是板栗,收获的时间在9月中下旬,而且上山下山就此一条山路,平时是无需看防的。但是人们上山劳作时,爬到半山腰就得一个小时左右,如果中午返回家中吃饭,再好的体力恐怕也吃不消的。因此我推测,村民们上山劳作时,一定会拿着中午的饭菜,吃过午饭,在小屋内也可以短暂休息一会儿。不清楚这里的山地是按照人口均分的,还是由个人承包开垦出来的。因为这里的山体表层不是坚硬的岩石,有着一层厚厚的类似一种红壤土的土层,是非常适合栽植板栗的,而勤劳的村民一直把山峰开发出来,一直栽植到了长城的脚下。我爬登过迁西的青山关、喜峰口长城,迁安的白羊峪、徐流口长城,而在长城石墙下就栽植板栗的,我是第一次在板厂峪看到。</p> <p>  沿着村民上山劳作踩踏出来的弯曲小路,从看护房到树立高压线路的两根电线杆处的长城石墙,一鼓作气没有休息,用了不到20分钟。长城的石墙已经倒塌了,上面的青砖更没有了踪影。从底部的石墙到东部第一个敌楼,只有二十几米的距离,由于人迹罕至,长城墙体上长满了各种杂草灌木,只是依稀能辨认出走过的痕迹。一只手拨开杂草灌木,一只手用木根探索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敌楼的下面。仰望敌楼,门劵的青石条上的刻花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了让大家看清门劵石刻的雕花,下面的图片我特意只用了一张拍摄的照片。前面我说过,我攀登过多处的长城,看到的敌楼门劵石条,好像是没有刻花的,为什么这里的门劵石条上会刻上精美的刻花呢?要知道,明代修筑长城时是没有机器雕刻的,全凭手工的锤子杵雕。哪为什么修筑长城的将士们还要费力去刻花呢?</p> <p>  下午,我在戏楼东南角的长城文化博物馆里,见到里面的文字介绍,才明白了事情的过往。这刻花的由来还是与明朝大将戚继光有关。</p> <p>  记史料记载,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登州人(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nbsp;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让戚继光任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p> <p>  从隆庆元年以后,戚继光受朝廷的调遣,带领戚家军由浙江一带转战到北方蓟州,一边筑城一边戍边。当年修筑长城的义乌将士,看到当地妇女在鞋垫、鞋帮上绣花,想起了家乡的砖雕工艺,于是他们在建造民居和修筑长城敌楼时,利用娴熟的砖雕石刻手艺,在长城劵门上雕刻了各种民间流行的图案。蓟镇长城门劵上比较常见的刻花石刻是闽浙地区地方民俗建筑装饰---连理枝。该图案展示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寄托了义乌兵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南北文化结合的产物。蓟镇长城中石劵门上的石刻,也因此成为了明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p> <p>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城后裔与义乌亲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联系也越来越紧密。2014年,秦皇岛—义乌两市多次开展了寻亲祭祖等文化交流活动,正式将板厂峪村许氏后裔载入《许氏宗谱》。</p> <p>  由于城砖已经倒塌,无法直接登上敌楼,需要从敌楼南侧绕到东侧去。长得茂密的灌木丛枝需要用双手拨开,还要小心脚下的路面。东侧的门劵石条已经掉了下来,想必石条上也会有刻花吧。敌楼里的瓮顶基本保存完好,部分掉落的青砖散落在门栋中。从站立的敌楼看向东侧的第二个敌楼,距离很近,我有心再攀登过去,但茂密的灌木枝条几乎掩盖了人走过的路痕。妻子一人在半山腰,我一人孤零零在山顶,有一点点害怕的感觉了。走了十几步之后就返回了。就在我转到敌楼南侧时,这时上来了一对夫妇,简单的几句问话,得知这对夫妇老家是乐亭人,居住在秦皇岛市里,今天也是到板厂峪来游玩。就在我站在两根高压电线杆处,观察垒砌长城的石块时,乐亭的这对夫妇已经走到了第二个敌楼处,正在那里取景拍照。</p> <p>  顺原路返回时,因为清楚了行进路线,下山的速度就快的多了。在一个山坡上,我发现了一棵倭瓜秧上结了两个黄倭瓜,能把蔬菜种到这么高的山上,真是奇迹了。莫不是自然长出的?窄窄的山路旁,一株株开出浅色小红花的野花特别招人喜爱,这种花肯定不是人工播种的。虽然本人是农学系的专科生,但植树学的知识已经遗忘无存了,不知道这种野花叫什么名字。假如人工栽植在路边,开出一片片的小红花倒是一道不错的风景。</p> <p>  下午两点钟回到山谷中的小山村,我没有直接离开。在攀登山顶时,升高一段距离,在没有板栗树和灌木植被遮挡时,我都会眺望一会山谷中的这个叫做板厂峪的小山村。他犹如一位休憩的老人,安详静卧在山谷之中,远离尘世的喧闹,在绿树掩映下,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正如下午在村中一块木牌上介绍的情况,板厂峪村落呈中间开阔,两端窄小的形状,便于隐蔽,因此明代戍边大将戚继光将此地作为了长城砖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供养基地。