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是不寻常的年份,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及其他相关原因,使旅行计划被打乱,年初的海南之行被迫放弃,而后全国各地纷纷封城,到了七月疫情缓解,准备第三次进藏,自驾走大北线去阿里,突入其来的特大洪灾,在准备出行的前一晚,休假被叫停,只能眼睁睁送别伙伴们,心情无比的沮丧,9月份计划休假去新疆,可当地疫情复燃。</p> <p>国庆节前获得了一次去上海学习8天的机会,这也是今年第一次走出贵州。现在的学习很严,每天都要打卡,前几年在大连学习,每天清晨六点到八点(大连的天亮得很早),用了四个早上,徒步走完号称“亚洲第一”的滨海步道。此次计划用五到六个早晚,徒游浦江两岸滨江大道。 </p> <p class="ql-block">黄浦江滨江大道,由浦东的滨江大道和浦西的北外滩、外滩、南外滩组成,全长近40公里,途经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及浦东新区,近两年才全部贯通。北外滩由杨浦滨江和虹口滨江组成,此行的计划就从杨浦滨江开始,起点选择杨浦大桥,一路向南。</p>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游人很少,偶尔可以看见一些跑步者,高耸的吊车,预示这里曾经是繁忙的港口,输送水管被设计成路灯,简洁独具特色。 建于1938年的东方渔人码头,以往是上海出名的渔市,现在成了杨浦区的商业中心。 一路上“老工业建筑”相伴,路边栽种的野草和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工业厂房很是相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883年的上海自来水厂。 杨浦滨江,一百多年前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水厂、煤气厂诞生于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有大量的国有企业,伴随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九十年代开始,陆续搬迁,但仍保留大量的工业遗存,如今很多成了文物。 拥有百年历史的毛麻仓库,如今为空间艺术展览中心。 杨浦滨江如今成了人们运动、休闲、摄影的好地方,网红打卡基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工业遗存”。 秦皇岛路渡口,过了这里就进入虹口滨江,明天继续。 虹口滨江是几条滨江路最短的一段,只有两千多米,但拥有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以及无敌的江景,人很少,是拍摄婚纱照最佳点。 这里有一块很大的滨江绿地,走路跑步的人比比皆是。 音乐之门,虹口北外滩最酷的地标,建筑上有三颗悬浮的球壮装饰空间,这里的人称为“心肝肺”,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据说晚上灯光下惊艳无比。 虹口滨江“魔都矩阵” 建投书局被称为上海滩最美的书店,欧式古典味道,显得非常宁静。 这里主要以卖名人传记为主,少有“心灵鸡汤”书籍,窗外的江景,一杯咖啡。 办公楼前的游艇,在浦江两岸,游艇俱乐部比比皆是,但从办公楼直接上游艇,对我来说,还是很稀奇的,可能是利用了船闸原理。 办公楼门前停着游艇,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 虹口滨江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这里拥有着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包括得天独厚的文化名人资源。这里还是典型的移民城区和国际化城区。<br><br> 打开百度,搜索居住过虹口滨江的中外名人,如雷贯耳,下次来上海,一定到这好好游下。 天已黑,站在外白渡桥的中央,用手机全景模式,拍下流光溢彩的”东方明珠“ 外白渡桥是黄浦滨江和虹口滨江、北外滩和外滩的交界处,苏州河从这里汇入黄浦江。有百年历史,曾经的”远东第一楼”上海大厦,依然是那个样子。 到上海的这几天,一直下着朦胧细雨,尽管天空不作美,但游人很少,在人口众多的上海滩,能找一个清静之地,独自雨中徒步游览,也算一种意境吧。 徐汇滨江精华段,在龙华西岸艺术中心至卢浦大桥,全长约5公里,这段被上海人称为“跑步天堂”,今天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一路向北。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是由旧厂房改建,更绝的是石化搬迁,遗留下的几个巨大油罐,弄成闻名遐迩的“油罐艺术中心”,吸引世界各地各种艺术作品,在此展览。 江边美景 徐汇滨江这段,没有修建防汛墙,而采用填土抬高,因而显得更亲水。 桥下的攀岩设施成为一道景观 大吊车是浦江两岸的标志,小时候看的一部京剧电影《海港》,里面有句歌词“大吊车,真厉害,轻轻的一抓就起来”,如今港口已搬迁,留下的是记忆。 卢浦大桥近在眼前,它是徐汇滨江和黄浦滨江的界线,过桥就是黄浦滨江世博园段,意犹未尽,决定继续往前走。 黄浦滨江世博园段,主要在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两岸,当年为办世博会,率先开始拆除港口、码头、厂房。眺望浦东世博会演艺中心和中国馆。 天渐渐黑了,风越来越大,亲水观光道已经关闭,雨伞是打不住了,当走过南浦大桥,决定打道回府。 意外发现停靠在世博园旧船坞的巨大科考船”远望1号“,经询问保安,已赠送给世博园,作为科普中心,国庆节开放。 继续前一天的行程,南浦大桥到延安东路口,传统上被称为南外滩,过了延安东路口,一直到外白渡桥,就是举世闻名的外滩了。 外滩如往常一样,依然是人山人海 靠着外侧的木栈道行走,经过南京东路口,往下看,蒙蒙细雨中,撑着伞的人和新开放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形成一道风景 经典的浦东陆家嘴风景 外白渡桥,大上海的标志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知出现在多少部影视剧之中…… 走到外白渡桥,游完滨江大道浦西段。 