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岿美山我们附近的人也叫它“岿山”,其实“岿山”只是岿美山主峰“登高岽”,以前海拔1062米(因为塌陷我们现在用两步户外助手测试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它隶属九连山脉,为定南最高峰。以前是中国品质最好的钨矿矿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span></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51, 51, 51);"> “登高岽”与东面的“三将军山”、西面的“阿公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围成一个长葫芦状的小盆地——这就是现在的岿美山圩镇,以前的三亨圩吧。</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岿美山整个矿山分山上与三亨二个部分,以架空索道和盘山公路相连。现在索道已经不见踪影,公路也已经坑坑洼洼,好在去年开始建风电场公路才有所改观。我们队这次徒步活动计划是从垇头村部后面的废弃公路上山顶,再走道班后面沿山谷下山。(后实际走小路下来)</p><p><br></p> <p>乐德村就连着垇头村部。</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岿美山的传说</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岿美山一带是一个荒草坪地,定南、龙南两县的地界不明朗,两地人常常为争地发生争执和械斗。有一天一个仙人下凡路过这里,知道了这件事后,便捉住了一只仙龟放在草坪上,以龟尾为界划清了两县的界限。所以叫它为龟尾山。其实根据县志记载以前三亨、老城在定南设县前都归属龙南。</h1><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晋·邓德明的《南康记》记载,:“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大风雨后,天澄气静,闻弦管声”。由此可见女娲用以补天的五色石——“女娲石”即产于岿美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巍巍耸立的岿美山,因女娲到此山采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又更具神秘色彩。</p><p><br></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传说一个广东人在岿美山山下修造鸟枪,有一次他在一个私塾先生家里看到一块乌黑发亮的石头,他感到奇怪,就把它带回广东,才被发现这是宝石。于是他偷偷地返回山上捡石块,往返不止。消息终于传开了,轰动了邻近几个省、县的人,大家都蜂涌上山挖“金子”。那时,几十斤一块的钨砂,到处可见。美国人更是趁机抢掠,奴才献媚把岿美山的名称改成“归美山”。直到把外国人赶出去,人们才把归美山又叫做岿美山,直至今天。</h1><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山上采矿,山下三亨选矿;山上,春天雾气缭绕,夏天白云飘飘,秋天红叶满山,冬天雪峰云海。</p> <p> 路边和不远的山上好多红金色的柿子,秋意越浓越红,很壮观,大家都争着和它们相拥相亲。</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山上远望,看山,层峦叠嶂,一山更比一山远,一山更比一山浅;看云,云蒸霞蔚,云海翻腾,云雾漂缈。</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是周边村民讨生活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这里,八十年代我们村的第一个万元户就是在这里淘的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以前读小学放暑假时经常随老爸来山上打牙祭住几天,山上的夏天,无蚊子,夜晚得盖被子,被称为“小庐山",是避暑的好去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br></p> <p> 华哥说他第一次上班就是在岿美山,那时候工资低只有90块。但是工作轻松只是巡查那些准备带钨砂出来走私的人,只要抓到一个就没收还有奖励,所以福利很好感觉也很满足。因为国家在洞里收钨比外面人家收便宜的多了,所以总有人不断去冒险。</p> <p> 除了柿子山上还有很多的杜鹃花、棠梨、“布雷”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果实。总是不断给人惊喜。</p> <p>越往高处雾越浓,别有一番韵味。</p> <p> 来到一处坑口,周围都是坑道运出的废砂,现在大部分已经在废物利用磨成沙或者小砂子卖给县城搞建筑了。</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曾经岿美山有一个竹扫地坑口。何谓竹扫地?相传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夫人仙逝后其子女将其葬于翠竹林中。来年清明,子女前去扫墓,发现竹林里遍地都是散落的竹叶,唯独老夫人墓穴周围十分干净,犹如有人扫过似的。大家感到非常奇怪。此时正好阵阵山风吹过,墓穴后方山坡上的两棵毛竹弯腰低头,浓密的枝叶从墓地拂扫而过,将散落的枯枝败叶清扫得干干净净。见此情此景后来有人说,老夫人生前乐善好施舍感动了有灵性的毛竹所致。有诗云:当年长风过,滿目尽碧波;故人远遊处,灵竹扫地歌。竹扫地之名由来于此也。</h3><p><br></p> <p>以前的的岿美山利益错综复杂,</p><p> 有国家队,他们有技术有人才,采用机械挖掘,有升降机拉出地面再用索道运到三亨选矿。</p><p> 还有民窿,他们应该只归县钨矿管理。一般由几个有点资金的老板合股,在坑道口扎个棚然后招同村同屋的十几个人做一起三班倒手工挖掘,按业绩分配利益。</p><p> 还有一些是打零砂的农民,三五个人一起搭个棚每天进洞里看着合适就挖,没有固定的工作面,也常常和其他做民窿的发生矛盾甚至打架。</p><p> 最后一种就是在洞外捡漏的,一般都是老弱病残或者小孩子了,记得初一有个同学写作文,写他的理想就是去捡钨砂,被老师要求当全班人面前朗读而被大家耻笑。</p><p> 民窿洞里可以说四通八达,还搭木梯一层层往下发展,去上班要猫着腰钻或者爬着,不时有坍塌和落石危险极大,周围好多淘金的村民命归山洞,最后家破人亡凄凄惨惨。 </p><p> </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51, 51, 51);"> 雾霭开始浮涌的明明是丝丝缕缕、轻轻薄薄的闲雾,还没等你回过神来,薄雾便愈来愈浓,转瞬间就浓稠的如厚实的屏障。