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古韵悠悠

刘相琴

<p>思慕已久的大理古城,今天,终于得以一睹千年风采。</p><p>清人孙冉翁大观楼长联罗列典故“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纵情议论历史事件,而四典故皆出自大理,足见大理历史之悠深和厚重。</p> <p>翻开历史,五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大理,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隶属益州郡,称叶榆县,迄今2000多年。</p><p>公元764年,唐代南诏在此建羊苴咩yáng xié miē城,又称紫城,迄今大理古城亦有1200多年历史。</p><p>公元779年,唐代南诏迁都于此,宋代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五代、宋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明代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将南诏旧城改建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p><p>现大理古城,基本保留明代格局,部分城墙为南诏遗存,其余为依旧重修;南北门楼为公元1984年重建,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郭沫若所题。</p> <p>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呈现“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格局。</p><p>大理古城,度越千古,史冠南彊,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人文风光,使她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p><p>如今畅游大理古城,无论是洱海门、文献楼、五华楼、南北城楼和洋人街,还是博物馆、文庙,抑或红龙井、街区商铺,其独有的照壁、门窗、山墙与门楼上的飞檐翘角等,都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迄今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依然古貌生动,古韵悠悠。</p> <p>伫立古城南城门外,举目瞻仰城门楼,恍惚间,穿越了时空隧道,一脚踏上了遐想中的南诏国、大理国国土!</p><p>门楼上“文献名邦”四个大字,湛蓝的天空下,显得丰厚和庄重。清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题写“文献名邦”,赞大理人才辈出,典籍厚藏。大理国317年的历史中,提倡举国信佛,看着南城门楼后面的藏佛龛,信偏图所誉不虚。</p> <p>缓步布列齐整的青石板走向城墙,脚下咯哒咯哒,仿佛又听到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马蹄声。青色的城砖为柴火砖,有的被岁月侵蚀,凹陷很深,可不正呈现六百年光阴的厚重?有的质变出斑驳的白硝,岂不正像岁月的风霜闪烁着光芒?</p> <p>城墙上的蜈蚣草、头花蓼等,似都有些倦容,稠密或稀疏地在风中依然自在,使得城墙斑驳中透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p><p>再抬头望望“大理”两个金色大字,我心一颤:大理古城,时间多么辽远,历史多么深邃!</p> <p>本想登城墙俯瞰古城概貌,但终没找到入口。后爬上一个稍高的位置望过去,一栋栋青砖灰瓦的大理白族房屋鳞次栉比,古朴的风格扑面而来。然后在大理市博物馆内发现“大理古城鸟瞰图”,格局类似的房屋星罗棋布,呈现棋盘式方整布局,规模宏大,极具美感,令人感慨。网上说古城占地3平方公里,地处南彊小县,足够宏阔了。城内有九街十八巷,道路主次分明,疏密相间。……鸟瞰古城,满眼都是千年历史的遗风古韵!</p> <p>穿过古旧的南城门,展现眼前的很有时光感的石板街,就是复兴路了。它留下了多少古人今人的足迹,于今阳光下泛着诗意的光泽,同声传译着石板下这片土地千年的诉说,似向人们陈述它的前世今生。</p><p>复兴路,是主干道,串联着古城中的大街小巷。灰青色的石板,两旁清一色墨瓦朱窗的房屋,屋檐上的一丛丛瓦草,都在苍穹下静默,似在漫述光阴的变迁。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本储藏着古城古朴美,但时间雨水的冲刷,已让有些墙体裸露出历史风骨,白色的墙面上本来精致的水墨画也已满眼沧桑,形象表现过往岁月中那段揉和了风雨与温婉的绵长故事。</p> <p>木格窗的精致,店铺门上半做成方格下半雕刻图案的实用,利用凹凸方式、木榫插入卯眼里、靠门枢转动开关门的智慧,这类木工活计,处处炫耀着白族先人精湛的手艺和非凡的创造力。</p> <p>商铺比肩而立,主售珠宝玉石、扎染、雪花银、木雕、泥塑等民族工艺品。很多人认为商贸的火爆,使古城的韵味弭失于无形,我倒觉得只要没对古城风貌构成直接损坏,繁华、喧嚣的商贸氛围,倒可以反衬南诏古国的遥远和神秘。你看,大理雪花银,质地柔软,纯朴无瑕,似雪花般晶莹,民间又赋予“祛灾避邪”和“健康情雨表”文化含义,工艺源头还远在宋代,因此讨价还价声长,并不影响每件作品灯光下闪耀白族人的灵慧和手巧,弥满深浓的白族民俗风情和古韵。而扎染的时光味道与民族特色就更浓。售卖翡翠、貔貅、玉手镯等店铺,一样的近乎喧闹,大理古城的烟火气和古旧气因此而相融得很是和谐。</p> <p>古城主要街道两侧均为前店后屋与下店上屋的传统建筑,市容古朴。