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安史之乱”是让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大唐帝国从全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中国人最自豪的“大唐盛世”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就此毁灭,相信很多国人每念及此,都会对“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怀有咬牙切齿的仇恨。但是,安禄山区区一介胡人武夫,他是凭什么能毁灭煌煌盛唐,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安禄山不是汉人,他自称“杂胡”,其实他是混血儿,是不同胡族通婚的后代。安禄山名禄山,“禄山”又名“轧荦山”,搜索“轧荦山”我们会得到一个常见的说法,即轧荦山是“古突厥圣山”,代表“突厥战神”,这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史载“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这里“轧荦山”指的“虏所谓斗战神者”,显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位神的音译。其实,这里的“虏”也不是“突厥”,而应该是“粟特”。在中国的粟特人当时称为“昭武九姓”,他们是以“康国”、“安国”、“史国”、“米国”等在中亚河中地区的城邦国家本籍为姓,将虏归于突厥是一个不知所谓的低级错误。而“禄山”(轧荦山)这个名字其实就是“Rokhshan”,在栗特语和波斯语中,它都是“光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禄山“及生,有光照穹庐”,是传说安禄山出生时红光普照,有妖星落在了其母亲的帐篷上,汗,这一段读来怎么有东邻神主金二世降生的感觉呢?这个传说显然就是粟特人版本的“高祖斩白蛇”!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个传说在当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其时中亚和旅居唐朝的粟特人普遍信仰波斯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祆教”),而且信仰很虔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粟特人原来生活的地方,史书上称之为“河中”,即现在的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河中间的沙漠绿洲。从南北朝时代起,生活在河中地区且早已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不断移民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昭武九姓”,他们以“康国”、“安国”等在中亚的城邦国家本籍为自己的汉语姓氏,即:康姓、安姓、米姓、曹姓、史姓、何姓、石姓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中国和伊朗两个东西亚文明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中叶,伊朗萨珊帝国遭受阿拉伯人入侵,萨珊王子卑路斯流亡唐朝,最终在大唐的保护下在长安定居并终老,其时萨珊帝国的国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但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拜火教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中国,它被称为“祆教”、“火祆教”,并设有“火庙”供信众礼拜。混乱的南北朝中,同为粟特人的“后赵”暴君石勒父子的主力部队中就有许多拜火教徒,而“小怜玉体横陈夜”中,北齐一代妖姬冯小怜的老公、北齐末代皇帝高纬据说也对来自波斯的祆教着迷,也不知高纬和冯小怜这夫妻俩是否一道拜火双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火教的创立者为琐罗亚斯德,他是古波斯(今伊朗、阿塞拜疆和伊拉克等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一位伟大先知,据说生于公元前11世纪(学术界对确切时间并无定论),他得到“光明世界的主宰”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Ahura是“神”,Mazda是“伟大”)的神启,在古代雅利安人多神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神教“琐罗亚斯德教”。其基本教义是善恶二元神论,奉《阿维斯塔》(即《波斯古经》)为经典。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必须恪守的“三善原则”——“善思、善言和善行”,只有恪守“三善原则”,才能“战胜邪恶和黑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相信,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七大善物,分别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火对琐罗亚斯德教来说是神圣的,代表“光明”和“生命”,正因如此,琐罗亚斯德教才被人们通称为“拜火教”,尽管这一说法并不严谨。