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入了收尾工作阶段。为了巩固而提升研究的成果,我们再次把焦点集中到课堂,狠抓课堂,要求每位课题成员按照我们探索并总结出的教学模式上一堂公开课且全程录课。教学模式如下:</p> <p>本期内容导航:</p><p> 1.九年级经典诗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执教老师:刘细香 </p><p>2.七年级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执教老师:郭小芳 </p><p>3.八年级现代经典散文《背影》,执教老师:徐晓敏 </p>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p>刘老师谈感受</p><p> 在本次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课题组提出的“六步学习法”制作了多媒体课件。</p><p>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这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p><p> 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p><p>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p><p> </p><p><br></p> <p>备课组评课:</p><p> 我们来看看刘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p><p>1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p><p>2 、揭示课题后,就出示了学习方法。然后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每一步实践操作中,有学生的体悟,有教师的补充。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是灌输语文知识,不是把课文讲深讲透,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兴趣-毅 力-自学能力-自学意识-自学习惯。</p><p>3、进入文本,刘老师重视"读"。有听录音读,有听着录音跟着朗读,有放开个体大声地自由朗读,有男女声分角色朗读。</p><p>5、 赏析音乐过程。正当学生不悱不发的时候,一首王菲歌唱的《水调歌头》唱出了苏轼的孤寂无奈、洒脱旷达以至于对天下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歌声氤氲了整个教室,带给了学生美丽的艺术享受。</p><p> </p>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一一郭小芳 <p>《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陈元方与父亲朋友对话的情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诚信、方正的人。本课教学主要以教师首先推荐的"学经典六步法"进行教学,做到环环相扣,步步过关,逐步提升,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很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学,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p> <p>录课感言: </p><p> 由于这是七年级初次学习文言文,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要求读通课文、读懂文意,还在前一文《咏雪》的学习中大力推荐了学文言文的“六步法”,希望学生能掌握此法学通此文并加强积累文言词汇。但经过课堂展示,过程并不如老师所愿,每一个关卡都不是很顺畅,学生的闯关回答不是很精彩,甚至有些搞笑。特别是提升关,让学生用"诚信"说一句话,竟无一人说上一句完整合理的话。这确实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老师今后还应在说话造句方面多加训练。因为这次录课既无专家指导,也没时间磨课,加上刚入学的新生,学生的课堂表现一般也是可以理解的。恳请各位听课、评课的老师多多批评指正。</p> <p>教研组评课:</p><p> 郭老师的课堂设计紧凑,思路清晰,课件制作精美。紧紧围绕这个"六步学经典法"展开教学,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老师的板书既清晰又完整,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这个"六步法"值得我们借鉴,既实用又好操作,值得推广应用。还有第三关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中设计了个"穿越时空"这个小关卡非常妙,只是学生的回答有些不尽人意。通过老师反复点拔,学生的回答才达到要求,这确实体现出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p> 3.《背影》 <p>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经典六步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品读、研读相结合的阶梯式诵读方式,利用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浓浓的人间亲情。</p><p> </p> <p> 录课感言:</p><p> 《背影》是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而是内心深情的直接流露。教学中通过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和感受、品读和反思,让学生们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心灵的震撼,切实感悟到父子的情深。从方法上,充分利用“学经典六步法”,为学生架设了学习课文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的彼岸。从教学环境创设上,音频显示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空间,把学生带到父子情深的情景当中。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心情活跃的气氛当中。不过,课堂中还需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角度深挖内容的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p><p><br></p> <p>备课组评课:</p><p>1.徐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p><p>2.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徐老师通过音频《父亲》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p><p>3.课堂中推荐的“学经典六步法”,充分体现了阶梯式诵读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再读。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p>4.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徐老师推荐“学经典六步法”,正是在教给学生们品读经典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模式值得推广。</p> <p> 这次研讨活动,本身就是以研促教,以教助研为目的,我们的课堂没有排练,只有不断地磨练,不停地探索,反复地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教师不断地成长,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发展。当然也希望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熠熠生辉,光彩夺目!</p> <p>市基课题巜开展阶梯式经典诵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p><p>供稿:刘细香、徐晓敏、郭小芳</p><p>审稿:郭小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