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濯堂</p><p><br></p><p> 众所周知,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两个巅峰时期,那就是晋与唐。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晋人尚韵的本质是自然,就是从道循理;唐人尚法的本质就是讲规矩,得方圆。任何事物的繁荣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变化过程,书法也不例外!如果晋唐是中游的话,秦汉是上游,宋后是下游。唐宋之间就成了巅峰而下的分水岭!</p><p> 结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说的就是形态的问题!中国文字的产生开始仅限于功用,从实用出发便于记录和交流。文字的形态特征取法于自然物象,主要是为了方便辨识。这样就使得文字从最初的形象到抽象,从抽象到意象,从意象到定向意义的渐变,即实现了形到义的递变。这种变化都是因为时代的不同需求而改变,所以说结字因时而变。用笔千古不易说的是书写时的用笔法则不变!这里所说的用笔千古不变其实是对用笔宗旨的要求不变,并不是指从古至今的用笔没有变化。宗旨不变,说的是如果改变了用笔的宗旨就是野路子,就不能纳入真正的书法范畴,是要受到排斥的!</p><p> 甲骨文,是古人在龟壳上刻录的文字。刻法可以说是用笔的雏形,也是起源。所谓用笔如用刀,它的根源就在甲骨文的一个“刻”字。而毛笔用笔的“印印泥”古法,它的根据则源于金石的铭文。铭文有刻法也有戳法。点画以圆浑特征出现,没有明确边际的多以戳凿之法,浑然铁杵是也;边缘以锋利特征出现,有明显边际的多以切刻之法,切金断玉是也!总的来说篆籀铭文以戳凿之法为主,其原因是篆书点画要与字形形态协调相谐,皆以圆浑特征显现。毛笔的“印印泥”古法能达到,既包括中含圆浑的凸起,又包括切金断玉的锋利。</p><p> 汉隶的扁方。为了书写的便捷,汉隶一改篆书的圆浑为方扁,形易而笔法不易!同理,为了突出方的特征,在点画的造型上或头或尾融入切方的笔法,但笔画的中截仍保留了篆籀的圆浑特征。在汉隶中正式开始方圆并用!</p><p> 魏晋风度,魏碑晋帖的分流。魏碑以切金断玉的方笔为主,以外强体现;晋帖以篆籀圆浑之笔为主,以内强体现。什么是魏晋风度呢?魏晋文化崇道尚理,处处以自然为法。其变化之中悠然自得,具有难以捉摸的迹象!就像清风徐来粼粼波动,虽然看不见风,但又能从水纹中悠悠得以体现。所谓风度翩翩,精神灼耀,尽得超然,雅逸神得是也!</p><p> 唐人法度,方圆并用。圆规方矩,形方意圆。其中最能代表唐代书法精神风貌的要数颜筋柳骨!什么是筋与骨呢?卫夫人说,丰筋多骨者圣!丰筋是印印泥法用笔的极静而产生的质感,体现了点画的血肉之躯,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多骨仍属印印泥法用笔的范畴,因极速而产生的质感,有山石般嶙峋峻峭的刚强,顶天立地,是一种支撑力的象征!唐人法度主要是指成形,代表成熟和完满,但过于完满又容易落入俗用臼窠,失去自然神䪨。虽功用至极,但古趣不逮!就像现代工业中铸造弹簧、铁链、铝盆等利用工业设备的程序设计生产出一个个完美无缺的工艺制品一样,虽然完满但是匠俗。不过这样的匠俗不是庸俗,而是巨匠大俗。大俗即大雅,故唐人法度仍可与魏晋风度比肩!</p><p> 宋人尚意。苏轼有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就是强调人为,强调主观意识形态;所谓无法而应建立在有法的基础之上。宋人之意造与魏晋之自然在主旨上存背离之势,故难得魏晋风神;宋人的无法又无法建立在唐人法度的基石上,故未得唐人法度。所以宋人的尚意只是一种追求和说法,是没有达到目的的,相对晋唐来说实际上存在草率之嫌!从辨证法来说,尚意的主张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尚意要建立在魏晋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无法要建立在唐人的法度上。倘能如此,尚意就可与晋、唐鼎足而立,三分书史!</p><p> 为什么说宋人的尚意没有建立在魏晋风神和唐人法度之上?首先,用笔和结字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整体统一的!魏晋风度的形态也是用笔的神态;唐人法度的形态也是用笔的神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宋代大家米芾评价宋诸大家说:苏东坡画字;黄庭坚描字;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芾涮字;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逊韵。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又无不深刻揭示了各自内存的缺乏。米芾虽风樯阵马,但终因一“涮”字而失颇,强取豪夺,用力过猛未得晋人风流!至于用力过猛一说,其实就是用锋的偏失!书,力道也!刀削斧劈,钢筋铁骨!倘若用力得道,如唐人柳公权之切金断玉,颜真卿的顶天立地,只恐未及,何来过猛一说?</p><p> 宋人之诸于画字、排字、描字、勒字等等足以证明都是用笔未及之实。用笔不及就是未得笔法精髓,就会虚,经不起敲打!用笔不得法就难得润,风神悄失!若以卫夫人点画之说作参比,皆墨猪也!反观唐人钟绍京小楷《灵飞经》墨迹,浓淡相谐,灿若繁星,纸与墨浑然一体不知有间!苏轼手札虽亦有类似表面迹象,是以淡墨为之仅掩人目而已,本质上却相去甚远!</p><p> 宋人尚意的提法没有错!但宋人尚意的实质目标并没有达到!宋人没有经典法帖留世就是铁证,其中包括赵孟頫(赵体字与欧颜柳诸家相比缺乏骨力)!沈从文说,宋人写几行字还行,多写几行就捉襟见肘了!沈从文认为宋人于书法相比唐人缺乏才气。其实我并不怀疑宋人的才气,究其根源其实还在不得法和不得道上!得法者得俗谛,得道者得真谛。刚正不阿是柳公权得道的书法真谛;顶天立地是颜真卿得道的书法真谛。但是,纵观宋代诸家无一人得书法真谛。这就是唐宋之间成为中国书法分水岭的根本原因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