阗池,热海,大清池,伊塞克湖,民间传说,相关历史人物,碎叶城,赤谷城,顿多城,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图文专辑

南宫元竹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简介</b></p><p><br></p><p>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是昆格伊山—阿拉套和杰兹科伊—阿拉套山脉之间的盆地。</p><p><br></p><p>伊塞克湖(Issyk-Kul )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水面海拔高度1600余米,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在世界高山湖泊中水深居第一、集水量居第二。</p><p><br></p><p>伊塞克湖距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200多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600多米,长178公里,宽60公里。</p><p><br></p><p>水容量(1873立方公里)和深度(668米),不仅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内陆湖之一 。</p><p><br></p><p><br></p> <p>伊塞克湖原属中国,汉代古称阗池,唐代称热海、大清池,元代称</p><p>特穆尔图淖尔,清代称图斯库勒。</p><p><br></p><p>淖尔是蒙古语音译词,意即湖泊,所以这一定是蒙古人的叫法;图斯池,《西域同文志》载,图斯库勒,图斯布鲁特语,谓盐池也,故名。布鲁特人是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库勒”在蒙古语中也是湖泊的意思。</p><p><br></p><p>阗池、热海、清池均来自于汉语,叫热海是因为伊塞克湖水面海拔高度1600余米,冬季表层水温为2℃-3℃,终年不冻,而大清池则源于唐代高僧玄奘。</p><p><br></p><p>伊塞克湖在吉尔吉斯语中意为“热湖”,它长182公里,最宽处61公里,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p><p><br></p><p>伊塞克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结冰,风光独特,以“热湖”著称。这里有秀美的湖滨自然风光,且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是中亚著名的疗养、旅游避暑胜地。每年旅游旺季的收入,成了伊塞克湖州乃至吉尔吉斯斯坦国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p><p><br></p><p>以往游客们通常选择坐汽车来到伊塞克湖,现在两座机场也为外国游客到来提供了方便。一座位于伊塞克湖州首府卡拉科尔,另一座是在塔姆奇的新机场。环境保护一直被置于伊塞克湖发展旅游业的首位。除了位于深山中的库姆托尔金以外,伊塞克湖周边没有一处大型工业设施。伊塞克湖良好的环境还吸引着周边国家的长跑运动员和自行车运动员常年在此训练。</p><p><br></p><p>夏季的清晨,漫步湖边,清澈湛蓝的湖面一平如镜,水光照天。泛舟湖上,北岸的层层雪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显得静谧和神奇。梦幻、神秘,这是到过伊塞克湖的人形容她时用得最多的词语。</p><p><br></p><p>伊塞克湖湖底存在古城堡遗迹,从湖底打捞出来一些成吉思汗时代的物品。据说,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后人秘密地将成吉思汗遗体和众多的财宝运到湖区,并制作了巨大的石棺,将遗体和财宝装入其中并沉入湖底。</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盆地是乌孙先民的故乡</b></p><p><br></p><p>乌孙和月氏都是中亚原有的部族。乌孙先民伊赛多涅斯人的游牧地,与中亚锡尔河对岸的玛撒该塔伊人隔河相对,大致分布在伊犁河至楚河流域一带。玛撒该塔伊人是汉代康居人的先民,占据着里海以东的广阔平原。乌孙先民和康居先民的语言都是斯基泰语,属于东伊朗语。锡尔河以北的广阔草原是印欧人的塞种人的故乡。乌孙先民和康居先民都是塞种人的一支。</p><p><br></p><p>波斯贝希斯敦石刻铭文中的豪玛瓦尔格.萨喀人,即包括天山萨喀人、费尔干纳萨喀人和锡尔河的萨喀人。锡尔河在西方史料中名为亚克萨尔特河,亚克萨尔特萨喀联盟解体后,便产生了乌孙、康居、吐火罗(大夏)、贵霜这些国家。</p><p><br></p><p>前苏联考古学家伯恩斯坦认为,天山是萨喀人和乌孙人的摇篮。天山地区的萨喀人主要是乌孙先民伊赛多涅斯人。伯恩斯坦还认为,伊犁河流域、吐尔根、伊塞克湖盆地、塔尔加尔(阿拉木图)和额尔齐斯河一带,曾经是乌孙先民伊赛多涅斯人即乌孙人的中心。康居的中心则在锡尔河。</p><p><br></p><p>前苏联学者伯恩施坦认为,天山是萨喀人和乌孙人的故乡,天山地区的萨喀人主要是乌孙先民伊赛多涅斯人,包括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伊赛克湖盆地,塔尔加尔和额尔齐斯河一带,都曾经是伊赛多涅斯人即乌孙人的中心。</p> <p>伊塞克湖流域共有大小河流118条。河流出山口后,在洪积冲积平原大量入渗,补给平原地区地下水。最大的为东北部的卡拉科尔河和秋普河。</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上帝遗落的明珠:圣洁之湖伊塞克湖</b></p><p><br></p><p>伊塞克湖(Issyk-Kul, Lake),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山脉北部。湖平均深度279米,最大深度702米,湖面海拔1609米,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58千米,面积6332平方千米,为不冻湖,湖水清澈澄碧,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p><p><br></p><p>在吉尔吉斯斯坦有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没到过伊塞克湖,就不算到过吉尔吉斯斯坦”。</p><p><br></p><p>吉尔吉斯斯坦几乎没有十分出名的地方,唯一比较有知名度的也就是那片蔚蓝的海了——伊塞克湖。每年夏季吉和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会有大批民众到此休假,吉官方也经常把一些国际会议安排在此——湖边建有吉总统行宫。</p><p><br></p><p>伊塞克湖是有名的疗养胜地,湖北岸建有众多的度假村和别墅。湖周围共有9片旅游区,度假村和酒店共163家,其中111家可以容纳旅客50人以上。许多新兴酒店都是依照国际标准建造,配套设施一应俱全。</p><p><br></p><p>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由地壳断裂塌陷而成。 伊塞克湖盆地四面环山,北部是昆格山,最高峰海拔4770米,南面泰尔斯凯山、最高峰海拔5216米,高山区冰川面积约650.4平方千米。</p><p><br></p><p>伊塞克湖盆地由第四纪的湖泊淤积构成。昆格山脉最高处达4,771米(约15,653英尺),泰尔斯凯山脉最高处为5,216米(约17,113英尺),其陡坡和奇峰山脊则为盆地的边界。</p> <p>伊塞克湖是天山上半咸的构造陷落湖。在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但伊塞克湖的湖深居第一位。湖水透明度超过12米,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盐湖”。伊塞克湖湖区气候干燥,湖水碧兰,空气清新,矿泉比比皆是,是吉尔吉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疗养区。</p> <p>湖区位于大陆性气候带中部 ,气候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6℃ ,7月平均气温15~25℃。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 ,山地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蒸发量大,达820毫米。近40年来 ,湖面下降约2米。湖区空气新鲜,湖水清澈,阳光充足,林地葱郁,是旅游疗养胜地。</p><p><br></p><p>以湖滨城市雷巴奇耶为中心的疗养区设有泥浴,矿泉浴等设施。湖盆区2.3万平方千米的平原低地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湖水微咸,盐度5.8‰,不能饮用和灌溉,湖内可定期通航。有雷巴奇耶港。沿岸有疗养区。湖中水底以下7米处有被淹埋的古城遗址。