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丹霞游散记

大漠独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暖暖的笑声</b></p> <p class="ql-block"><b>  有了大半年的宅居,有了不同寻常的2020年,这一次的出行倍显珍贵。十九个人的团队,有七对夫妻,大家平时都认识,有的是多年的好友。一入团,浓浓的亲情氛围就包裹了大家,开玩笑讲笑话成了车内的主旋律。笑声,是车内流淌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b> 二哥讲的笑话雅俗共赏,说二叔的侄媳妇抱孩子来家,叔公公到孩子裤裆里揪了个鸡儿吃。侄媳妇说,我们的是女孩。叔公公说:“没关系揪啥吃啥。”二哥讲这个笑话自己是小笑,却引爆了车内其他人的大笑,而且这笑声播撒了整个旅程。关于二哥,还有一个笑话,看到沿途不断出现的小山丘,有人说那叫馒头山,二哥却说每个馒头上都有一个“阄”,女同志们都明白二哥的意思,车内爆笑声群起。</b></p><p class="ql-block"><b> 有一位老姐,小高常常和她开玩笑。大家都很熟,开起玩笑也就没大没小,没深没浅。小高说老姐很老了,老成了“干巴枣”,“嫁”不出去了。老姐也不生气,说就是干巴枣掉下来,也要砸伤几个老头。于是,大家又大笑不止。</b></p><p class="ql-block"><b> 车内沉默的时候会有人说:“揪啥吃啥”,笑声大起。</b></p><p class="ql-block"><b> 车内沉默的时候会有人说:“山上有个阄”,笑声乱跑。</b></p><p class="ql-block"><b> 车内沉默的时候会有人说:“看看干巴枣砸伤几个老头”,笑声爆满。</b></p><p class="ql-block"><b> 在所有的笑声中,董姐的笑声像是富士苹果,又甜又脆。</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八百公里瞎想</b></p> <p><b>  八百公里无人区,窗外没有风景。车内没有点活动,大家都会憋闷死。这么大面积的土地荒芜太可惜了,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设想</b></p><p><b> 一种“瞎想”走的是文学路,以旅游养文学。烂漫一点的想法是组建一支驼队,在八百公里的大漠中,建立若干驿站,招揽那些文学“中毒”很深的人,到沙海中看“大漠孤烟直”,体味“驼铃古道”的诗意之美。驿站中可以安排一些失业“文痴”,在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同时,可以自食其力。这样可以拓出新时期的“丝绸之路”,让旅游业在大漠中蓬勃发展。大漠中,孤烟不再难觅,驼铃悠扬四季。一片沙漠,成就了旅游业,发展了大漠文学,沙漠在复兴路上也会立下新功劳。</b></p><p><b> 第二种“瞎想”走的是改造之路,在沙漠中植树,植树人是劳改犯,把全国的劳改犯都放在大漠里,让他们每人种活一百棵树。人性管理,让他们的家属一起来,一起植树,谁植树有功,可以减刑,提前释放。不愿离开的,可以在大漠上安排工作。这样下来,大漠逐渐被绿茵覆盖,鸟来了,草可以生长了,鲜花会处处开放。劳改犯在改造种植期间,会深刻体会植树的艰辛,生存的不易,提高环保意识。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会重新定位,脱胎换骨,改造成功。</b></p><p><b> 第三种“瞎想”走的是科技之路,是关注全世界的大视野。袁隆平是大家首先想到的。杂交水稻成功,盐碱地水稻成功,海滩水稻实验成功。如果在沙漠中种植水稻成功,荒凉的沙漠变成金黄的稻浪。生产的稻谷可以运到非洲,解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还可以把沙漠种植水稻的经验传给需要的国家,撒哈拉沙漠种植水稻,阿拉伯沙漠种植水稻,利比亚沙漠种植水稻,澳大利亚沙漠种植水稻……世界不再有饥饿,让世界共同走上复兴之路……</b></p><p><b> 八百公里长的荒漠之旅,人人成了“口头文学家”,荒漠长,但远没有人们的“瞎想”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为胡杨做广告</b></p> <p><b>  对看过胡杨的人来说,心里都装着自己的胡杨,想用几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为额济纳的胡杨打一次广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p><p><b> 大漠说:“每一次举起相机,都是一次仰视和朝拜。