据出土文物证明,拜火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今伊拉克)和今伊朗高原以及高加索的阿塞拜疆等地区流行,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并在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651年)臻于全盛,还远传至中亚广大地区甚至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火教崇拜圣火,也崇拜太阳和光明,而安禄山用“禄山”(Rokhshan,即“光明”)作为自己的名字,可见他如烈焰燃烧般的勃勃野心。事实上,在安史叛军中,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就是“光明之子”,就是“光明的使者”,所以才跟着他一道扯旗造反出生入死。“安史之乱”的另一元凶是安禄山的著名部将史思明,史思明和安禄山同为粟特人,也同为拜火教徒,“思明”显然是更汉化的名字,这名字一看就是“思慕光明”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种种清楚表明,在唐代,身居中国的粟特人已经以拜火教信仰为核心组建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集团,而这就是安史叛军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在中国正史中,安禄山史思明是叛军,是逆贼,但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很多年之后,安禄山在北方的范阳地区(今河北、北京附近)的影响依然强劲。一直到唐朝末年,范阳当地的居民还把安禄山和史思明并称“二圣”,建庙祭拜,地方官员发现之后,打算捣毁安禄山的庙,还引发当地士兵的叛乱,也许这些士兵中还有不少粟特血统者或者依然是虔诚的拜火教徒,他们内心深处也许还在深信安禄山就是“光明之子”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一点有趣的事,今天,福建厦门市有一个“思明区”,思明区之名所谓何来?思明区乃郑成功设立的“思明州”之沿袭。“思明”显然是“反清复明”之意,但大明帝国之“明”又从何而来?乃从“明教”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教即摩尼教,摩尼教与拜火教一样,同样曾在唐朝兴盛一时。上面的分析之所以说拜火教是“波斯拜火教”,是因为当时粟特人的主流信仰应该是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即“拜火教”),但其时在波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教主摩尼,他将传统的琐罗亚斯德教与基督教诺斯替派(Gnostics)加以融合、创新,创建了同样崇拜光明却更具普世性的一个新宗教——摩尼教,摩尼在创教之初,即发下宏誓大愿,要建立一个世界性宗教,将其教传至天涯海角,他在经文中说:“以往的宗教局限于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而我的宗教则不同,它将流行于每个国家,它将采用所有的语言,它将传及天涯海角”(典出于吐鲁番出土的中古波斯文摩尼教残片记载)。于是,如摩尼生前所愿,唐武则天元载二年,摩尼教也沿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由于拜火教和摩尼教都源自波斯,外在表现形式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崇拜日月光明、身穿白衣等),所以中国民间常常把拜火教和摩尼教混为一坛,从古至今都有人将两教统称为“拜火教”,连武侠大师金庸在他的名著《倚天屠龙记》中对“明教”(摩尼教)的描写中也明显有不少拜火教的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唐代,中国摩尼教势力背后最大的支持者是奉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帝国。唐末,回鹘帝国受吉尔吉斯人袭击崩溃以后,大唐就开始打击祆教和摩尼教。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同时查禁祆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摩尼教,武宗下诏勒令“大秦穆护祆”3000多人还俗,拜火教至此在中国衰亡,而与祆教同样崇拜“光明”的摩尼教则从此转入中国民间江湖,此后宋元之际的“明教”就是其本土传承教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亚洲东方的大唐帝国和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帝国几乎是同时崛起和扩张的,公元751年,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强最终在中亚相遇,发生了改变世界史的怛罗斯之战,阿拔斯王朝名将阿布.呼罗珊尼亚率领阿拉伯帝国大军击败了高仙芝率领的大唐帝国大军,大唐的败北使中国从此永远失去了对“河中地区”(中亚)的控制权,中亚至此一步步走向清真。有意思的是击败唐朝大军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名将呼罗珊尼亚却不是一个纯粹的阿拉伯人,他的母亲原本是一个有波斯血统的奴隶,呼罗珊尼亚将军本人无疑也有伊朗血统。由于功勋卓著又有伊朗血统,所以作为穆-斯-林的呼罗珊尼亚将军在当时波斯的所有宗教信徒(包括拜火教徒)中都受到广泛尊重,声望极高。