</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阗池一名的由来</b></p><p><br></p><p>《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即日引军分行,别为六校,其三校从南道逾葱岭径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史书的记载是很明确的,乌孙西界的阗池即为今天西天山中的伊塞克湖,也是乌孙国都赤谷城之所在。</p><p><br></p><p>地理上,伊塞克湖实际是位于高山盆地之内,为天山支脉所环抱。而伊塞克湖自身狭长,呈现出“真”型的外貌。所以整体看,被山脉环抱的伊塞克湖区犹如“阗”型的地理地貌。而这就构成了“阗池”的真正来源。</p><p><br></p><p>伊塞克湖是一个东西较长、南北稍窄的高山湖泊,四面环山,湖泊南北两岸均有道路可以通行。据《汉书•陈汤传》记载,郅支西迁塔拉斯河流域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 </p><p><br></p><p>“不居者且千里”,应该是指在郅支单于的扩张下,康居占据了原属乌孙的伊塞克湖西部两岸。康居以其副王名曰抱阗者管辖该地。所谓的“抱阗”,抑或是指康居副王统辖伊塞克湖南北西三面,形势如“抱”,可能并非康居副王的名字。</p><p><br></p><p>汉代驰名草原丝络的“阗池”,也是乌孙人传说西王母常来沐浴的瑶池,现代湖名伊塞克湖。</p><p><br></p><p>这个龙宫深潭横卧在乌孙国都赤谷城眼皮底下。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终年积雪的天山西段崇山峻岭中,伊塞克湖岸四周有数百条山溪小河注入湖中,湖水却不外流一滴,古代人因其深不可测,说它是个永远填不满的龙潭,故而称之为“阗池”。</p><p><br></p><p>乌孙人深爱这个神秘而又神圣的阗池。在解忧公主心中,它那神奇的面纱后面犹如乌孙民族的传奇历史,它娴静安祥的时候犹如乌孙清纯柔顺的少女,它一旦被某种外来气候激怒时又象乌孙英武骠悍的骑士。它那虚若怀谷,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象自觉与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和睦相处的乌孙民族。</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热海一名的由来</b></p><p><br></p><p>玄奘西行途中曾驻足伊塞克湖畔,《大唐西域记》记载:“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纵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大清池”这个名字自此传入中国。</p><p><br></p><p>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将伊塞克湖写进了《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p> <p>伊塞克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有中亚明珠之称,是中亚地区旅游疗养的胜地。</p><p><br></p><p>伊塞克湖碧绿的湖水连同仿佛矗立在湖心的巍峨雪山,这颗吉尔吉斯斯坦的耀眼明珠光彩夺目,散发着不可抗拒的迷人魅力,将人们从都市吸引到它的腹地。</p><p><br></p><p>夏季的清晨,漫步湖边,清澈湛蓝的湖面一平如镜,水光照天。泛舟湖上,北岸的层层雪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显得静谧和神奇。当风吹来的时候,湖上顿时白浪滔滔,层层浪花扑向岸边,但到了岸边沙滩,又缓缓退回湖中,湖水、沙滩以其独特的方式接触、交融。梦幻、神秘,这是到过伊塞克湖的人形容她时用得最多的词语。</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与唐代名将契苾何力</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铁勒首领率部归唐</span></p><p><br></p><p>契苾何力(?-677年)甘肃张掖人,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唐朝名将。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后率部归唐。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力俘吐谷浑王,以功尚宗室女。</p><p><br></p><p>契苾何力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契苾歌楞(又名契苾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p><p><br></p><p>契苾歌楞,隋代铁勒族契苾部首领,又作契苾哥论、契弊歌楞。始为俟利发俟斤,原臣于西突厥。</p><p><br></p><p>大业元年(605),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 * ,坑杀铁勒诸部首领数百人,铁勒诸部群起反抗,推其为易勿真莫何可汗,据贪汗山(天山东部博格达山),铁勒诸族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暴政,拥其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又作易勿施莫贺可汗),建牙贪汗山北(今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复立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小可汗。史称其勇毅绝伦,甚得众心,焉耆、</p><p>高昌、伊吾诸国皆服属。西突厥射匮可汗兴盛,乃去可汗号,复臣于西突厥。</p><p><br></p><p>契苾,古族名。 敕勒诸部之一,隋唐时居焉耆西北(开都河上源裕勒都斯河流域一带)。 贞观六年公元年归唐 。徙甘、凉二州间。后北徙乌特勤山今杭爱山东支。《新唐书·回鹘传下》:“ 契苾 亦曰 契苾羽 ,在 焉耆西北(今巴音布鲁克草原一带)。</p><p><br></p><p>契苾部原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因常与吐谷浑发生冲突,遂迁于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p><p><br></p><p>契苾何力九岁时父亲去世,乃袭位,降号大俟利发。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后,铁勒强盛。</p><p><br></p><p>贞观六年(632年),契苾何力与母亲率部千人归唐,并言“实有诚心,若至中华,死而不恨”。唐太宗将何力所部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后进京朝见太宗,被任为左领军将军,并封其母为姑臧夫人,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生平经历概述</b></p><p><br></p><p>▪铁勒首领率部归唐</p><p>▪征吐谷浑战功赫赫</p><p>▪割耳自誓 终不叛唐</p><p>▪征高句丽破西突厥</p><p>▪经略辽东宣抚九姓</p><p>▪平高句丽 陪葬昭陵</p> <p>契苾何力与临洮公主</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生平业绩</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1. 征吐谷浑平叛战功赫赫</span></p><p><br></p><p>贞观八年(634年),李靖统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薛万均、薛万彻、李道彦、高甑生等将征讨吐谷浑。</p><p><br></p><p>契苾何力亦率部随征,隶李大亮部。次年,契苾何力率精兵千余,突袭吐谷浑王帐,俘获吐谷浑王后,并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p><p><br></p><p>唐太宗遣使慰劳诸将,薛万均耻于功在何力之下,当面抵毁据功。契苾何力拔刀而起,欲杀万均,为众将所劝。太宗闻知大怒,欲将薛万均的官职转授何力。何力辞而不受,并言“以臣之故而解万均,恐诸蕃闻之,以为陛下厚蕃轻汉,转相诬告,驰竞必多。又夷狄无知,或谓汉臣皆如此辈,固非安宁之术也。”太宗于是将何力调往长安任玄武门宿卫、检校屯营事,并以宗室女临洮县主下嫁。</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2. 征高昌平叛鞠文泰父子王朝</span> </p><p><br></p><p>高昌国王鞠文泰依附西突厥,阻挠西域各国与大唐的交通,还悍然发兵攻打依附大唐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p><p><br></p><p>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步骑数万征讨高昌。由于契苾何力自幼长于西域,又是部落首领,熟悉地理,因此被封为葱山道副大总管,随军出征。