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三勤宫”,知道的人不会太多,许多人以为是散落于乡村间废弃的宫殿;说起凤翔中学的“三勤宫”,学生们都是一脸懵逼,许多年轻老师也不知为何物?只有年长的老教师略知一二,许多故事隐藏在旧时光里慢慢变老,离我们悄然远去。近日笔者采访了几位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被当年发生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让人热血沸腾的青春疼痛所震撼。“三勤宫”曾经是凤翔县著名的大礼堂,许多大型活动和人数众多的会议在此召开。2002年,随着凤翔中学校园建设的需要,这座历经40余年风雨的大礼堂,这座曾经用师生血汗凝结成的“三勤宫”,这座曾经成为凤中标志性的建筑轰然倒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带走了一代凤中人的回忆,勾起了对那个时代青春岁月的眷恋,那些亲历“三勤宫”的建造者已进入风烛残年,有的已经作古。但“三勤宫”在他们的生命里是那么重要,心中是那么宏伟壮观,伴随历史的云烟永远定格在凤翔中学最耀眼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凤翔人以东湖为美,以苏东坡为荣,在近千年的风景园林里留下了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等特色景点。苏轼初仕凤翔三载,建亭修桥,祈雨佑百姓,著书传天下,东湖这一池秀水,滋养了他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的文脉,在凤翔所写的诗文就有一百多篇。后人出于对一代文豪的敬仰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1940年筹建凤翔中学时就选址在积淀深厚的东湖之滨,即山西会馆旧址上。湖光山色柳依依,东湖岸边好读书。从此,东湖的寂静被打破,传出了朗朗读书声,传来了欢声笑语,来来往往的年轻身影穿梭在东湖湖畔。</span></p><p> </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凤翔中学由建校初师生不足200人的学校发展至1100余人,由开始时的初级中学发展到一所完全制中学。在那极端困难的时期,校园内除了十几座低矮的大房外就是尘土飞扬的操场。破旧的桌凳,粗糙的黑板,教室里没有顶棚,抬头能看见木椽子。上晚自习时,煤油灯发出昏黄的光晕,映照着同学们读书的专注神情。然而好景不长,这种简单的学习生活被“大跃进”的浪潮所淹没,全校师生迅速投入到喧闹的勤工俭学活动中。东湖湖畔沸腾了,校园内外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学生们开始过着白天开大门,学工又学农的紧张生活。当时大学毕业,才参加工作两年的张福田老师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他年轻时从四川老家来到凤翔中学工作,终生献身凤翔教育,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今年已经88岁的张老师眼不花耳不聋、行走自如、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他不愧是在世的凤中活字典。</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学校决定在校园北院修建一座大礼堂。听到这个消息,师生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时任凤翔中学教导主任的马培柱老师(1921年出生,河南民权县人,曾任凤中副校长、凤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重拾在西北工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图纸,采用大跨度的砖木结构与正面墙身的时尚风格完美结合,建成后将成为凤翔中学最靓丽的风景,也是凤翔县最大的礼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纸蓝图绘前景,满腔热血洒青春。每天下午,浩浩荡荡的师生队伍从凤中大门(现在的县教育局大门位置)出来,穿过绿树成荫的东湖向东南方向挺进。他们来到马村的一个叫鹞子凹的小村子,这里距离东湖有10里之遥,以生产砖瓦而出名。那时候没有运输工具,师生们决定用血肉之躯去搬运砖块。不一会儿,同学们陆续扛着5、6块砖开始往回走。刚开始大家还说说笑笑,随着路程的延伸,肩膀上的砖块越来越重,苦和累使他们再无气力说话。有人气喘吁吁,有人走走停停,有人就用上衣包着砖块提或用书包背。有人手掌磨出了血泡,有人肩膀压出了伤痕,有人累弯了腰。要知道,搬砖是个重体力活,搬运几米尚可,靠人力搬运10里路绝非易事。况且今天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后天还得继续。手上身上旧伤未愈,又添新痕,多少次含泪隐忍的背后,就有多少次生活的磨练。这些学生可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些学生可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啊!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出了青春的担当,充当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今年84岁高龄的李来善老师是陕西省特级教师,当年是凤翔中学58级的一名高中生,就是一个“搬砖者”,背砖经历早就烙在他心里,他深有感慨地说:正是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增强了劳动意识,磨练了刚强的意志,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这样,从砖瓦厂到凤翔中学的漫漫路途上,洒满了凤翔中学师生多少血和汗;从塔寺桥河滩到学校的路上,放眼望去全是用脸盆端沙子的凤中学子。