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6日沈氏兄弟姐妹携儿女们一起前往湖州菱湖竹墩村寻根祭祖

小草 🌴

<p>竹墩曾是湖州市下昂乡的一个下属行政村,包括冷湾里、潘家塘、南墙门、李家棣、寺前桥、寺塘漾、姚家棣、周家墩八个自然村。虽仍保持着桑、蚕、鱼、稻的农业生产传统,但水乡风貌已不复存在,陆路交通却相当发达。</p><p>湖州市下昂镇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上的典型江南水乡,位于湖州市南20千米,辖18个行政村,一个镇区管理委员会,-------下昂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下昂镇的老街仍保存有据传由赵孟俯取名的“望晖”、“听月”二座古石桥。下昂镇竹墩村是明清时吴兴望族--吴兴竹墩沈氏的发源地,是沈尹默、沈迈士等文化名人的故乡。其中,沈尹默出自竹墩村《五亩园》。2000年5月,竹墩已改属菱湖镇管辖。</p><p>(根据历史史载)</p> <p>今天沈氏家庙为我们沈家后人开了正门,我们在沈氏家庙门前合影留念</p> <p>在进入竹墩村,眼前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沈字砖碑竖立在村口</p> <p>村囗的墙面上介绍了沈氏家族的历史简介</p> <p>这是竹墩村的村委会,党群中心</p> <p>我们一行人漫步走入竹墩村</p> <p>竹墩村的环境非常优美,非常宁静!路边的村民见到我们是沈家后人,都很热心地告诉我们一些沈家的故事……</p> <p>我们来到沈氏家庙,只见大门是关着的</p> <p>村民见我们是沈家后人,热情地为我们打开了家庙正门,我们在家庙点上了香,祭拜了祖先</p> <p>家庙门口沈字的红灯笼高高挂起!</p> <p>家庙的河对面是一个已经修复好的戏台</p> <p>这是原来旧庙的地方,在七六年九月九日被拆除,那些刻着图案的石条柱子静静地躺在原地,仿佛在诉说着什么</p> <p>老人家在给我们介绍这庙拆除时的情景……原来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杭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是仿照沈家的庙圩所造!母亲在世时也曾说过,灵隐寺的和尚每年会来沈家化缘,</p> <p>这是一块双龙抢珠的石条</p> <p>这块石碑上刻了康熙皇帝的题字……默默地躺在屋檐下,期待着有一天能归回原位</p> <p>这个是碑文</p> <p>这扇木门放在这里,谁知道它已经默默地度过了上千个春秋……</p> <p>这座寺前桥位于沈家家庙的河边,所以取名叫寺前桥,已经有千年历史!国家保护文物!</p> <p>村里的门口屋后都非常整洁舒适</p> <p>河水清澈见底,河水很浅,河底的水中植物随着河水的流动,轻轻地摆动着</p> <p>村民的屋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草,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p> <p>这是一座重建的状元桥,始于宋宣和未年(1125年)建了木桥,以纪念状元沈晦而建,明宣德五年(1430年,),改为石桥,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单孔石平桥为三孔石阶石梁桥,意为姚文田连中三元</p><p>民谚:状元桥上走一走,连中三元不用愁!</p> <p>走在竹墩村里任何地方都有沈字的红灯笼高高挂起,时刻提醒自己是个沈家人</p> <p>沈家的门口都有一块沈字门牌</p> <p>对面拐弯处的房子原是沈珍珠住的地方</p> <p>这是沈珍珠的雕像,她是唐代宗睿真皇后,以良家女选入东宫</p> <p>沈珍珠雕像公园的放生池</p> <p>在韩国的沈氏家族后人纷纷捐款,为了宏扬华夏沈氏历史文化,打造一个沈氏文化园,工人们说这里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是马来西亚进口的木料!当然沈家用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百年大计!马虎不得!明年既将会顺利完工</p> <p>好大好大的木料</p> <p>华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我为自己是沈家人而自豪,而骄傲!</p> <p>姐妹兄弟在沈字前合影留念……</p> <p>当地望族</p><p>竹墩村按其家族兴旺发展过程有“朱、茅、吕、石、沈”五姓,而沈姓于明清时期已成吴兴望族。明朝时,竹墩的沈太宦,官至兵部尚书,其父沈玉阳亦被赐封。那时,竹墩沈家曾有因“私造楠木百桌厅”和在竹墩村西的“南凉山”私造“将台”、组建军队而被朝廷追查的传说。现竹墩村竹墩大桥西堍还有一段路,仍名“楠木埂”。据传,这就是当时沈家为逃避追查,将楠木排压沉的地方。</p><p>清朝时,沈家“华省堂”的主人,原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是国学公。“华省堂”三字,即为康熙所题,堂匾四周有纹饰,并有雕龙盘绕,中有一太印。“承志堂”堂匾为隶书,是清朝著名经学家俞樾所提。沈家的沈秉成,字仲复,清咸丰进士,累官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在皖创设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也官至二品。原湖州市博物馆的邱鸿忻先生,曾分析了竹墩现存石碑的纹饰,认为:竹墩自唐宋以来,“已有明显的兴旺家族居住迹象。而沈氏家族支于分堂,现知道的堂名有:华省堂;世四堂;树德堂;怡永堂;聿庆堂;双桂堂;硕鸿堂;承志堂;宁远堂;德顺堂;春晖堂;襄翼堂;询猷堂;敦叙堂;德茂堂,还有杏明堂和沈仁堂。现承志堂在竹墩村仍有旧屋,且结构基本未变。(根据历史史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