</p><p><br></p><p>鞠文泰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高昌距离大唐有七千里之遥,沙碛纵横二千里,数万唐军若要穿过没有水草的荒漠之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契苾何力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熟悉当地地形,充当大军向导,引导唐军顺利到达碛口(今新疆轮台地区),鞠文泰得知消息,竟然活活吓死,鞠文泰的儿子鞠智盛即位高昌国王。</p><p><br></p><p>唐军等高昌丧礼结束,展开了雷霆攻势,一路势如破竹,直趋高昌都城,赶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援军不敌唐军攻势,被迫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向唐军投降。鞠智盛眼见唐军用上了体型巨大的巢车和冲城车,城墙一片片坍塌,终于精神崩溃,出城投降。</p><p><br></p><p>平叛高昌王国战绩辉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的高昌国并入了大唐的版图,大唐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人,骏马四千三百匹,在高昌旧地设置了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置了庭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打通了大唐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遏制了西突厥的嚣张气焰,这中间,契苾何力居功至伟,为大唐平定高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3. 割耳自誓终不叛唐</span></p><p><br></p><p>贞观十六年(642年),契苾何力回凉州省亲,并视察其部落。当时部落中不少首领挟持何力母、弟欲归附薛延陀(铁勒部之一)。契苾何力极力劝阻,众人不但不听,反而将何力绑至薛延陀。</p><p><br></p><p>消息传回,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趁机陷害何力,但太宗对何力深信不疑,并言何力“心如铁石,必不背我”。</p><p><br></p><p>契苾何力到薛延陀可汗夷男牙帐后,箕踞而坐,誓死不屈,大骂夷男,拔刀面东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割左耳自誓,以示忠唐之心。夷男大怒不已,欲杀何力,后在其妻劝说下作罢。</p><p><br></p><p>太宗得知后,派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至薛延陀,同意以下嫁公主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还朝后,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并劝太宗不要许婚,以免替薛延陀可汗巩固地位。</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4. 征高句丽破西突厥</span></p><p><br></p><p>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契苾何力时任前军总管,被高句丽军包围。何力率军奋战,腰部被长矛刺中,伤势严重,被部将薛万备救回。何力更为激愤,带伤再战,终于大败高句丽军,乘胜追击几十里,斩千余人。战后,唐太宗亲自为何力敷药,以示关怀。不久,唐太宗抓到刺伤何力的高突勃,并把其交给何力,让他报一矛之仇。契苾何力以此并非私仇,将其释放。</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5. 征薛延陀、攻龟兹、平定西突厥反叛</span></p><p><br></p><p>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太宗以李道宗、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契苾何力统领凉州及胡族兵,执失思力率突厥兵,薛万彻、张俭各率本部兵马,分兵进攻薛延陀。不久,多弥可汗被回纥所杀,宗族也被屠戮殆尽。薛延陀余众向西溃逃,拥立夷男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书,请求在郁督军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支)北麓保聚驻牧。</p><p><br></p><p>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龟兹(今新疆库车)国王苏伐叠死。其弟诃黎布失毕继位后,有失臣礼,进犯邻国。太宗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大总管,并发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十万骑,西攻龟兹。</p><p><br></p><p>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去世,契苾何力与阿史那社尔请求以身殉葬,侍卫陵寝,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说明太宗的遗嘱,不许殉葬,这才作罢。</p><p><br></p><p>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高宗令契苾何力、梁建方为弓月道行军总管,讨伐西突厥。同年十二月,处月部酋长朱邪孤注杀唐招慰使、果毅都尉单道惠,据守牢山(今新疆阿则博格多山),与沙钵罗相呼应。何力分兵数道而进,于次年正月进至牢山,大败处月军,朱邪孤注乘夜而逃。唐军轻骑追击五百余里,生擒朱邪孤注。显庆二年(657年),唐发大军进攻沙钵罗可汗、灭亡西突厥,契苾何力迁左骁卫大将军,封郕国公,兼检校鸿胪卿。</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6. 经略辽东宣抚九姓铁勒</span></p><p><br></p><p>显庆四年(659年)三月,契苾何力奉命经略辽东。十一月,契必何力率梁建方、薛仁贵在在横山(今辽阳附近华表山)击败高句丽军。显庆五年(660年),唐军击灭百济,高宗以契苾何力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领兵分道进击高句丽。龙朔元年(661年)四月,契苾何力改任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改任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共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九月,盖苏文遣其子泉男生率精兵数万守鸭绿水,唐军无法渡江。契苾何力率军到达时,正遇天寒江水结冰封冻,何力指挥唐军履冰过河,鼓噪而进,高句丽军溃奔数十里,男生只身逃回。恰巧此时铁勒族回纥、同罗、仆骨等九姓叛唐犯边,高宗诏令班师,契苾何力与萧嗣业引军退还。</p><p><br></p><p>龙朔元年(661年)十月,比粟毒与同罗、仆骨连兵犯边。高宗为安定北边,于次年以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前往安抚其余众。契苾何力选精骑五百,亲入铁勒九姓,九姓遂定。</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7. 平高句丽会师平壤</span></p><p><br></p><p>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道安抚大使,讨伐高句丽。十二月,高宗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何力改任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合击高句丽。</p><p><br></p><p>乾封二年(667年),唐军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时高句丽军十五万大军屯于辽水(即辽河),又引靺鞨数万据守南苏城(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契苾何力督军力战,皆大破其众,斩首万余级,随后乘胜而进,先后攻克八城。然后引军而还,与李绩军会合,于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攻占大行(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振辱夷(今朝鲜永柔境)二城,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时李绩勒兵未进,契苾何力率兵先趋平壤,李绩继进,会师平壤城下。</p><p><br></p><p>九月,唐军平定高句丽。回军后,契苾何力授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迁封凉国公,仍检校右羽林军。