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事

安静的树枝

<h3>  那时候中秋节还不是国家法定的节日,碰上不是周末的日子,照样上班上学的,但一点都不会影响中秋成为小时候最喜爱的一个节日了;而且,这种节日和国家无关,这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根植于人的灵魂。现在想想,除了节日蕴含着团团圆圆的寓意之外,在那样经济困顿生活困难的年代,中秋和吃有关联,难免让人记忆深刻了,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月饼、小鼓饼、饼干等“土豪食品”,这时可以适量吃上了,那岁月,只有中秋的嘴巴是“甜”的,是每天地瓜米为主食,菜里没用多少油水的日子所不能比拟的。</h3><h3> 中秋风俗,晚辈送长辈礼饼,长辈给晚辈送月饼,煞是热闹。八月初一开始,会有至亲给祖父祖母送礼饼;外公外婆在世时候,都是派二舅舅来我家送月饼的,兄妹们人手一块,还另外送有小鼓饼、饼干、花生之类的,外公外婆送的月饼和大人送祖父母的礼饼是有区别的。我们小孩子的月饼是薄薄的,纯面粉制作,淡黄色的饼皮上散落着白色的芝麻,嗅起来有很香的味道,更好玩的是饼皮都贴有嫦娥奔月,或者观音童子之类的彩色图案,颇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礼饼都是油腻腻的,则只有实用价值,吃后不容易饿肚子。</h3><h3> 我最盼望的是祖母的哥哥来给我父亲送饼,我叫他舅公,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老人家每年都会给我父亲送饼,都是送四块当时价格最贵的礼饼,那样,我们可以多分得一些礼饼。按家乡风俗,当外孙外孙女或外甥外甥女成家立业后,就不用送饼了,可是舅公一直送到他送不动为止。老家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他家在上沃,我家在下沃,不过是几条街道的距离,偶尔也来我家坐坐,他长得高高大大的,面容祥和,言词不多,和我祖母交流也不多。可是,就凭他年年给父亲送饼,就知道他很疼爱他的妹妹了-----也就是我的祖母。他老人家已过世多年了,每到中秋节,我必定会想起他,高高大大的,面容祥和,言词不多的老人样子。人生代代无穷已,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亲情延续,就应该有一件事或数件事来维系,让人记起某人生前的亲情行为和善行善举,这种维系,就是一种亲情的延续,一种精气神的延续。</h3><h3> 最开心的是,每年中秋的那天晚上,当家的祖母用月饼、小鼓饼、饼干、水果、花生、蚕豆之类点心祭拜过月神后,就开始为我们兄妹分发食品了,一人一份。我们各自用袋子装好,藏好。这些食品都是由小孩子自由支配的,想多吃少吃,决定权都在自己。“家中有粮,心中不忙”。接下去的一段日子,就过得有底气了,平时可以口袋里装上花生或蚕豆在外面玩,玩嗨了,肚子玩空了,还可以回家吃一点点月饼充饥。</h3><h3>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家庭经济略有改观。八十年代初,我父亲开始跑海上运输,往来于江浙一带。渔民们大都好酒,他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好多木箱装(一箱24瓶一瓶640毫升)的浙江舟山生产的紫竹林啤酒,好几年后,连江才开始生产“神达牌”啤酒。曾经喝过紫竹林啤酒的人都说,那时候这啤酒味道纯正,入口有浓浓的小麦香,以此来揶揄当今市场上的啤酒。19岁那年的中秋夜,明月高悬,我和颢君、海君等几个发小,每人一瓶紫竹林啤酒,还有月饼,坐在外浦村口的桥头上,边喝边聊着未知的日子。后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们都积极投入到社会浪潮中去,许多年过去了,现在这几个发小的小日子都过得很好,关系都还不错,有几个还经常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吹吹牛。2018年我跑杭州马拉松,特意在杭州商店寻找紫竹林啤酒,打算重温旧梦,可惜都没有见到。“神达牌”啤酒早就没有了,或许,这种有很多泡泡,有浓浓麦香的紫竹林啤酒也已经不再生产,只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了。</h3><h3> 中秋是最受人欢迎的一个节日了,古人因团圆主题而衍生许许多多的名句流传至今,辛弃疾说,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耳熟能详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那么惆怅和美好,其实也有很多古诗借中秋而抒发个人际遇之意,只是我们文化普及时,被编者忽略不计了。看800多年前的元好问在《倪庄中秋》写道,“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说的是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多少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周边的芸芸众生,其实还多是一如既往的辛苦,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都很难改变,再过N年,还是如此而已。所以,智者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寄远》说道,“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以此感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月圆月缺,瞻前顾后,带着“人生哪能全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行走世间,可能感觉会舒心快乐更多。</h3><h3> 2020年10月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