</span></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51, 51, 51);"> 层峦叠嶂全都看不见了,迷雾与天际衔接成无边无垠的云山雾海。</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若你的心灵蒙受了世俗的尘埃,或者沾染了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或者入侵了某种“细雨滴梧桐,点点滴滴到天明”的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这超凡脱俗的岿山雾之中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 默默荡涤若隐若现的雾气与花香;你可于无声出尘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思。</p> <p> 不知不觉中,岿山雾会是一只无形而又温柔的手——如母亲,为你卸掉俗世烦忧。此时此刻,你的心灵豁然敞亮了,你的慧根接通了,你会有一种圆融通透、身轻欲举的禅机。</p> <p>登顶时刻无比开心。</p> <p>开始下撤</p> <p> 下一个目的地,它曾经是周围县市海拔最高的街市,所以大家都叫它天街。</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来到天街上端,这里不像山顶,雾已经散去,放眼远眺,美不胜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如李白的诗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翠影红霞映朝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屏风九叠云锦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遥见仙人彩云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登高壮观天地间。</p><p><br></p> <p>这里曾经:</p><p>早春小雨润如酥,夏天彩伞冒如菇,</p><p>秋夜夜色灯如龙,冬日暖阳红如火。</p> <p>随着钨矿的关停,天街也繁华落尽,已经是一片寂静,那些熙熙攘攘人群、那些叫卖声……,一切一切都已经远去。</p> <p> 静等主人的宿舍,门都还敞开着呢,你们还会再回来吗?</p> <p>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完完全全还给大自然,就好像这里的以前一切都没有发生过。</p> <p>顺着一段陡坡,我们滑到天街街面。</p> <p> 原来街面上是成热闹非凡的集市,天天都是买卖的圩日,县城都还只是每逢147街日呢,熙熙攘攘的人群,项背相望。街约三米宽,窄窄的,街的右侧为礼堂和灯光球场。街两旁有贸易商场、裁缝店、修理店、杂埔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亦市亦街,早年每逢初一、十五山上统一打牙祭搞伙食,更是热闹。 </p><p><br></p> <p> 钨矿鼎盛时期职工、家属几万人,还有很多全国各地来的大学生,他们<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带着心中美好的希望和向往,也带着对</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钨矿</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仅有的一点了解,从全国各地来到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岿美山钨矿。以至形成了岿美山地域特色的方言,阿是!?阿不是!?说这话的成为了钨矿人标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他们也对当地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优越感,女的绝对不会看上当地人但是如果一个男的要找一个当地的女孩他们可以慢慢挑了。</span></p><p><br></p> <p> 这里男多女少,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所以就有了录像厅和舞厅,还有打着发廊旗号的按摩店,引得还没有结婚小伙或者大老远来这里淘金的外省民工门口瞎转。这也是岿美山又叫“小香港”的原因吧。</p> <p> 这里是街头也是黄金地带,都被人家固定天天占着的。</p> <p> 这是街尾,我们挑青菜来卖的一般也就只有这个地有你的份,记得小时候要卖菜妈妈和奶奶要提前一天把菜摘好洗干净,在箕畚里叠整齐再用尼龙布遮好,第二天鸡叫第二遍时就准备出发走小路上山了,有的时候走到天街才天亮,那时街上已经人声鼎沸了,每一个工棚的伙夫也已经踏着雾气开始上街买一天的菜,这些伙夫一般也会照顾认识的人,只要是认识的人在卖菜他们都会各个分开买一点,那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或者亲戚在山上挖矿,所以卖不完的时候都会找到他们的厂棚去“强卖”所以也很少挑回来的。</p> <p> 因为买菜还发生过一个毛骨悚然的事,有几个女人趁着月色一起挑菜去岿美山上卖,走到油田垇时累了在路边一个小晒坪上休息,坐了一会儿发现旁边有一张竹晒席半卷着在哪,大家以为是人家没有晒干的要明天继续晒的番薯干,又刚好有点饿了就伸手探进里面去掏,哪知道摸到一只冰冷的脚,吓得夺路而逃。</p><p> 原来里面是昨天岿美山上刚刚被石头砸死的一个人,因为这里风俗是在外面去世的人不能放祠堂只能放外面,所以晚上运回来后就放那准备第二天再安葬的。</p> <p> 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这个山顶也没有例外,你看墙上的痕迹。那两个字真是应景———沧桑。</p><p> </p> <p>真的也是沧海桑田啊!</p> <p> 这里是老钨矿党委吧?后来还用作山上派出所。</p> <p> 街面渐渐的被漂亮的野花野草占领,引得爱美的徒友流连忘返。</p> <p>吃饱休息一下,然后收拾行囊准备回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为岿美山是九连山脉余脊,所以下山的一路也山高陡峭、林木茂盛、云蒸雾绕、碧峰叠翠、景色秀丽。</p><p><br></p> <p> 每次看看山水,看看人生,看看来路和明天的去路,心情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