</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8. 陪葬唐太宗昭陵,追赠辅国大将军</span></p><p><br></p><p>上元三年(676年)闰三月,吐蕃进犯,高宗以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契苾何力等前往抗击,但两王均未成行,契苾何力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次征战的机会。</p><p><br></p><p>仪凤二年(677年),契苾何力因病去世。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唐太宗昭陵,谥曰毅。</p><p><br></p><p>契苾何力共有三子,长子契苾明官至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都督,袭爵凉国公。次子契苾光在武则天时任右豹韬卫将军,后为酷吏所杀。三子契苾贞为司膳少卿。</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人物历史评价</b></p><p><br></p><p>契苾何力作为少数民族的将领,为唐朝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作出过重要贡献,先后征战四十多年,史称“沉毅能断,有统御之才”(《旧唐书·贾曾列传》),与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龟兹、西突厥、铁勒本族等作战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无一败绩。</p><p><br></p><p>在作人上,他赤胆忠心,即使身陷异邦,也坚贞不屈;在处事上,他光明磊落,胸襟宽广,对薛万均、高突勃等人能做到以德报怨。</p><p>此外,契苾何力还常有惊人之语,龙朔年间,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在庭院中种植了白杨树,然后对契苾何力说:“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旧唐书·契苾何力列传》)但契苾何力闻而不答,只是朗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一句,梁修仁闻后大惊,连忙改种桐树。</p><p><br></p><p>史称其:“凡用兵破吐蕃、谷浑,勇也;心如铁石,忠也;不解万均官,恕也;阻延陀之亲,智也;舍高突勃之死,识也。立大功,居显位,夙夜匪懈者,何力有焉。”(《旧唐书·契苾何力列传》)</p><p><br></p><p>契苾何力是唐朝最著名的蕃将,生为大唐人,死为大唐鬼,其忠贞不渝,令人荡气回肠,“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他精通汉文,让饱学之士发出“礼失求之于野”的感慨,他以德报怨,让朋友和对手都为之动容,他勇猛绝伦,让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他就是契苾何力,他就是大唐高大伟岸的男人。</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军事战略才能</b></p><p><br></p><p>能从战略角度出发,静观其变,然后乱而取之。在对薛延陀的一战中,最能体现契苾何力的这种思想,“六礼之内,婿合亲迎,宜告延陀亲来迎妇,纵不敢至京邑,即当使诣灵州。畏汉必不敢来,论亲未可有成日。既忧闷,臣又携离,不盈一年,自相猜忌。延陀志性狠戾,若死,必两子相争,坐而制之,必然之理。”最后,战争过程与契苾何力所预料的则完全一至。</p><p><br></p><p>善于捕捉战机,主张乘胜追击,穷追猛打。由于唐朝北方都是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飘乎不定。由于契苾何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所以针对这个特点,常采取此战术。如与吐谷浑一战中直捣突伦川;第一次征高句丽时,败其军后,乘胜追击几十里,斩获甚多。</p><p><br></p><p>不墨守成规,善于出奇制胜。在与吐谷浑一战中,取掏心战术,直达目的;与高昌一战中,横穿沙漠二千里,由于出高昌王意料之外,竟使其惊吓而死;征阿史那贺鲁一战中,分数而进,然后攀藟脲攻占牢山;第二次征高句丽时,乘河水结冰,履冰过河,鼓噪而进,重创高句丽军。</p><p><br></p><p>认真分析敌情,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在与吐谷浑、薛延陀的交战中都体现了这个思想。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平定平族九姓叛乱一战:充分利用自己在部落中的威信以震摄族人,安抚部众以示恩,选精骑、杀主谋以示威,最终达到恩威并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p><p><br></p><p>作战勇猛,能够身先士卒,常出任先锋。铁勒人民风剽悍,使契苾何力自幼便养成了善战的习惯。在征吐谷浑时,为李靖军先锋,并求薛氏兄弟脱险;攻高昌时,引领唐军顺利地抵达碛口,然后率前锋击败高昌军;第一次征高句丽时,以少击众,以至身受重伤;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又率先领军至平壤城下,使唐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与西突厥突骑施</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唐朝大将夫蒙灵察的收复了伊塞克湖</span></p><p><br></p><p>夫蒙灵察(?—756),同州(治 冯翊,今陕西大荔)、蒲州(治河东,今 永济西南 蒲州镇)一带人,羌族,夫蒙氏,唐朝大将。夫蒙灵察一生主要活动于西域。</p><p><br></p><p>夫蒙灵察是唐代羌族之裔。玄宗开元间,为疏勒镇守使,曾讨斩黑姓可汗。二十九年,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奉敕至碎叶邀击达奚叛部,击斩莫贺咄可汗。唐代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皆出其麾下。</p><p><br></p><p>今天人们说,唐朝的疆域包括伊塞克湖,但是,在唐朝时,这一地区也曾出现过反复。</p><p><br></p><p>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西突厥别部突骑施臣服于唐朝,开始活跃于西域历史舞台。</p><p><br></p><p>突骑施并不是突厥人,他们由突骑施、处木昆、车鼻施3个部落组成,后两个都是“外来户”,车鼻施是敕勒人,处木昆为大月氏人的残余,而突骑施是乌孙人的后裔,曾被称作“撒里乌孙”,不过被突厥化了而已。</p><p><br></p><p>突骑施出过一个叫莫贺达干的人,738年,杀死臣服于唐朝的车鼻施人苏禄可汗,什么原因?本来,莫贺达干在唐军协助下击败突骑施吐火仙可汗和黑姓可汗后,为安定唐西部边境作出了贡献,但唐廷却封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以阿史那昕之妻为交河公主,统领突骑施诸部。莫贺达干闻之大怒,遂率诸部反叛,并于742年杀死了阿史那昕。</p><p><br></p><p>当时,突骑施部众游牧于伊塞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夫蒙灵察已出任河西节度使,744年五月,夫蒙灵察率军击败莫贺达干,并将莫贺达干斩首,平定了叛乱,中国又一次成为伊塞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p><p><br></p><p>748年,唐将王正见在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游地区的托克玛克城(碎叶城)建一寺庙;751年,唐朝大将,即著名的高仙芝入朝,呈献被俘的另一位突骑施首领……不仅使唐朝的疆域再次包含了伊塞克湖,让伊塞克湖被中国人熟知,也让没到过伊塞克湖的岑参,在写伊塞克湖的诗时有了神来之笔。</p><p><br></p><p>那么,伊塞克湖什么时候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呢?这就不能不说到1860 年11 月,中俄签订的《北京条约》。其第二条规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 此后应顺山岭大河支流, 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南至浩罕边界为界。”至此,伊塞克湖不再是中国的领土,变成了沙俄(俄罗斯)的领土。</p> <p>伊塞克湖东岸</p><p><br></p><p>盆地东部常年积雪。常有强劲大风吹向湖泊,在西部风速平均每小时约145公里(90英里)。</p><p><br></p><p>建于公元前2世纪被淹没的Ghigu城,据考古证实遗址里有汉式建筑、汉代遗物和汉文字题铭。郊外有古代灌溉渠道遗址。</p><p><br></p><p>在吉尔吉斯人心目中,伊塞克湖不仅美丽,而且“神秘”。