额济纳来过一次,便是一生虔敬的回望!”</b></p><p><b> 凝望星空说:“我爱额济纳的秋天,我爱金色的胡杨,我更爱胡杨下身着红裙的自己。”</b></p><p><b> 瞌睡虫说:“我想嫁给额济纳,我想嫁给额济纳的胡杨。”</b></p><p><b> 群女:“沙丘,让我们回到儿时,沙丘上的那片红,是我们飞扬的激情。”</b></p><p><b> ……</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嘉峪关的困惑</b></p> <p><b>  嘉峪关是我们此次之行最远的地方,也是大家最提不起兴趣的地方。关于嘉峪关,百度上说得很详细,故不再赘诉。</b></p><p><b> 嘉峪关的城墙没有一块砖头,都是黄土夯实的土墙。站在嘉峪关的土墙上,看不到太多的风景,走了一圈,自己认为就拍到一张可以发出去的图片。那是一张挂满红叶的树和一个古建筑的结合,我认为古建筑还是借了红叶树的光。但是朝西北望去,是大漠荒沙。那无尽的荒沙,埋下了多少离别悲歌!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时代,走上这条路也许意味着不归。无论是保家卫国的戍边士兵,还是往来的商人,还是出使西域的使节,还是远嫁他乡的女人……出关了,前路茫茫,不知何时能够回归故里。这一回望,就意味着久别,甚至是永别。他们都有强大的内心,无论是小我的家之恋情,还是大我的国之大爱,在苍茫的大漠上,都是那样温情,那样震撼着大漠的苍凉。恍惚间,一阵悠远的驼铃声,让远行的脚步,铿锵声再一次击响耳骨。</b></p><p><b> 和黄河石林比,嘉峪关不敢说有风景。但是,到嘉峪关的人远远超出黄河石林的人。这是为什么?走在嘉峪关的落满沙尘的土路上,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到达黄河石林,只是想,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游客?现在想来。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奔着嘉峪关的历史文化而来,带着孩子的大人,走在坚实的城墙上,他会告诉孩子“丝绸之路”“西域通商”“伊犁条约”……在孩子们稚嫩的视野里播种下历史,明天孩子们收获的是敬畏历史,丰富历史,超越历史。</b></p><p><b> 看来,没有风景的地方,恰恰是孕育极美风景之处。这次出行选择嘉峪关,实在是明智的选择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丹霞日出</b></p> <p><b>  张掖的七彩丹霞,是这次旅游仅次于额济纳胡的旅游点。去之前,因为在网上见过七彩丹霞的图片,因此上路时是满满的期待。</b></p><p><b> 为了看日出,我们六点钟就出发了,日出时间是在7.20左右。我们从西门进入,在一号台七彩飞霞拍日出。我们入园早,抢占到不错的拍摄位置。这次拍摄路途遥远,又是拍风光片,没有带三脚架,拍日出不带三脚架等于失败一半。好在天公给力,漫长的等待中,身后聚集了很多人。有的怀疑天边有雾,看不到日出,想离开。有的拿着手机,明知拍不到什么,还是往前挤。不时有人碰到我身后的背包,我拍到的图片糊掉了。</b></p><p><b> 等待的过程很漫长,大家只是根据天空中红色的集中点,红色的变化推断日出的地方。但是,日出的过程很短暂。一点,一条弧线,一片弧面……刚刚拿手机拍摄的几个学生模样的怀疑看不到日出的女孩子,一句句惊呼“哇,好美啊!”要是许多年前,我也许会发出同样的惊呼,但是不会像她们那样矫情。岁月会褪去青涩和肤浅,这就是岁月的魅力,也是时间的无情。日出,没有拍到满意的镜头,但终归是拍到了,没有遗憾了。</b></p><p><b> 拍完日出,人们散去了。这是生活的辩证,喧嚣之后,必是冷清。太阳升高了,光线极佳,空气透度超一流。对于丹霞的形成,网络上有翔实的说明。对于拍摄的人,更关心色彩和光线。走在丹霞山上,心情极好,变换角度,不停地按下快门。五个拍摄平台,风景不同,相同的是好天气,好心情。脚步匆匆,大汗淋漓,四个多小时的拍摄,留住了自己心仪的丹霞。</b></p><p><b> “这个破地方,来过了就后悔。”说话的是两个清纯的少女,她们也许被网上的图片误导,以为丹霞会像图片上那样艳丽,落差,让她们否定了丹霞。