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长征的起因:</p><p> 1933年10月,南京发动了第五次的“反赤围剿”,一年以后,被迫做总退却——书第五章第一节,161页。</p> <p>2.长征的路线:</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江西瑞金撤退→突破敌四道防线→渡乌江(长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成功渡过大渡河</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飞夺泸定桥</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翻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1935年10月20日)→甘肃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蓝色字体为书中未提)</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p><p> ①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红军长征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别的,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英勇作战,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去湘西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了主动,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罪恶计划化为泡影。</p><p> ②内部错误造成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来自领导层内部的错误路线干扰,危害极大。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王明本人没有在红军队伍里,但李德等人忠实的执行他的错误路线,对红军瞎指挥,他们不顾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红军遭受极大的损失,几乎陷入绝境。</p><p> ③部队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红军长征开始时拥有八万六千人,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p><p> ④沿途民众战时受骗带来的困难。在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下,红军长征期间,始终处于不断转战行军之中。红军途经地区,绝大多数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不是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欺骗的影响,当地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部队缺乏了解,一度对红军存在怀疑和恐惧情绪。</p><p> ⑤自然界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高山峻岭,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等等,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央红军长期徒步行军作战,人体机能与意志力受到极大挑战,有的红军将士并非战死沙场,而是饿死冻死,累死,在长征路上,非战斗减员比较严重。</p> <p>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p><p>①湘江之战。</p><p>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p> <p>②遵义会议。</p><p>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p> <p>③四渡赤水。</p><p>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p> <p>④巧渡金沙江。</p><p>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昆明告急,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p> <p>⑤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p><p>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p> <p>5.长征的历史价值:</p><p>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