恰遇好友来沪,住在环球中心大厦柏悦酒店87层,邀我同住,由于和学习之处相距太远,加之学校组织考察须起早,因而放弃。虽然不住,但还是要上去看看滴 沿着正大广场人行天桥可以一直走到位于世纪大道的上海“三高”。“三高”分别是:“开瓶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打针筒”金茂大厦,“打蛋器”上海中心大厦。这三栋建筑分别引领“中国之最”,如今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最高的建筑。 柏悦酒店窗外风景。 走过东方明珠脚下,就可进入浦东滨江大道。 靠近滨江,视野立马开阔,黄浦江和对岸灯火辉煌的外滩跳入眼帘。 选择向右走,朝着文华东方酒店,一直走到“老船厂”,现在是1862时尚艺术中心。 这一路人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游客。 规范的烧烤摊 咖啡美食店 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厂,曾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国内第一艘出口万吨轮就在这里下水,现已搬迁,如今这里变身为由国际名师设计的保留“工业建筑遗迹”的高端文化商业综合体,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几个贵州朋友相会在滨江大道1862老船厂“九樽艺术餐厅”。 对岸为杨浦滨江 向左走的一段,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非常熟悉,以前每次来上海,都要到这边来吃饭喝茶喝咖啡,这次专门花了近两个小时行走。 一路看外滩的繁华,看江面川流不息的轮船,看两岸漂亮的建筑,走过滨江绿道,累了,搞杯咖啡。 信号灯改建的咖啡馆 走到到南浦大桥,我的徒游计划基本实现了。现在许多城市都建有步道,行走于陌生的环境中,你会好奇,既看风景了解风土,又锻炼身体,当然,前提是喜欢。 <p>上海是非常熟悉的城市,小时候生活在这里,读书时几乎每个假期都要来。参加工作后,隔三差五(年)都要来一趟,因而很多知名的地方都去过,许多美食都品尝过。这次来上海,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走”和“吃”。</p> 石库门民居,田子坊。 “走”就是徒步游览浦江两岸的滨江大道以及一些文化街区,“吃”就是品尝本帮菜,寻找弄堂里美味特色, 新天地以前常来,就在“一大会址”隔壁,本想在这里喝瓶啤酒,无奈人太多,没有座位。 这几天正是新生入校,随着衡山路的没落,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深藏于居民区的这些老字号,才是本地居民的日常所吃,上海第一小吃“生煎”比那个全国连锁“小杨生煎”好吃多了,小笼包比城隍庙的“南翔小笼”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排骨年糕好像差点什么,当然菜肉大馄饨是经典。 这两家老字号离住的地方不远,没有吃学校的早餐,轮流换着吃。 特色的蟹黄生蚝黄鱼面 位于复兴路的这家大肠面,被誉为上海滩最好吃的,作为肥肠爱好者的我,岂能放过。傻眼了,从里排到外,搞笑的是隔壁卖彩票的伙计招手,加10元钱可以不排队,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的精明。 味道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许是期待值太高 从徐汇滨江回来,饥肠辘辘、全身淋湿,一碗肺头汤,别说多惬意了。 肺头汤是上海的家常名菜,用肺、肠头、肚子及胡椒炖成,很多年前吃过。 在居民区弄堂无意中发现一家面馆,没有名字,要了一碗腰花拌面和上海特色的炸猪排,味道非常好。 在江南,如杭州、苏州、南京以及上海的一些地方,很多有名的面馆,浇头(臊子)都是现炒,吃什么炒什么浇什么。 此次上海之行吃了三顿不花钱的饭,一是当地的朋友在浦东滨江大道1862老船厂九樽餐厅请吃的浙菜,另外两顿就是上海的亲戚请吃的本帮菜。 “小南国”是上海很地道的本帮家常菜馆,这是我第二次去,除了响油鳝丝、水晶虾仁、蟹黄豆腐……这些几乎上海本帮菜馆都能吃到的外,最惊奇的是清蒸鲥鱼,最意外的是,吃到了阳春面。 又到“小绍兴”,上海的白沾鸡非常好吃,也许是亲戚们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又一次将最后一天的聚会安排在离外滩不远、据说上海白沾鸡做得最好的“小绍兴”,已到过多次。 海纳百川的上海几乎能够吃到各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全国各地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家常地方特色,而且“好吃不贵”。 学习结束的前一天,放了半天假,天终于放晴了,本不想去南京路,亲戚在附近请吃饭,因而早早出发,悠闲慢逛。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曾经是上海第一高楼,小时候经常跑到这里看“外国人”。 南京东路依然人山人海 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的和平饭店,位于南京东路口,毗邻外滩,2001年出车祸伤愈到上海,曾入住一晚。 又一次沿外滩走向外白渡,说实话,来上海多次,很少看见上海有这么透明的蓝天。这几年江浙上海的亲戚经常到遵义,对我们的青山绿水好空气赞不绝口。 虹口滨江 上海大厦和俄罗斯领事馆分别位于外白渡桥两侧 俄罗斯领事馆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用这首老歌词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夜晚街景 <p>用手机将每一次出行,记录整理下来,配少量的文字及自己喜欢的音乐制作成美篇,自娱自乐,使自己到过的地方,遇见的事情,吃过的美食不易忘记,还可以给需要的人当攻略,这几年陆陆续续弄了近50篇,已经成为旅行中的一部分。本篇就用电影《驴得水》的主题曲作为配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