对于有着一亿多年的丹霞,这样的评说肤浅得让人无语。丹霞上的一粒沙,可能都是几千万年前的老者,我们必是心存敬畏啊。</b></p><p><b> 五号观景台,有一处红色的山,那是丹霞山最红的一片山。最后用12的大广角,才把它收入相机。图片发出后,大家一片赞许。我想那是对丹霞山的赞许,那是对久远岁月的赞许。</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黄河石林</b></p> <p><b>  能走近“黄河石林”,是奔着黄河来的,对于远离黄河的人,黄河是一个让人眼冒金光的地方。母亲河,孕育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对侵略者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夜宿甘肃省景泰县黄河岸边,我们到时天色已晚,已不见黄河真容。第二天早起,天公不作美,没有阳光,黄河成黑黄色,没有壮阔之美。但是,激情不减,匆匆奔涌的脚步,让黄河充满力量。早晨河边码头行人不多,只有几个放羊皮筏的人忙着整理筏子。</b></p><p><b> 黄河石林很壮观,曾经是河道,是时间沉淀,冲击,再沉淀,再冲击。因此,有了高度,有了和时间抗衡的力量。有人问黄河石林美不美?几张图片就装下了。几乎透支体力,登上观景台,一览众山小。山谷深处的侵蚀地貌,颇为震撼。</b></p><p><b> 下山分两个阶段。先是回到停车平台,在黄河石林,一次交费,坐车是往返双程的。换了主人,我们找了半天车,最后一个小男生说他是三十号车,在等我们。几分钟的下山路途,我们有了简单的对话。三十号小男生属于颜值不高,但是有眼缘的孩子。他在读高三,是放假临时帮家里做点贡献。问起他考什么大学?他没有具体回答,只是说往兰州那边考。他说她还有个妹妹,因为家里人忙,她自己在家。三十号小男生不失礼貌,告诉我们注意安全,微笑着与我们告别。</b></p><p><b> 接下来是一位大姐,她用驴车送我们下山。沿途半个小时,几乎没有话语。容颜苍老,着装算不上整洁。她们每天就是这样脚步匆匆,不停地走在生存的路上。坐着驴车,又有了儿时的感觉,那时,每一次坐上驴车,都是奔着一个小小美好的目的地。驴蹄声在空旷的山谷里缓缓而行,这是黄河人家的生活节奏。山谷的前边还是山谷,一排排羊皮筏,在湍急的黄河里打捞生活的明天和富足。</b></p><p><b> 想起三十号小男生的话:“我们这里的主要收入靠旅游”。在我们行走期间,就遇到两个摄制组在拍摄,一个抗战片,一个武侠片,黄河石林一定会为影片助力。没有问小男生叫什么名字,但是我们却把祝福放在了黄河里,但愿他们的父辈能够打捞起。相信,他会有一天走出大山,告别黄河,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还有那位牵着驴车的大姐,但愿她们一步步走向美好……</b></p><p><b> 离别时,我们再一次回望黄河石林,再一次把我们美好的祝福送给住宿地的主人老刘,送给黄河人家。</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祝 福 语</b></p> <p><b>  小高 太哥发起组织的胡杨丹霞之旅,有规划,有设计。一路上为团队的出行积极付出。司机闫师傅,长途路上的老江湖,有技术,有经验,有爱心。保证出行一路畅通,处处安全。七对夫妻出行路上,时时有爱的演绎。一盒热饭,一杯热水,一个削去皮的水果……他们走在看风景的路上,她们对爱的演绎才是旅途上最美的风景。男人的骄傲是让女人活出美丽,女人的骄傲是让男人活出滋润。还有俩姐妹结伴出行,让旅游变得丰盈而温情。</b></p><p><b> 祝福有大爱情怀的人,让遥远不再是距离。</b></p><p><b> 祝福有真爱情怀的人,让传说变得真实。</b></p><p><b> 祝福包容、乐助、善良、乐于分享的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有温度。</b></p><p><b> 又想起那句说了很久很久的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送给同行的兄弟姐妹。八天之旅即将结束,但是,行走的脚步还在路上。在行走中收获,这才是行走的意义啊。</b></p><p><b> 祝福每一个行走的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2020.10.06</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