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福建土楼的前世今生

信马由缰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大地做纸,旅行当笔,心灵为墨,书写人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8月29日至9月15日,相约十二位影友乘中巴车,旅行十八天,行程八千七百多公里,途径十六个省和直辖市,游览若干风景名胜,拍摄两千多张照片,陆续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编辑成美篇发布。本次旅行第一个美篇为《揭秘福建土楼的前世今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国福建的西南部,绿树成荫、轻雾弥漫的山谷中,巍然耸立着一种奇特的建筑,它由泥土夯实筑就,身形庞大,结构坚固,形体或圆或方,它就是福建西南部客家人的住所,也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四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拉开了中原汉族持续数百年的南迁序幕。从江淮进入闽南的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的移民,则形成了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明清时期,客家人人口激增,便由内陆向东部海洋扩张。而离海洋更近的福佬人受到倭寇侵扰,开始向西迁徙。两大族群相遇,他们互称对方为贼寇,血与火的冲突不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生逢乱世的客家人和福佬人只能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同仇敌忾,保卫家园。当时闽西南仍处于蛮荒时代,山峦起伏,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异族袭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避免战乱及野兽袭扰,各族人的居所必须全面升级。而中原的四合院、江浙的水乡民居、徽派粉墙黛瓦都无法满足聚居和防卫的需求。几经演变,先出现了方楼,后出现若干圆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海岸边的福佬人为抵御倭寇,率先创造出方楼和圆楼,客家人随后跟进,营造出更多的圆楼。圆楼全封闭围合,没有棱角,易守难攻,土楼的创造达到巅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一般外墙通高16米,地下墙基深度至少一米,宽度超过三米,露出地面的墙脚高度二米,由块石和花岗岩砌筑,不但及坚固,还可以防止洪水冲击,墙身由黄土、石灰、砂子伴和,中间夹以石块、竹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墙身上方覆盖着巨大的房檐,伸出墙外部分竞达两三米,站在墙下不由心生敬畏。墙身一至三层不设置窗户,只有四层开出小窗,少量大窗兼具瞭望和防御功能,大门门框用花岗岩砌筑,上方设置水孔,如遇火攻可放水灭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内每个单元功能齐全,内环是各户的出入口、门厅及厨房,里面设灶台、橱柜及炊事用具,每餐之前,炊烟袅袅,饭香弥漫。土楼中心庭院,形成极强的向心力,农闲时,妇女儿童齐聚庭院,其乐融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田螺坑土楼群,俗称“四菜一汤”,即中间一座方楼,为“一汤”,四周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楼,为“四菜”。坐落在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田螺坑自然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田螺坑自然村因地势像田螺,四周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成坑而得名。“四菜一汤”由建于1796年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和昌楼、建于1930年的振昌楼、建于1936年的瑞云楼和建于1966年的文昌楼组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堪称“天、地、人”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聚、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一部土楼史,就是一部乡村家族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座土楼均为土木结构,一层为厨房,二层多为谷仓,三层为卧室。土楼群内现有111户、464人。周围群山秀丽峻拔,绿树成荫,翠竹摇曳。村中楼前屋后绿草茵茵,花香四溢,赏心悦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的土楼已远离乱世,集体防卫的功能已经不再,聚族而居的传统延续至今。只有那默默竖立的夯土墙,见证了血与火的往昔。留下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艺术瑰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的门窗依然是那些被岁月熏黑的旧木板,木门大多张贴着红春联,洋溢着怀旧的美好的气息,楼道边摆放着板凳、水盆、竹编箩筐等生活用具,构成了土楼人家的装饰,显现浓郁的生活气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居住的是黄氏家族,现在依然供奉着黄氏的祖先。元朝末年,黄氏祖先黄希贵带着儿子黄百三郎到此定居,靠养鸭度日,明洪武初年开始建方式楼,整个楼群形成历经三百多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1年5月田螺坑村土楼群被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7月包含田螺坑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土楼人家的生活安居乐业,种植茶叶、烟草、水果、蔬菜是主业,兼做旅游服务。随意走进那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呼你坐下,为你沏上自己种植的香茶,递上自己制作的香烟,让你品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村民自制各种旅游纪念品,售卖当地土特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制旅游纪念品独具特色,琳琅满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厅是公共场所,是村民闲时聚集的地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泥土夯实的建筑里,绿色是人们的渴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精彩的舞狮表演,诠释了客家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里的水井是必备的,有庭院里公用的,有的自家厨房也有水井,可以进室内参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孩子也要耍俩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收拾山货是村民的日常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孩子们对舞狮队伍相当好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里供奉本族祖先的灵位是必不可少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土楼外青山叠翠,绿荫环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坐在土楼门外的老人休闲安逸</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绿植是生活在土楼里面人们的喜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充满了喜兴,楼层的线条,把画面的点、线、面排列得恰到好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做饭的时间,家庭主妇开始忙碌起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今天的土楼,安详和谐,居民幸福安逸,已不再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它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建筑史上发出耀眼给光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