为此也留下了长城戍边将士的后裔,在此繁衍生息。</p> <p>  回到停车的地方,简单吃了口点心,喝了口水。我走过3号桥,沿着街道一路走过,仔细端详着一处处的民房。正如上午那位志愿者的老人所说,大多数的房屋大门紧锁,里面已经无人居住了。但庭院干干净净,多数的房屋外面安装有空调,看样子这里的村民因为有旅游的开发,经济条件还是较好的。看过几处民宅后,我发现,家家门口的门栋横梁上,都写有名称的标记,比如“葡萄院儿”、“殷学塾”、“古窑民宿”、“下园茶馆”、“甜杏院儿”、“李子院儿”等等。是用这些较有特色的名称代替门牌号?还是村里统一组织的农家院落供游客居住?还是村里有意打造的一种文化符号?走在街上竟没有碰上一位当地的居民,无法深入了解这一做法的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沿街的几处民房都无人居住,我把手机伸进门缝里面,拍照了几张房屋的远景。民房虽不是钢筋水泥结构,但干净的院落,和建造时间并不久远的房屋显得清秀淳朴。</p> <p>  到戏楼广场上走一走,在戏楼的东南角发现了长城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边陲古迹、历史遗迹、换班制度、责任机制,展示了防守用的物件、机器,将士们的生活用品。漫步在展览室内,阅读者一篇篇文字介绍,对板厂峪明长城的古往今来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呼之欲出,栩栩展现在你的脑海里。</p> <p>  从文化博物馆出来,往西走,在墙角处发现了一个木制展牌,上面介绍了板厂峪古堡遗址的情况。文字如下:板厂峪堡占地4521.81平米,东西长70.16米,南北长64.45米。位于板厂峪村中心,修建于明洪武年间。此堡为板厂峪境内三城堡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为东堡、西堡。因板厂峪内部宽阔,出口狭窄,隐蔽性极强,且各种矿产资源丰富,戚继光戍边修长城时,将板厂峪作为蓟镇后勤保障重地,生产长城建筑材料。为此重修三堡,用于屯兵和储存军需物资。在城堡北城墙内中心处有一老爷庙遗址,至今仍有庙门。1978年老爷庙被村大队长扬长喜拆掉,改建大队部。北城墙外空地有两口相近的水井,井水甘甜,共城内饮用,当地百姓称为“双眼井”。</p> <p>  树立木牌的南侧是一排石块堆砌的石墙,这石墙难道就是原来的城堡城墙?这戏楼周围的石铺广场,就是城堡的遗址吗?</p> <p>  不知不觉已到了下午三点,妻子一再催促返程。我打开高德地图导航,这里距离滦南县城有160多公里,用时得3个小时。可以走京哈高速,也可以走秦滨高速转唐港高速。走京哈高速到了迁安出口后,向南经滦州市就不是高速了。所以我选择了秦滨高速转唐港高速的路线,因为十一假期高速是免费的。三点从板厂峪返程,六点到了家里。</p> <p>  板厂峪景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9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板厂峪古属蓟镇,因此板厂峪长城也称蓟镇长城。板厂峪坐落在燕山山脉东段南缘,俯瞰平原大海,山势险峻,最高峰“熊顶盖”海拔1085米。景区“春花夏水,秋枫冬雪,晨观暮览,鸟瞰秦皇”,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各领风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入开发的景区,去欣赏、领略“倒挂长城”、“九道缸瀑布”、“天然禅寺”、“灵仙洞”等景区内的风光。但通过半天时间的游览,了解了板厂峪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关长城的建造守卫知识,领略了小山村的经济发展风貌,我感觉收获颇丰,不虚此行。</p> <p>  2002年12月,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在板厂峪进行长城文物资源调查时,在板厂峪村北300米处,发现了明长城砖窑遗址。沉寂数百年的砖窑遗址被发现,从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至今共发现砖窑200余座,而且一半左右里面都码满了长城砖,现已发掘并对外开放的有2座。砖窑群的发现,证明了板厂峪这一带是明代长城建筑材料和后勤保障的基地,也有力地否认了明长城青砖是外运来的说法。</p> <p>  虽然板厂峪距离秦皇岛市区的距离只有29公里,但他远离省干道,隐居于深山之中,如果不是因为明长城的修筑,它同其它山村一样默默无闻。而正是有了明长城的修筑,有了戚继光把它作为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和将士生活的基地,留下了明长城砖窑的遗址,才使得板厂峪充满了浓浓的长城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踏访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