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峡谷地质学堂

7N

白河峡谷从密云水库西岸至白河堡水库观景台,长128公里。谷中山景绝佳,还有一类似“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转弯,是谷中最奇的景色。2020年9月21日,灰常高兴地与老兄一直走再次视察此峡谷。天不作美,20日还是透晴透晴的,天蓝的晃眼,21日已是阴+霾,能见度不好,山看上去灰蒙蒙的,但有另一种味道。(没点阿Q精神,这出游还显不出快乐了!)白河峡谷除了山水的美,沿途的地质地貌,还有立在路旁的地貌说明牌,让出行者增长知识。(开始上课,同学们坐好) 穹窿地貌:由25亿年前的太古代变质岩与16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海相沉积岩组成。平面上穹窿呈椭圆形,此处的穹窿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3公里。上覆地层平缓地向四周倾斜,构成穹窿的形态。穹窿由地下岩浆向上侵入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而成,地质构造景观独特。 小昆仑地貌:由距今约17亿年前的寒武纪岩层组成。可见约1亿年前发生的燕山运动所形成如阶梯状山前断裂,构造降升和风化侵蚀的双重作用下,形成昆仑地貌。特点是山峰拔地而起,气魄雄浑,层峦叠嶂。<br> 背斜地貌:巨大岩层弯曲的现象叫背斜。六道河背斜露出宽度约300米,核部由17亿年前的海洋中形成的石英砂岩组成,两翼由稍晚形成的页岩和白云岩组成。在约1亿年前发生的燕山运动中岩层受到水平构造应力的挤压而造成的岩层向上弯曲变形而形成。如果岩层向下弯曲变形,则形成向斜构造。<br> 单斜地貌,岩层由距今1.4亿年的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四段红色砂砾岩组成。由于燕山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倾斜,形成一排排书剣似的山峰,其后在风力和侵蚀作用下,垂直面上可见形态复杂的侵蚀现像,而被称为天书崖。从下往上,沉积颗粒逐渐变细,代表河流和洪积的沉积环境。排子岭单斜是由沉积、构造和侵蚀联合作用形成的典型单斜地貌。 这就是类似“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雄壮景致——白河大转弯。国内有不少大江大河都有类似景致,从上向下看,那赶脚真是美。 从另一角度看白河大转弯。 两个老头,终于在白河大转弯处盼到了“出头之日”。 过了排字岭左转走老公路,在新路看不到这些景。这是距今1.4-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恐龙足迹化石。大的48.3厘米,小是10厘米。行家通过脚足印分析,得出恐龙能以每秒7米的速度奔跑。这速度参加奥运百米没名次。这只恐龙三个趾头着地,它一定是踮着脚走路。 圆圆的恐龙的脚印,这脚形很奇怪。脱鞋比对一下,外形完全不一样。和一直走进行了一会儿认真的考古,证明当时恐龙光脚没穿鞋。 波痕:形成于16亿年前,是白云质灰岩在波浪、风暴、藻类活动作用下,形成多类沉积构造。那时候地球上除了藻类没啥活物,抚摸一下16亿年前的海波浪是什么感受? 泥裂:是距今约16亿年的海相白云岩在潮湿的沉积物周期性暴露于大气中形成干裂缝。从层面看,裂缝有几毫米至几厘米宽,呈不规则多边形,垂直断面呈“V”字形,常被后期沉积物充填。和波痕有那么一点点像,细看还是有点区别。遗憾的是,没有恐龙在当时泥上踩脚印。 硅质条带白云岩露头:(名字还挺长)形成于约16亿年海洋中的白云岩,岩石表面为黑色,呈高角度层状,厚1-10厘米。可见滑塌构造,及大型波痕和风暴岩,为典型的浅海沉积岩。 从东向西走,天生桥已接近白河堡水库。“桥”在峭壁之上,距地面80米,“桥”洞长25米,宽约10米。质地是10-14亿年形的海相白云岩,经亿万年风雨溶蚀形成“桥”洞,便有了点鬼斧神工的意思。当年老公路贴山而行,天生桥就在近前。后来修了新路,离“桥”稍有点远。好在修了一个停车观景区,不至于错过这一道美景。<div> (同学起立,下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