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门始建于明嘉靖35年(1556),城门高7.5米,厚3.06米,毁于战乱。于明崇祯11年(1638)修复,并加高1米。此后又因战火连连,坍塌于清顺治7年(1651)。光绪9年(1883)再次修复时,加高三层成八角状。民国5年(1916)又经修复,才留存至今,是置紫阳县500年来,县城建设史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处城桓遗址,迄今已有456年的历史。 东城门不仅见证了自身浴火重生的经历,也见证了紫阳饱经沧桑的历史,还见证了一段刘伯承路过紫阳,后又颁布中原军区布告和紫阳得以和平解放的戏剧性故事。<br> 1926年5月,年轻的刘伯承发动了四川泸州、顺庆起义。泸顺起义是在北伐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独立发动的一次武装斗争,是南昌起义的序幕。泸顺起义失败后,刘伯承等人接到中央通知,要求他们到南昌参加武装起义。当时,泸州、顺庆等地被刘湘、刘文辉的二十八个团的重兵围困,想去南昌唯一只能奔向川北进入陕西。<br> 紫阳是四川进入陕西的要道。东南方向的二州垭,即陕西安康与川北达县(今四川达州)交界之地,步行两小时就到达任河上游万源市的大竹河;其西南方向黄草梁一脚踏两省,步行三小时即可到达川北重镇万源市;而向南沿紫溪河溯流而上翻烂泥垭,过大竹河就到了巴渝重镇——城口县。当时的四川军阀云集泸州、顺庆一带,川陕边界空虚。虽然这一带土匪众多,但大都不过问政治,容易摆平。1927年5月下旬的一天,刘伯承与参谋长韩伯诚、政治干部周国淦等数人从沪洲城撤出,取道大足到达川北,在川北遭遇土匪打劫,脱险后经达县翻越川陕边界的巴山主峰黄草梁进入陕西紫阳。行至紫阳县青荆鲁家坊(今紫阳县毛坝镇境内任河岸边),突遇一只老虎迎立道旁。刘伯承处惊不乱,嘱大家稍安勿躁,只管绕道前行。人虎两不相犯,众人谈笑而过,果然有惊无险。他们上了木船后,刘伯承回头向老虎拱手称谢:“老虎壮行,真不错!这回没帮倒忙。”遂顺水而下,离毛坝,过紫阳,达安康,再折转西安奔汉口,8月1日,刘伯承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br> 刘伯承的紫阳之行,只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但他在当时的船夫眼里,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伙子,却自然形成了一个“遇虎不惊,向虎道谢”的故事。这故事便在紫阳民间流传到现在。历史的巧合,竟与保存到现在的紫阳县东城门上的中原军区布告联系了起来。刘伯承路过紫阳的时候,当时的紫阳还没有中共党的组织,整个陕南也仅有30名党员,中共陕南特委也在南昌起义之后的1927年10月才成立。巧合的是中国共产党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1948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颁布了《中原军区布告》。1949年,中共西北局城工部响应布告精神,派紫阳籍中共地下党员杨实到安康、紫阳开展策反工作。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伯承元帅麾下的中原野战军一部从湖北西进陕南,于当年11月30日和平解放了紫阳,并沿着元帅当年所走的路线追击胡宗南残部,解放了大西南。现存于紫阳县东城门的“中原军区布告”赫然签署着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大名。这为紫阳地方党史添加了一则传奇佳话。1950年9月,紫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布告全文书写在东城门墙壁上,并从本县预选的10位书法名人中选定悬笔高手邱子洁先生(原县国民政府田粮科科长,时任县招待所会计)执笔,历经月余完成。布告全文幅宽3.7米、高3.37米;为纵排直行,每句4字,计1575字;在城门顶端书有“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紫阳”口号,中间饰红色五角星。文革期间,为防止破坏,将布告用泥浆覆盖。1978年,由县文管所剥掉泥块,见墙上字体大多残缺,便派人赴中国历史博物馆查到布告全文的油印稿,回来请专人按原状填写恢复。于1989年安装了防护玻璃和防护栏杆、崁立县级文保单位公示牌。1982年3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门也与教场坝民俗小区比邻,它们存在的年代也几乎相同。当您在观赏固若金汤的雄伟城门、诵读震撼心灵的军区布告之余,那片古老的市民住宅会自然进入您的视野,吸引着您不得不拾级而下,去领略另一派古朴典雅的风景,让您不禁想到“东城门严施瑞政,民俗区宁兆祥和”的依存关系。 高一17班 第九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