传说圣徒马太的圣骨埋在湖底,也有猜测成吉思汗墓建在湖底。2006年,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组织专家对湖底进行科考,据说发现了距今2500年前的古文明遗址。</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东北岸风光组图</b></p> <p>蒂普位于伊塞克湖东北岸,居于昆格山与中部天山山谷间,气候受伊塞克湖影响,夏季凉爽,冬季不甚寒冷。其地正当蒂普河下游,地势平坦宽广,河网密布,多湖泊、泉水,是理想的驻牧之地。</p><p><br></p><p>蒂普还是伊塞克湖东岸的交通要地,伊塞克湖南北两路交汇于此,其地向东可以径达昭苏、特克斯等地。</p> <p>  伊塞克湖南岸,湖面以上的平坦地面,我发现散落着不少淡水蜗牛完整洁白的遗骸。</p><p><br></p><p>  170公里长70公里宽的湖,一望无际。你可以悠悠闲闲地从各个角度与距离去观察它,尤其是湖的南岸,《大唐西域记》里玄奘西行也正是取道伊塞克湖的南岸:“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伊塞克湖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清池。</p><p><br></p><p>  伊塞克湖的吉尔吉斯语直译也是热湖,对于雪山融水来讲这有些夸张了,实际上是湖水的深度、热量与盐度的结合保证了湖泊终年不冻,即使是在中亚凛冽的寒冬里依旧如此。神秘的温和湖水创造了一个持久温和的小气候。</p><p><br></p><p> 夏季,勇敢的游客喜爱在粼粼的蓝色湖水中游泳,不过,他们会发现是天山美丽斑驳的雪景,而非棕榈树圈起的这片美景。高山湖泊的水再怎么蓝也只是冷峻的温情,尽管头顶的太阳是热烈之极的,“伊塞克湖的阳光会晒死你”,Kuba强调说。即使天上有云也一样,每年夏天,湖边的那些医院塞满了从俄罗斯来的游客,治疗被晒伤的皮肤。7月到8月,晒上10分钟以上就有危险。</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南岸风光组图</b></p> <p>伊塞克湖南岸高山峡谷组图</p><p><br></p><p>这一系列风景独特的照片来自伊塞克湖南岸,是荷兰的33岁摄影师阿尔伯特•德罗斯的作品。</p><p><br></p><p>阿尔伯特说:“我近期发现吉尔吉斯斯坦有一部分根本没人去研究过。6天时间,我和朋友探索了伊塞克湖南岸。吉尔吉斯斯坦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从湖泊到冰川,从高山到峡谷。我们这次只专注峡谷,大部分峡谷都是未开发的,当地人也很少知道。”</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北岸</b></p><p><br></p><p> 伊塞克湖北岸,前山山麓的斜坡一直延伸到湖岸一路上布满了石块,一串串阶地,像巨大的阶梯,这都是湖水曾经在干枯的过程中逐渐后退的结果。</p><p><br></p><p>  早期的伊塞克湖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的内陆性草原盆地,由2500万年前一连串的地壳活动造成的,不断地被大气沉积物做各种填充,四周的群山将融水注入洼地里,而其中一部分就形成了今天的伊塞克湖,而200万-3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湖区被整个冻成了一块冰,而冰期结束,在大约1万年前冰雪开始撤退,融化的水从伊塞克盆地边缘流掉了,然后水位逐渐降低到目前的水平。</p><p><br></p><p> 吉尔吉斯斯坦第14届伊塞克湖旅游节近日在伊塞克湖北岸小城波斯特里举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60家旅行社和伊塞克湖当地37处景点的近百家公司参加了旅游节展销会。据介绍,伊塞克湖每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约200万人次。</p><p><br></p><p> 在伊塞克湖北岸小城乔尔蓬阿塔的卡拉沃伊村著名的古代岩石画群落中,有一块石头上还雕刻着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的画像。</p><p><br></p><p> 伊塞克湖北岸的Аврора疗养院,是一个前苏联时期建设的疗养院,规模比较大,在当地也基本算是条件和实施最好的了,至今仍属于吉总统事务管理局所有。疗养院傍海而建,巨大的院落沿海围起了一片沙滩,环境比较安静,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安全。院落规模庞大,里面花果树木和池塘别墅零落点缀,算是我来吉后看到的最好的一处了。</p><p><br></p><p> 宾馆前面就是著名的伊塞克湖了。湖边沙滩白中泛红,由于是夏末再加上宾馆相对别处价格较高,游人不多。沙滩和湖水相当干净,没有一点受污的样子,比国内青岛周边的海域要好多了。湖水微咸并带有苦味。</p><p><br></p><p> 虽是夏末,但是好在天气还不错,下午2点的湖水暖暖的。躺在沙滩上,与单位的一切纷杂告别,很惬意。享受着湖水的微波荡漾,仿佛游离于人间一切烦恼之外。</p><p><br></p><p> 夜里下起了冷雨,第二天一早秋意很浓,湖边波涛汹涌,很有大海的味道了。由于人少,海鸥也靠上岸边觅食。波浪冲刷的沙滩平整而细腻,看上去舒舒坦坦的感觉。</p><p><br></p><p> 如今再看唐高僧对伊塞克湖的描述,其准确性实在让我们后人信服。比如说,他在自己书中所说的“周千余里”,应指绕湖一周要走500多公里。记得以前曾经绕湖走过,走北岸,从巴雷克奇(湖西边的港口小城,以前叫里巴奇耶)到卡拉阔尔市(伊塞克湖州的首府),公路行程是 220余公里。如果再沿南岸走,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得有近300公里。</p><p><br></p><p> 伊塞克湖北岸的沙滩多数是很平缓的,许多疗养院中的沙滩,向湖中走去数十米,水的深度也仅到脖颈处,非常适合人们在水中运动。然而,伊塞克湖水是极深的,因为是高山中陷落的湖泊,其水下的地形也是复杂的,坡度也陡。尤其是南岸。记得每次在北岸疗养院(比如建筑像阿芙洛尔巡洋舰的“伊塞克湖”疗养院)边的湖水中游泳,都只敢游到浮标(在湖中漂浮的数个红色球体拦出一条警戒线)处,而此处的湖水已经是“青黑色”了。当你把头埋在水里向湖深处看去,那湖水深不见底,呈现出的颜色越来越黑,顿时会让你感觉水的深处会有什么巨型“灵怪”,于是不敢再向前游,而是仓惶地往回游去。</p><p><br></p><p> 每到旅游旺季,吉尔吉斯当地居民会把传统的毡房搭建在湖边,游客可以在毡房里吃到吉尔吉斯的传统美食。</p><p><br></p><p> 在北岸许多疗养院内,都有直通湖边沙滩的大路。</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北岸风光组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西岸</b></p><p><br></p><p>伊塞克盆地西部干旱,雷巴奇耶市年降水量只有119毫米,山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东部降水量较多,普尔热瓦尔斯克年降水量386毫米,红十月村年降水量583毫米,高山区年降水量可达800一900毫米。</p><p><br></p><p>楚河(Chu River)则沿著伊塞克湖盆地向西边奔流。</p><p><br></p><p>伊塞克湖岸和缓平展,东面和东南面有小湾。土壤以沙质为主。湖水呈天蓝色,清澈可见(可见度达20米〔65英尺〕),味咸。由于其含矿质量高,不宜饮用和灌溉,但时而用来供牛喝饮却无须淡化。</p><p><br></p><p>盆地西部是岩石重叠的荒漠,有一些盐性的半灌木植物。向东则为乾草原和草地,还有一种榆树生长在栗色土壤和黑土地上。山上则有亚高山和高山草地。</p><p><br></p><p>湖中有20种以上的鱼。基本的商业鱼为无鳞奥斯曼鱼和一般鲤鱼等。湖东、西岸是水鸟过冬之地,过冬鸟主要有潜鸭、绿头鸭、秃头蹼鸡和水鸭等。1948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湖滨四周和1.6公里(1哩)的湖岸区内禁止狩猎,兔子、狐狸和麝鼠均生活在灌木丛里。那里总共约有40种的哺乳动物和200种的鸟。</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伊塞克湖西岸风光组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传说(1)</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圣洁雪山和裸泳姑娘感化争战异族</span></p><p><br></p><p>在吉尔吉斯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吉尔吉斯人和异族人之间发生了战争,吉尔吉斯人战败了,只好逃亡,异族人紧追不舍。</p><p><br></p><p>一天,吉尔吉斯人在逃亡的途中发现前面有一座湖。当吉尔吉斯人来到这座湖边时,男女老少都便不愿再跑了,他们感到对敌人的恐惧突然间完全消失了。</p><p><br></p><p>姑娘们便像回家似的忘记了害羞都跳到湖里洗澡。追兵赶到湖边,看到了大海般的宽阔的湖面,看到平静的湖水,看到纯洁的雪山,看到在湖水中洗澡的神态自若的姑娘。