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的思考

益西多杰

<h3>10月6日,八月二十,星期二。</h3><h3>长安夜雨似巴山,</h3><h3>锦衾寒冷何以堪?</h3><h3>心忧农业有霜害,</h3><h3>但求秋阳早回还。</h3><h3>连续不断的秋雨降温,已经造成霜害,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甚至已经降雪。当空气温度低于10℃,持续在5℃,或者地表温度低于0℃,对植物会形成霜冻灾害。"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经霜的植物叶子连续结冰脱水,叶绿素光合作用丧失。所以对人类来说,“春捂秋冻"的说法也只是常识性做法,这几要穿秋衣秋裤防寒防感冒防心冠疫情,少聚集。</h3><h3>一般来说,气温5天连续低于15℃时,进于气相学意义的冬天,北方可以进入供暖期。今年北方多雨多低温,已经提前一个月进入初冬气象,对农作物生长不利。防霜冻传统有效的方法是烟薰火燎,升高地表温度。防霾专家会认为污染了空气。这是个两难问题,也是一个悖bei论。</h3><h3>北方冬小麦主产区抢种抢收,南方的晚稻归仓是当务之急。</h3><h3>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文不远。粮食安全永远是国家安全之基石。</h3><h3>对于大国来说,节庆放假不宜超过四天,超过四天则民众怠懈,行政恢复慢,社会运行效率低下。放假不可一刀切,一骨脑。执行弹性假期,是社会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对于文旅产业,对于景区容纳量,和交通运输部门,都有一个综合平衡问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对于中国,人口泱泱,牵扯到时间资源利用与社会效益,这是宏观经济学家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h3><h3>节庆经济学,真的应该成为大数据时代一门应用社会经济学。以文化民俗季节为背景,以人口数量,密度,流动管径,时间为参数的消费经济学。</h3> <h3>《节庆经济学》</h3><h3>放眼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假期的形成自有其文化历史渊源。除了学生的寒暑假,社会从业者的工休假,其中节庆假期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进入大数据时代,研究节庆假期经济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h3><h3>几乎《经济学》中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即理性经济学人概念,正如牛顿力学中的刚性概念。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类,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心理素质不同,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呈现非理性因素更多些,这就是冲动型消费和预期经济行动产生的原因。后工业时代,人类的个性化本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产生了以舒缓压力的冲动型即时消费和以消费时间为特征的休闲消费,非理性经济学人模型就产生了。作为以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节庆经济概念由此提出。</h3><h3>大数据时代,为非理性经济学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研究的技术支持。以国别地区为单元,以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口的节庆假期(时间资源)利用和消费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必然对该地区消费拉动内需,政府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