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我去过的古村落2

菲菲大人

<p>开始第二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碧江古村</span></p><p>碧江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p> <p>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p> <p>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p> <p>碧江村目前保留了金楼、泥楼、职方第等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民居,以及慕堂苏公祠、肖岩苏公祠、五间祠等岭南祠堂建筑,集中了宅第、祠堂、书斋、园林等功能,展现了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群落、传统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证。</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塘尾古村</span></p><p>塘尾村,古称莲溪,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p> <p>古村于宋朝立村,明朝初具规模,至清康熙年间基本定型。</p> <p>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p> <p>塘尾村现存古民居268座,祠堂21座,书室19座,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梅庵公祠,守善堂,李氏宗祠等。</p> <p>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p><p>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p> <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大旗头古村</span></p><p>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明初,钟氏、郑氏在此建村。</p> <p>清同治年间,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加尚书衔)开始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古村落整体形态逐步成型、结构、功能逐步完善。</p> <p>大旗头古村采用的是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以五座祠堂和家庙为前列,前后相连、左右贯通,200多座一式的硬山顶镬耳屋坐西向东,整齐划一,规模宏大。</p> <p>古村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村落布局完整,充分考虑了采光、隔热、排水、防御、交通人文等功能。</p><p>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岭南民居的特点。</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石塘古村</span></p><p>石塘古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最早建村于南宋时期,是韶关市历史悠久、古建筑规模最庞大而且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p> <p>古村现有祠堂/民居等古建筑一百三十余座,大多是明清建筑遗存,且保存较为完好。石塘古村院落由青砖青瓦砌成,高墙飞檐,带有徽派建筑的特色,形成石塘古村的独特风格,也是古村先民由江西南迁入粤的历史见证。</p> <p>石塘古村还有着三百余年的酿酒历史。得益于古村水井众多,有着优质的地下水源,加之传统的酿造工艺,石塘米酒以其清正醇香、口感宜人而远近闻名。 </p><p>2011年,石塘米酒的酿造工艺被列为广东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村仍有米酒作坊80余家。</p> <p>村内有一城堡式建筑,名为双峰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p><p>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发生了石塘乡农会领导军民抗击当时国民党右派镇压的双峰寨保卫战,如今在寨旁建有一座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便是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烈士。</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云龙寺塔</span></p><p>云龙寺塔,位于广东省仁化县董塘镇安岗村,建于唐乾宁光化年间(894-898年),是广东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唐代砖塔。</p> <p>旁原有一寺庙,名曰西山寺,清代更名为云龙寺,塔也因之更名为云龙寺塔,沿用至今。</p> <p>云龙寺塔为平面四方形,砖构实心塔。</p><p>各层四面用仿木构筑法,用砖隐砌出倚柱、门拱、栏额、普柏枋、檐枋、假门、栏杆、平座等,具有典型的唐代方形砖塔之风格,外形古朴端庄,造型独特,是研究广东早期古塔建筑形式的珍贵文物。</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瓜岭古村</span></p><p>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明成化年间,陆续有瓜农在此种瓜,并逐渐定居成村,瓜岭村因此得名。</p> <p>瓜岭村是典型的华侨乡,是由水道、古榕、香蕉树、荔枝林、碉楼、祠堂、麻石路、民居等组成了一条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既有明清时期典型的祠堂、民居等岭南传统建筑,也有深受西方建筑影响的碉楼等建筑。</p> <p>瓜洲河两岸种植了大片的果树,其中包括许多上百年的荔枝树。春天荔枝开花,洁白一片,满河飘香,而荔枝红时,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别有风味。</p> <p>村中有两座四角碉楼碉楼,分别为瓜洲河上的宁远楼和村中的棠荫楼,均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瓜岭村的旅外侨胞联合捐款修建。</p><p>其中宁远楼是广州地区唯一的水上碉楼。</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浮石古村</span></p><p>浮石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p> <p>据光绪《浮石赵氏族谱》中记载,浮石古村是由宋朝赵氏皇室后裔赵宗远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创建,故也被称为皇族村。</p><p>现在,浮石村的族谱卷首仍然印有宋朝历代皇帝像、崖山总图、慈元殿图等史料。浮石人也一直以自己是宋朝皇族后裔为荣。</p> <p>浮石村由十个自然村组成,俗称十坊,村落建筑整齐划一,坊坊相通。在一坊,凌云阁、北帝庙间兰溪流淌,此段兰溪河上有石桥通向凌云阁,阁后有碉楼。兰溪边上古树林立,风景秀美。</p> <p>浮石村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在继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方面尤为出色。</p><p>1999年,浮月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称号。</p><p>飘色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综合表演,它的阵容包括有舞狮子、舞龙、耍大头、锣鼓八音、戏曲段子、乐队、花灯、武术队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装游行表演。</p><p>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极神诞”时都会在本村表演一次。</p> <p>浮石村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p><p>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p><p>刊行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p><p>开创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三个第一。