</p><p><br></p><p>残酷的战争和眼前这美好的自然和生活画面是多么不协调啊! 这一切仿佛是对他们的嘲笑。</p><p><br></p><p>大自然无偿地赐予人们美丽的家园,而人类却不知道珍惜,互相残杀。</p><p><br></p><p>在美好的自然面前,追兵们感到无地自容,感到了一种罪恶感,他们被大自然宽厚仁爱的魅力感化了,为自己的行为羞愧难当,于是便放下屠刀,双方握手言和。</p><p><br></p><p>从此,吉尔吉斯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伊塞克湖畔,厮守着这座湖。伊塞克湖成了吉尔吉斯人的圣湖,母亲湖,成了吉尔吉斯斯坦的象征。</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传说(2)</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少女跳崖古城堡沉入湖底</span></p><p><br></p><p>关于这个湖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p><p><br></p><p>据说,很久以前,高山上有座城堡,主人是个贪婪、残暴的大汗。山脚下住着牧羊人美若天仙的女儿,许多人倾慕她的美貌前去求婚,但姑娘一直回答说,“我已有了心上人”。</p><p><br></p><p>曾有一个英俊骑士骑着白马带她来到很高很高的地方,从手中摘下戒指戴在她手上说;“我很快会再来。只要有戒指在,你将远离任何灾难。”</p><p><br></p><p>大汗带着贵重礼物来求婚,同样遭到了拒绝。姑娘独自上山去找心上人,不小心弄丢了戒指。她哭着往家跑,半路上被劫持到城堡中。但姑娘宁死不从,纵身跃出窗外,落下悬崖。就在这时,地动山摇,大汗的城堡开始往下沉,从四周的山谷中涌出一股股洪水冲向城堡,直到山谷和城堡一起没入水底。</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伊塞克湖传说(3)</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湖底古城堡遗迹中真有成吉思汗棺墓?</span></p><p><br></p><p>  其实,这些传说并非毫无根据,伊塞克湖底确实有古城堡遗迹,越来越引起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已从湖底打捞出一些古代的生活用品和古钱币,经鉴定是成吉思汗时代的物品。</p><p><br></p><p>  对伊塞克湖底秘密的猜想和推测越来越多,最具爆炸力的是:成吉思汗的墓地在湖底。吉国不少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支持这一推断。</p><p><br></p><p> 当年这一地区是成吉思汗儿子的属地。据说,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后人秘密地将成吉思汗遗体和众多的财宝运到湖区,并制作了巨大的石棺,将遗体和财宝装入其中并沉入湖底。然后将其他财宝藏在伊塞克湖地区的山谷中,引泉水将它们掩藏起来。后来所有参与引水工程的人都被杀死了,藏宝的秘密至今也没有被揭开。</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碎叶城</b></p><p><br></p><p>伊塞克湖湖西岸途经楚河河谷,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今地名为托克马克,也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碎叶水</b></p><p><br></p><p>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 城以水名。</p><p><br></p><p>玄奘法师在此城见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得到可汗所赠丰厚资助及通行国书,并派一名通解汉语的少年随行,一路护送西去。</p><p><br></p><p>《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p><p><br></p><p>长2500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称唐僧古道,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循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p> <p>碎叶城,这是一片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故土!</p><p><br></p><p>吉尔吉斯斯坦新观察 2019-10-29</p><p><br></p><p>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遗址传说是李白的出生地,这是一片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故土。驴友“荣浪”——一个正在徒步丝绸之路的山西男人,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历史与传说。近日,这篇《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寻到的碎叶城遗址》发表在《山西晚报》上。</p><p><br></p><p>原文如下:</p><p><br></p><p>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br></p><p>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br></p><p>当我站在荒凉的山坡上望着远处的雪山,反复诵读李白这首《将进酒》时,不知为何竟浸湿眼眶,心生凄凉。</p><p><br></p> <p>1300多年前,李白的祖辈陇西李氏在隋末时期因获罪而被流放碎叶。国内学者李宜深认为,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李白出生5年后,公元706年,他们举家迁往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从此他便踏上了漫漫漂泊之路。</p><p><br></p><p>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曾经就碎叶镇(唐代为管辖西部边境而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的位置有过争议。而在千里之外的阿克贝西姆村陆续发现了两块镌刻有汉文的残碑:其中一块汉文残碑,有学者认为是裴行俭纪功碑残碑;另一块汉文残碑则确定为杜怀宝为其亡父母冥福所刻造像碑的基座。正是这两块石碑的出现,学界逐渐确定了碎叶城所在位置。</p> <p>关于碎叶城的起源,有传闻讲是粟特人公元5世纪左右修建的,而修建城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当时是丝绸之路的要塞,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在其不远处,有条川流不息的河,名曰楚河。过去这条河被称为素叶河,今天它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天然分界线。这座新兴的城池由于邻近素叶河,当时被人们称作素叶城。</p> <p>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曾经就碎叶镇(唐代为管辖西部边境而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的位置有过争议。而在千里之外的阿克贝西姆村陆续发现了两块镌刻有汉文的残碑:其中一块汉文残碑,有学者认为是裴行俭纪功碑残碑;另一块汉文残碑则确定为杜怀宝为其亡父母冥福所刻造像碑的基座。正是这两块石碑的出现,学界逐渐确定了碎叶城所在位置。</p> <p>公元638年(也有说为639年),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时曾路过这里。《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法师在此的所见所闻:</p><p><br></p><p>“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葡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素叶以西,数十孤城,城皆立长,虽不相禀命,然皆役属突厥。”</p><p><br></p><p>按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抵达这里的时候,素叶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池。城中的居民,来自周边各国,是从事商业贸易的胡人。这里的土地适宜种植糜子、麦子、葡萄。树木比较稀少,气候寒冷多风,居民穿兽毛制作的毡子和粗麻制作的麻布御寒。素叶城的周边有数十座小城市,都归突厥人管辖。</p><p><br></p><p>在碎叶城,玄奘得到了西突厥最高统领的接见,并获得丰厚资助及通行国书,西突厥统领还派了一名通晓汉语的少年随行,护送玄奘西去。