蹒跚而行,勇往直前的凤中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信心,硬是靠人背、肩扛、手搬移来了一堆堆沙子和一排排砖块。看着一天天升高的大礼堂,凤中人痛并快乐着,痛有所得; 快乐并痛着,乐有所悟。历经半年之久,1958年6月,由国家投资师生勤工俭学的得意之作终于封顶。让我们记住参与“三勤宫”建设的师生,他们是凤翔中学56级、57级、58级的同学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造楼如同生儿女,取名同样费思量”。凤中人给这座不同凡响的大礼堂取名“三勤宫”。何谓“三勤”?取自当时的政治口号“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勤俭生产”。当凤中常友仁老师(1905--1979年,凤翔县常家门前人,曾任凤翔中学总务主任、县教育局局长、县参议会议员、县政协委员等职。擅长书法,笔体遒劲有力、舒展大方。)用麻丝缠绕于木棍下端,用自制的“巨型毛笔”在大纸上写成“三勤宫”三个大字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再由工人师傅用水泥雕刻于正面墙面的正上方,此乃画龙点睛之笔,顿时眼前为之一亮。看着这么气派的礼堂在自己手中落成,师生们欣喜若狂,“三勤宫”成为校园里最靓丽、最高大、最现代的建筑。台基厚实,外观气势恢宏,中间的探沿侧面挂着横幅,散发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平时舍不得使用,只有大型的集会和演出才打开大门,迈步走上六层高的台阶,两旁三根凸出墙身的半圆形柱子显得时尚而简约,两边对称位置各是一个双开门,供人们出入。走进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厅,顿觉幽暗空旷,只有从两边窗子透过一点点阳光,前方是一个高出地面的简易舞台。开会时同学们自带凳子,千人参会,盛况空前。这里成了凤中人的骄傲,毕业照选择在“三勤宫”前成了不二的选择,这里留下了同学们充满青春活力的笑脸和毕业离校时的伤感,成为一生的念想。</span></p><p> </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指着照片上的“三勤宫”,教了一辈子书的郑天成老师回忆到:“三勤宫”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就在现在的北门西侧,即已经废弃的学生饭厅处,座北朝南,建房所用的人字梁材质全是东北松,到拆除时竟然没有一点变形。我们现在来看“三勤宫”,未免显得过于简陋。既没有座位,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像样的灯光设施,四周墙壁是石灰抹平的。整个大礼堂的地面就是同一个平面,前排人的头部总是挡住后排人的视线,没有现代的音响,台上讲话,整个礼堂嗡嗡作响,开会效果很差。可“三勤宫”一改过去“穿靴戴帽”式的房子,全部升级为砖木结构,她犹如鹤立鸡群,造型大气庄重,是那时候凤中最漂亮的建筑。后来随着时代进步,楼房兴起,做为大礼堂用了20多年而淘汰,“三勤宫”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80年代后曾做为复习班的大教室、学生宿舍、校办工厂、仓库,以致最后荒废多年,最终拆除消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去的“三勤宫”,难忘的“三勤宫”,不老的“三勤宫”。“三勤宫”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荣耀,也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给我们的教育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和思考。她将永远矗立在一代人的生命里, 成为凤翔中学历史上不朽的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YGBRuK3laPUJuy7ptHhX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络链接</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凤中印象》2020.10.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阅读量1300多人</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jKzSjkSjnyq2S03gaKj6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络链接</a></p><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雍州文学》2020.10.9</b></p><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阅读量600多人</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dyG4hRuzihiYaxWUzEOu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络链接</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今日凤翔》2020.10.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收编于2020年凤翔中学校本教材《凤中印象》</b></p> <p><b>作者简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田 野,陕西凤翔人,高中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美文网》《散文网》《陕西农村网》《陕西网》《华山文学》《宝鸡作家》《凤翔视窗》《雍州文学》《今日凤翔》等网络平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