</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浮月古村</span></p><p>浮月古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p> <p>浮月村因为“洋楼”而闻名遐迩。</p> <p>该村中共有15座洋楼,为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民国时期修建而成;</p><p>其中“最年长”的惠华楼建于1917年,</p><p>最“年轻”的觉庐于1936年完工。</p> <p>这里视野开阔,广袤的田园风光与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浮月村独特的田园诗歌式风光。</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大岭古村</span></p><p>大岭古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是个有着800余年历史的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代表。</p> <p>村落形态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p> <p>大岭村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的过渡型聚落。</p> <p>村里保留了大量传统街巷特色,村中布局的文塔、祠堂、庭院、蚝壳屋等不同建筑形制的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良溪古村</span></p><p>良溪村,古名“蓢底”,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p> <p>古村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面水而居,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布局,古村山水人居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 <p>目前,良溪古村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包括祠堂、牌坊、商铺、碉楼、民居等,其中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的罗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南迁始祖罗贵带领36姓97户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在此建村定居并开枝散叶,使良溪古村成为中原移民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后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乃至海外的中转站,也被誉为“后珠玑巷”。</p> <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钱岗古村</span></p><p>钱岗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建村始于宋末元初,因钱氏祖先自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故而得名。因建村时间久远,素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后南宋抗元名臣陆秀夫的第五代传人陆从兴举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陆氏逐渐成为村中主姓。</p> <p>钱岗古村内有一广裕祠,系陆氏后人为供奉陆氏先祖陆贾和陆秀夫所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祠堂内保留了明清民国的五处维修记录,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份的古建筑,加之其南北结合的建筑风格,在岭南古建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 <p>古村东门前立有一座青砖牌坊,名为“灵秀坊”, 是一座青砖结构、四柱三门楼建筑,歇山屋顶铺素瓦,顶层四角挑起燕尾,宝珠顶,墙头灰塑三重红底白色莲花托。</p><p>古村西更楼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图”,内容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广州珠江北岸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被誉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p><p>&nbsp;如今的古村,除门楼、更楼、祠堂等部分建筑保存尚好外,村内民居因无人居住已日渐破败,漫步在迂回曲折的古巷道中,满目断垣残壁,杂草丛生,让人颇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感觉。</p> <p>虽地处岭南,但钱岗在众多岭南古村中却独具一格,并非常见的广府梳式布局,岭南建筑的典型用材(如麻石)和典型特点(如镬耳)也甚为鲜见。</p> <p>钱岗古村的布局注重防御,四面朝向,东南西北分别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4个门楼。</p> <p>门楼附近均有更楼,门楼之间用青砖围墙相连,围墙外则是一圈“护村河”,形成一个古城堡式布局。如今,四个城门门楼尚在,围墙已难寻踪迹,但从空中俯瞰,钱岗村完整严谨的格局仍清晰可见。</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广裕祠</span></p><p>广裕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是南宋末年宰相陆秀夫家族的宗祠。祠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进,是珠三角地区祠堂南北风格相结合的典型。 </p> <p>广裕祠为明清建筑,但保留了许多早期建筑的营造手法,例如,建筑为悬山屋顶,有明显的举折和生起,同时又保留了大门两侧的翼墙和砖石结构的八字形照壁,在广东地区仅此一例,是考究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相糅合发展过程的重要古建筑文物。</p> <p>广裕祠始建于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但却保存了五处明确的维修记录,这在珠三角非常罕见。其中祠堂前中后堂大梁梁底分别刻有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庆十二年清康熙六年的修建记录,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份的古建筑,堪称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p> <p>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广裕祠获得了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p><p>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联合国的获奖公告指出,广裕祠的修复是村民、ZF机构和技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保护地方遗产的杰出范例。</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钟楼古村</span></p><p>钟楼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是广州市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p> <p>钟楼村由北宋文豪欧阳修的后裔于清咸丰年间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p> <p>村东北角有一座炮楼,亦建于清咸丰年间,还曾经历日军侵华时炮火的洗礼,仍屹立至今,见证着古村的兴衰。</p> <p>关于钟楼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钟楼村的建村者,在建祠堂时共建了99个门,并告诉后代,村中男丁的数量绝不能超过门的数量,否则就有人不能自立门户了。</p><p>所以到现在,钟楼古村的男丁再没有超过99个。</p> <p>位于的中轴位置的欧阳仁山公祠是建村者欧阳枢与欧阳载兄弟为纪念父亲欧阳仁山而建,是钟楼村的核心建筑,属从化区文物保护单位。</p> <p>钟楼村是典型的岭南广府民居梳式布局,拥有独特的“守望相助”建筑形式。</p> <p>目前,古村的居民已迁出古村,对古村的整体修缮、保护和开发,也已经起步,期待着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能有些一个更好的将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