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1300多年前,碎叶城在西突厥地区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p><p><br></p><p>玄奘西行没多久,西突厥内部发生叛乱。658年,唐朝借机收并了西突厥汗国,整个天山南北、葱岭东西地区包括碎叶城,从此被纳入到了唐朝版图。</p><p><br></p><p>公元755年,由于“安史之乱”,唐朝西北方面的边防军内调,西域大部分地区包括碎叶城相继失陷。但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时期内,碎叶城仍旧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城市。我在离碎叶城不远的一处古迹里发现了一座小型博物馆,馆内展有碎叶城附近出土的六枚铜钱,有唐朝开元年间的,也有康熙年间的,可惜工作人员禁止拍照,遗憾未能留存下这些钱币的图文资料。</p><p><br></p><p>到了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使碎叶城成为众多被摧毁的中亚城市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碎叶城所在区域仍归属中国版图。直到19世纪,俄国实现了对中亚地区390万平方公里的征服,使这块饱经历史风霜的土地与中国彻底绝缘。后来苏联方面极力回避谈论吉尔吉斯斯坦同中国的关系,所以中国人也就很少得知关于碎叶城的具体情况,而这种局面,直到1991年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独立国家,同中国的交往日益增多,碎叶城才逐渐成为中吉两国人民皆感兴趣的共同话题。</p><p><br></p><p>在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奥什的孔子学院,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而李白的诗则是他们的必修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br></p><p>来源:《山西晚报》</p><p>作者:荣浪</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碎叶城的军事商贸地位</b></p><p><br></p><p>由赤谷城沿着伊塞克湖南岸西行,经汉军楚河屯田基地(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唐代碎叶城)向北而行,经过草原丝绸之路要冲塔尔加尔(位于伊塞克湖北岸外阿拉套山下,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与七河流域南线的草原丝绸之路交汇。</p><p>&nbsp;</p><p>由汉军楚河屯田基地(今托克马克,唐代碎叶城)向西南而行,经过塔拉斯河畔的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与康居国夏都卑阗城相接,再向西,至河中地区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与丝绸之路西段相接。</p><p>&nbsp;</p><p>碎叶城,译名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碎叶水就是现在流经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境内的楚河,又名吹河。</p><p>&nbsp;</p><p>汉代解忧公主时期,以常惠为首的汉朝将士就在伊塞克湖西岸的楚河流域驻军屯田,可谓抢点很准,具有深远战略意义。</p><p>&nbsp;</p><p>从龟兹国和乌孙国都赤谷城一线的绿洲丝绸之路,从乌孙东部边境经乌孙夏都一直延伸到乌孙冬都赤谷城的另一条草原丝路,都在伊塞克湖北岸的碎叶城交汇。从坚昆国进七河流域西南而行的草原丝绸之路,也在碎叶城交汇。</p><p><br></p><p>古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约8公里处。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三条干线的交汇处,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 千年古城托克马克,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当时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安西四镇”。这里也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为中亚通往中国道路的咽喉,其地位与敦煌几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西汉撤出在乌孙赤谷城屯田三校尉部队的年代及其沉痛教训</b></p><p><br></p><p>《敦煌悬泉汉简释粹》216简:“甘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辰,上郡太守信、丞欣谓过所:遣守属赵称逢迎吏骑士从军乌孙罢者敦煌郡,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十月,再食。”</p><p><br></p><p>张德芳解读:“汉简未发现赤谷城屯田的记载,亦可说明赤谷城屯田历时不久。...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就是扶持大昆弥,及时处理乌孙内乱而实施的。</p><p><br></p><p>袁延胜解读:这枚汉简清楚表明,甘露三年九月驻扎在乌孙赤谷城的汉朝军队已经罢军回到内地。它说明,长罗侯此时已经完成了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换言之,常惠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定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p><p><br></p><p>西汉政府于甘露二年分立乌孙为大小昆弥二部,以为这样就可以弥合乌孙大昆弥和小昆弥乌就屠之间的矛盾。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拥有实力的小昆弥乌就屠,并不愿交出多占的人口和土地,汉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调解,明确划分清楚乌孙大小昆弥的地界和人口的归属,以稳定乌孙的局势。《汉书.西域传》记载:</p><p><br></p><p>后乌就屠不尽归翕候民众,汉复遣长罗侯将三校尉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p><p><br></p><p>悬泉汉简216简,为汉朝撤出乌孙屯田部队的具体年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然而汉朝罢兵乌孙屯田部队的动机为何?笔者猜测,汉朝以为分立两昆弥之后乌孙局势已经搞定,从此太平无事,加上匈奴内乱不堪,呼韩邪单于南迁降汉,郅支单于远遁坚昆,汉廷君臣津津乐道,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乌孙分疆而治的现实危机,更没有预料到后来郅支单于挺进西域,对乌孙的严重威胁。毫无疑问,汉朝罢兵乌孙屯田三校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p><p><br></p><p>这枚汉简清楚表明,甘露三年九月驻扎在乌孙赤谷城的汉朝军队已经罢军回到内地。它说明,长罗侯此时已经完成了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换言之,常惠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定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p><p><br></p><p>从《汉书.西域传》和《汉书.辛庆忌传》记载的一些迹象看,长罗侯似乎屯驻乌孙的时间不长,只是权宜之计。张德芳认为,“汉简未发现赤谷城屯田的记载,亦可说明赤谷城屯田历时不久。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就是扶持大昆弥,及时处理乌孙内乱而实施的。”很有道理。</p><p><br></p><p>《汉书.辛庆忌传》所反映的屯田汉军与乌孙翕候激战的原因不明,笔者推测,一种可能是乌孙翕候在亲匈奴派的煽动下,蓄意袭扰汉军屯田基地,另一种可能是汉军屯田基地规划和扩展,与当地乌孙牧民牧场或有地界和水源纠纷,乌孙翕候为了一己私利而与汉军发生冲突。常惠奏其功,辛庆忌此后拜为侍郎,不久迁任校尉,率领屯田部队在焉耆国屯田,可见辛庆忌在那场战事中功名显赫。从辛庆忌传所载“与翕候战,陷阵却敌”一语看,冲突规模很大,战斗极为惨烈,亦可反证汉军在赤谷城的屯田规模。</p><p><br></p><p>另据《汉书.