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独游

晴耕雨读

<h3>公元744年被逐出长安城时,他43岁,距离奉诏进京仅过去了一年半时间。</h3> <h3>京城那么大,偏偏就容不得他-李白。</h3> <h3>进京之前,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擅作诗,爱舞剑,嗜饮酒,喜郊游,才华横溢,为人狂傲不羁,有任侠之风”,人们都叫他“谪仙人”,意为“被贬下凡的神仙”。</h3> <h3>“谪”,似乎欠妥,因为李白从未获得朝廷的认可拔擢。年已将近不惑,李白的仕途一直颇为不顺。直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推荐,他才得到李隆基赏识。742年,李白进京任“供奉翰林”一职,陪侍皇帝左右,为皇帝吟诗作赋,成为天子近臣。</h3> <h3>也许平日里见惯了阿谀奉承之人,对这个放浪形骸的大才子皇帝倒觉得格外新鲜,对他很是宽松。李白因此也愈加放肆。</h3> <h3>皇家御苑的沉香亭,是皇帝携贵妃设宴置乐赏花的地方。<br>天宝初年的一个春日,拂面的晚风已无冻人的寒意,一轮圆月悄悄升上柳梢,富有风雅情趣的唐明皇邀请玉环共赏牡丹,并召醉酒的李白前来作三首《清平调》,又叫梨园弟子调丝竹,谱新曲,让李龟年引吭高歌,浪漫的李隆基亲自吹玉笛以伴奏。玉环美目微闭,倚着阑干,沉醉在沉香亭里的歌舞升平。那一夜真美:大唐最风流的皇帝、最美丽的女人、最出色的歌者和最有才的诗人齐会于此。</h3> <h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成就了李白,也正是这三首诗为李白带来祸端。“可怜飞燕倚新妆”被小人恶意曲解。皇帝下令,将李白逐出长安。当然,这背后是他日常放浪不羁的作风早已得罪了宫中权贵,他不属于这个到处是名利场的花花世界。<br>他要离开长安了。官员可以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可是诗人却很难当一个优秀的官员。在李隆基眼中,他始终只是一个诗人。</h3> <h3>对一个被贬谪的“仙人”而言,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旅游,孤独的旅游吧。离京不久,他来到了位于宣城的敬亭山中。</h3> <h3>远望敬亭山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敬亭山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h3> <h3>恰逢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只有几朵白云悠闲地从天上飘过。</h3> <h3>他孤独地坐着,听自己的心,回想曾经遇到过的那些人:<br>那些阿谀谄媚的鸟人,都早已追逐名利、飞黄腾达,加官进爵,看不见踪影了。照我说,与其坐在一起彼此之间不认同、相互嫌弃,不如我独自去悠闲地踏遍天下山水,才不负此生。那些鸟人和我早已不在同一个世界,各自忙于生计,彼此间不会再有什么共同语言了,过往的故交也将如逝去的江水一样,转身而空。他们觉得我不入流,我觉得他们不干净。难道要让他们把我的笑当作谄媚?难道要让我看他们的趾高气扬?与人交往,无比复杂,投身自然,才有情趣。能和我相互不厌弃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h3> <h3>孤独的心境,身边的美景…这正是一个诗人畅舒胸臆的必备要件。眼前这座山,寄托了一个孤家寡人的全部心绪。<br>他抬手指天,比划出五个字“独坐敬亭山”,然后把其余二十字照抄下来。之所以说“照抄”,是因为那些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br>众鸟高飞尽,<br>孤云独去闲。<br>相看两不厌,<br>只有敬亭山。</h3> <h3>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逐出京城的李白,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种心境,就没有人能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来一语道破了。</h3> <h3>1200多年过去了,那年夤缘高升的众多鸟人是谁?嘿!管他呢。真正值得被记住的名字是“谪仙人李白”。</h3> <h3>有人会记得那年沉香亭中的灯红酒绿吗?不!我们只记得那个晴天敬亭山上的游客,和他那场不朽的独游。</h3> <h3>2020年10月,岱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