俗语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无论古今东西,大致尽皆如此,正因呼罗珊尼亚将军声望极高,终遭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所忌,哈里发最终设计将功高震主的呼罗珊尼亚将军杀害,以绝后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曾想到,呼罗珊尼亚将军的被害,点燃了伊朗和阿塞拜疆当地非阿拉伯百姓的怒火,于是在伊朗、呼罗珊和阿塞拜疆,许多当地百姓纷份掀起了一波波反抗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人统治的大起义,而大多数起义者都是依然坚守袄教信仰的拜火教徒。在这些起义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一个思想源自拜火教-异-端的“马玆达克教派”运动,“马玆达克教派”的思想明显带有浓重的原始-共-产-主-义色彩,来自波斯的一个年轻人保巴克.霍拉姆丁加入了“马兹达克运动”,并在战斗中遂渐成长成为起义军最杰出的领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保巴克的率领和指挥下,“马兹达克起义军”越战越勇,影响越来越大,在马兹达克起义鼎盛时期,在中东和高加索大地上,从伊斯法罕到拉马丹再到呼罗珊,乃至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到处是响应保巴克的波斯人,拜火教起义军人数高达数十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与庞然大物阿拉伯阿拔斯帝国相比,如火如荼的马兹达克起义依然是鸡蛋碰石头,在巴格达的哈里发调集的大军的强力镇-压下,拜火教起义军最终一败涂地,保巴克在波斯已没有立足之地,他唯有离开伊朗去投奔拜占庭帝国,不幸的是,保巴克在逃亡途中被一个背叛的亚美尼亚贵族出卖,这个叛徒将保巴克送给了巴格达的哈里发,保巴克与妻子最终都被哈里发处以极刑。随着英雄保巴克的牺牲,拜火教从此在中东彻底衰落,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飘洋过海远去印度的一支,只在伊朗和阿塞拜疆遗留下了区区几万的信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世事难料,进入20世纪以后,被当地人遗忘的拜火教英雄保巴克竟又在阿塞拜疆重获辉煌了!事情的由来是这样,沙俄灭亡后,阿塞拜疆趁机独立,之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后苏联红军进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阿塞拜疆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信仰马-列-主-义的苏共眼中,拜火教-异-端-马兹达克教派的思想有浓重的原始-共-产-主-义色彩,毫无疑问属于古代的先进思想文化,而拜火教英雄保巴克因为他的信仰被苏联人写入历史教科书,大书特书,大树特树。由于保巴克历史上活动的主要地区,位于今天的阿塞拜疆人聚居区内,在历史教科书不断的教育下,阿塞拜疆人形成和巩固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并开始把历史上反抗阿拉伯统治的拜火教英雄保巴克当做了自己民族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拜火教英雄保巴克超越了不同宗教的藩篱,在现代阿塞拜疆重生,成了这个“火之国”的民族英雄。1991年,苏联解体,阿塞拜疆重新独立,独立后的阿塞拜疆也再次将往昔拜火教的标志圣火,绘制在了这个现代伊-斯-兰国家的新国徽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示意图</p> <p>有波斯血统的阿拔斯名将阿布.呼罗珊尼亚</p> <p>位于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地区的保巴克雕塑,在多民族的伊朗,阿塞拜疆族是伊朗第二大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波斯人</p> <p>保巴克城堡遗址,距离今天伊朗北部阿塞拜疆人地区的卡莱巴尔6公里,在多民族的伊朗,阿塞拜疆族是第二大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第一大民族波斯族</p> <p>位于伊朗境内的保巴克城堡,在今日伊朗,尚有拜火教信徒20000人</p> <p>2016年,F1汽车拉力赛欧洲站在阿塞拜疆举行,图为F1汽车拉力赛上的阿塞拜疆美女。</p> <p>2016年,F1汽车拉力赛欧洲站在阿塞拜疆举行,图为F1汽车拉力赛上的阿塞拜疆美女。</p> <p>2016年,F1汽车拉力赛欧洲站在阿塞拜疆举行,图为F1汽车拉力赛上的阿塞拜疆美女。</p> <p>2016年,F1汽车拉力赛欧洲站在阿塞拜疆举行,图为F1汽车拉力赛上的阿塞拜疆美女。</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美女</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国徽,国徽中的蓝色代表阿塞拜疆东部濒临的里海,红色代表迈向进步与光明未来,绿色象征青翠的高加索山区。国徽中央的红色火焰则是祆教(拜火教)的标志之一“圣火”,“圣火”又重新回到了阿塞拜疆的国徽上。目前,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阿塞拜疆还有2000个祆教信徒。</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女歌手尼德明.克里姆布约娃演唱军歌《胜利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