陈汤传》记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赤谷城,杀掠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不禁令人困惑,汉军在乌孙的屯田部队何在?《汉书陈汤传》还有相关记载:陈汤率领的西域联军远征郅支单于,“其三校从南道与葱岭经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掠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康居军队甚至尾随汉军之后,劫掠汉军很多军用物资。</p><p><br></p><p>笔者长期困扰一个问题,汉朝在乌孙的屯田部队何时撤出的,以往总以为是在汉元帝初期,悬泉汉简提供了汉朝罢兵乌孙屯田部队的确切年代,令人欣喜。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在乌孙的汉军屯田部队没有撤出,郅支单于和康居兵何至于如此猖獗肆虐?乌孙大昆弥何至于遭此大难?如果汉朝在乌孙的屯田部队没有撤出,难免遭受郅支单于和康居匪兵的攻击,汉廷何至于长达十多年对乌孙国难置若罔闻?</p><p><br></p><p>如若不是汉迋决定撤出乌孙三校尉的屯田部队,决不致于郅支单于和康居副王抱阗联手,长趋直于频繁侵略乌孙西部,以致于乌孙大昆弥西部边境千里无人烟!反之,如若汉军在乌孙的屯田部队不撤回关内,郅支单于和康居兵马长期侵占乌孙西部,势必与汉朝在乌孙的屯田部队发生武力冲突,汉朝绝不会置若罔闻熟视无睹。</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碎叶城遗址组图10张</b></p> <p>远眺伊塞克湖盆地地形组图</p> <p>赤谷城</p><p><br></p><p>赤谷城是古代乌孙国都。公元前161年左右建都。名字含义为‘红色山谷之城’。</p><p><br></p><p>《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 谷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城。</p> <p>《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又记云:“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这两段材料成为学界推定乌孙赤谷城方位的基本史料。国内外学术界主要利用这两段史料,结合其他材料,对乌孙赤谷城的地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大致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p><p><br></p><p>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地在纳林河谷或纳伦河上游,具体地说在伊什提克(Yshtyk)地方。</p><p><br></p><p>第二种观点认为,其地在今伊犁特克斯河南岸,具体地说“在夏台与清代的沙图阿满台和伊克哈布哈克卡伦三角地带附近”。</p><p><br></p><p>第三种观点认为,其地在伊塞克湖盆地,或在伊塞克湖东南岸,或伊塞克湖东纳林果勒。</p> <p>顿多城</p><p><br></p><p>唐安西都护府辖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特克附近。</p><p><br></p><p>《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来源:读历史谈古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7-12-27</span></p><p><br></p><p>公元前36年(汉建昭三年),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在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击灭匈奴郅支单于,此役为陈汤一力促成,遂史称之为“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p><p><br></p><p>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了,从而引发匈奴内部分裂,五位单于的争斗最后发展到只剩下,呼韩邪单干和郅支单于相互攻杀。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呼韩邪单干不敌郅支单于,遂派遣使者希望依附西汉,西汉朝廷同意称其为“南匈奴”。</p><p><br></p><p>如此郅支单于漠北一家独大是为北匈奴,公元前44年(初元五年)康居王因数次被乌孙(西域国名,都赤谷,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所困,欲联合北匈奴击乌孙。于是郅支单于率领北匈奴到康居东部筑城而居,迁移途中匈奴族人死伤惨重,到了康居只剩下3000余人。</p><p><br></p><p>此后郅支单于率领族人数次攻打乌孙,而西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郅支单于在西域勒索大宛(西域城国,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陈汤一看郅支单于如此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强大,会严重威胁到西汉对西域的控制,遂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六校(即六队)攻打郅支单于。</p><p><br></p><p>三校从南道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仓山总称),经大宛至康居;另三校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千骑袭掠乌孙赤谷东,杀千余人,抢牲畜甚多。陈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460余人,解救被俘民众470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入康居界后,令士卒不得抢掠。</p><p><br></p><p>大军一直到了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60里才扎营,先是抓捕了一个康居贵人,再了解了城里的情况后,第二天大军向前推进30里扎营,第三天在城外3里布阵,郅支单于以数百人披甲守城,向汉军呐喊。百余骑兵在城下往来,步兵百余夹城门列阵。汉军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其骑、步兵皆入城内。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仰射城上守军,并烧毁土城外木城。当夜,匈奴骑兵数百欲出城反击,被汉军射杀。郅支单于亦被汉军射伤,诸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多被射死。半夜,汉军攻入土城。时康居兵万余骑环城十余处援救郅支单于,不利。天明,康居兵退却。汉军攻入城中,四面纵火。</p><p><br></p><p>战争的结果:</p><p><br></p><p>郅支单于受重伤而死,此战斩郅支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18级,俘145人,降千余人。</p><p><br></p><p>此战北匈奴覆灭,至此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结束。而战后甘延寿和陈汤在给汉宣帝上疏中说:“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年不是特别流行一句话“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其实最早就是出自这里。</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郅支城</b></p><p>&nbsp;</p><p>郅支城,古代地名,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匈奴郅支单于西迁康居后修筑。建筑风格仿照罗马城堡,里外三重土木城墙。公元前36年,“西汉匈奴郅支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郅支城被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联军攻破。</p><p><br></p><p>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两军著名的怛逻斯战役也发生在这里。怛逻斯城即汉代郅支城故址城名,此战以阿拉伯帝国惨胜告终。</p> <p>郅支城故址,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旧称江布尔市</p> <p>别迭里烽燧</p> <p>凌山古道</p> <p>别迭里山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