白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吸收了中原民居以院为中心的构屋方式,创造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六合同春”的房屋格局,看上去古雅、美观而实用。纵横的小街小巷,街街流水,“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幽深,静美。街巷中一些老宅,有的花枝出墙来,与街侧流淌的溪水,构成“红杏墙头”“流水人家”的喜人画面。城内古色古韵的建筑和浓厚的时光印记、文化氛围,让人遐想无限,恍惚间好像置身在唐宋景象里。</p> <p>复兴路上的五华楼,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即公元856年,是当时的国宾馆,即帝王会见和招待大臣、贵宾的地方。据传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分钟楼和鼓楼。每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古城有钟鼓楼,半截入在云里头,初一烧香,十五才能回过头”,引今人想见当时的辉煌、繁华与祥和。</p><p>眼前的五华楼,是1999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雕梁画栋,斗拱飞檐,虽然在时间的长廊中数遭焚毁,屡次重建,但那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迷蒙的天空下依然显赫。望望它,似听到钟声里吟唱着古城的历史变迁,以及逝去的繁盛。</p> <p>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叫护国路,现在多称为“洋人街”。古城人记忆中的护国路,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垂柳碧榕,古雅僻静,明清古韵犹存。如今,青石板路依旧,白族民居仍在,古韵不减,但沿街洋溢着浓浓的咖啡味,古城在时尚与商贾的诱惑中依然保持住自己的风貌,给游客地老天荒的感觉。</p><p>高山的大叶榕是当地的风水树。洋人街上两棵参天榕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千年的岁月中在泥土里安详固守根脉,又在空中飞扬风采。</p> <p>清澈的水,是苍洱之间古城之中柔软的灵魂。自古来,古城人除了用来自苍山的溪水,还掘了很多水井,红龙井是其一,很多人从井里汲地下水用。后来人们用井的名称指代一条街道或者一片生活区。红龙井就是指古城一个街区一个景点。红龙井有条清溪长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古韵美景,富有特别魅力;还有“十二生肖”、“玉白菜”、“叠水台”、“石拱桥”等景观,以及多种佳木,景点内涵丰富,集大理古城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于一身,很有观赏价值。许多游客都由衷赞叹:“古城之美在于水,水美不过红龙井。”向晚时分,很多古色又时尚的酒吧吸引着游客伫足,在灯火阑珊的小径上,听着水声,享受属于古城的那份静谧。</p> <p>东边靠海是洱海门,西边倚山是苍山门,通往两门的街道,一样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很有历史感。</p> <p>城内依然保存着大量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如杜文秀帅府、蒋公祠、天主教堂等古迹。杜文秀元帅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清政府恢复为提督衙门,1988年改为大理市历史博物馆。此馆内的历史文物展厅,展出从公元前260年到公元1368年1500年间的大量文物,包括鼎、钵、钺等;而碑林区则布展大量碑铭:大理白族先人创造了以咏苍洱境的山花碑为代表的先进而灿烂的石碑文化,大量碑铭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苍山洱海之间,现收拾罗置在碑林里——这些布展,都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还有文庙,其大门叫“弘道门”,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句,意为人能发扬光大前人的思想,建于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大成殿供奉孔子、颜回、冉有、子思、孟子等人牌位,更是彰显大理古城文化根脉之渺远和深厚。</p> <p>古城里还有白族各色传统名特美食,像大理砂锅鱼、烤乳扇、凉鸡米线、火烧猪肉、木瓜鸡等,都是流传百年,在云南享有盛名,你大可觅一小店坐下来大快朵颐。这些名品,烹饪很有讲究,调和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大理砂锅鱼,是将嫩鸡片、冬菇等十余种鲜腊做配料,主料是洱海出产的弓鱼或鲤鱼,慢慢炖制。火烧猪肉,把肥猪宰杀,在水井边用稻草或麦杆烧烤肥猪,烧成焦黑后,用井水洗刮猪体,至金黄色展现,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味,然后才开始烹制。这些美食无不散发出鲜明的南国风情。</p> <p>悠悠的历史长河,没有漫灭大理千百文化古迹,眼前的大理古城,古貌规整,古风绵长,古韵悠然,是为一大幸事!联想有些民族、村镇,历史遗留荡然无存,文化根脉无处寻觅,令人慨叹。<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知从哪里来,焉知往哪里去?</span>文化遗产的保护,实在是一件尊重历史、关乎未来的大事。</p><p>只愿大理古城,古貌、古风、古韵千秋万岁,持续传承、再现好历史文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