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雨过白鹭洲,留恋铜雀楼。夕阳染幽草,几度飞鸿,摇曳了江上远帆。”</p><p> 《倾国倾城》,婉转的曲子,百啭千回的抒情,牵扯着咱庶民百姓昂扬的情怀。</p><p><br></p><p> 总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千千万万平凡人一生就在这颂词和意念里度过了。</p><p><br></p><p> 老辈们常戏谑:教育是奉献的事业;那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许多家庭自觉不自觉完成着教育世家的传承,印证着这戏语。</p><p><br></p> <p><br></p><p> 李卫国,男,今年60岁,从教39年,担任过10届的班主任。教出过北大学子孙哲和冷文浩,国家曲棍球队队长陈朝霞的初中生涯也是在他手下完成的。其职业生涯横跨两个世纪,见证了世纪的辉煌。</p><p><br></p><p> 初识卫国兄还是在上世纪的八三年。</p><p><br></p><p> 在老城的西北角全城地势最高处,占地九十亩,座西面东,前面教学区,后面运动场,规划还算规范的一所学校。</p><p><br></p><p> 这就是新学于1910年的广汉中学。</p><p><br></p> <p><br></p><p> 面对正门的屏风后,横立着一座高大的苏式建筑,这是学校理化实验室。实验室两旁分别是办公区和生活区,后面呈四合院形状的青瓦木地板老式建筑(其实,学校的几个功能区均为四合院设计,这应该是上世纪初中式建筑的特点吧),就是各学科办公室和生物实验室,再往后就是运动场了。</p><p><br></p><p> 教学区多在屏风与理化实验室之间。屏风后面一条两三米宽的碎石路把教学区平分两半,两两连体的青瓦平房排列两行,隔着整齐挺拔的松树与对面遥相应对。而在同排的两列之间,则是成行的有数十年树龄的桂花树。</p><p> 一到秋季,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桂香馥郁之中,师生的讲析诵读可都含着清香滴。</p><p><br></p><p> 这就是蜚声温江地区的学子成材地,与盐道街中学友好往来,四七九平等交流,新都、大弯、南山、德中等周边学校取经之地(记得一次回访成都某校,其教师大办公室的黑板上赫然写着“广中精神:时间+汗水”;我们一时谔然)。地市合并,广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参加成都绵阳的教研活动,并同时进行高3演练测试的。卫国兄的父亲作为化学教研组长,时常参与活动,在两处人望颇高的。</p><p><br></p> <p><br></p><p> 那时的学校,语文数学老师的工作“两班一职”为标配,数学还得比语文多一节课才算标准工作量。老师的课余生活也很简单:下下棋,打打球;奢侈一点儿就是饭后去河边走一走,或者逛逛大街。一般都是寝室——办公室——教室——食堂。</p><p><br></p><p> 忙忙碌碌的备课、上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约见家长或者家访。</p><p><br></p><p> 简单,忙碌,充实。</p><p><br></p><p> 谁都想着把学生教好,让工作优异。一个大办公室,坐得下语数这样的大组。室内的灯光从早自习亮到晚自习下课。通常都是坐着大部分人,多在备课和改作业。</p><p><br></p><p> 偶尔中间的长条桌上会摆上一盘相棋,那是语文组长肖懋森,数学组长陈晓初,办公室的退伍干事罗显正在一边比划,一边斗嘴。物理的张德成,语文的杨定节、林先德和数学组的两三位男老师,一边围观,一边起哄打趣。</p><p><br></p><p> 当然,有时棋局会搬到办公室外桂花树下的水泥乒乓台上,时间会是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围观者里会多了几个高中生,大家的调侃会有几分节制。</p><p><br></p><p> 常常,在县印刷厂上班的老管弄好饭菜来叫张德成回家吃饭。此刻,就会有人冒一句:张德瘟(喻其棋臭),老管喊你吃饭咯!于是,这位优秀的物理帅哥一脸憨笑地挤出人群,跟着老婆撂尾撂尾回家去。</p><p><br></p><p> 这也算是那刻苦氛围里的一点儿浪花吧。</p><p><br></p> <p><br></p><p> 秋日里天黑的早。校园里秋虫呢哝,教室里灯火辉煌。我们新来的5个大学生从鸭子河边散步归来,看见实验室里有个人在看书,就跟着广中出身的航校子弟王安走了进去。</p><p><br></p><p> 这就是我第一次与卫国兄的近距离接触。</p><p> </p><p> 他82年进校担任实验员,为了学历提升正在自学,准备參加教育学院的成人高考。如他般进学的还有程树明、伍凤、何泽均等等吧。在上世纪80年代,这也稀松平常的。</p><p><br></p><p> 平常日子,在物理实验室,卫国兄做着实验准备、实验演示、分组指导,还指导高3的实验操作考试,另外就得规划学习,迎战成人高考。</p><p><br></p><p> 卫国兄85年参加成人高考如愿进入了教育学院学习,88年顺利毕业的。其实,87年9月,他已经正式走上了讲台,担任了初90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了。</p><p><br></p> <p><br></p><p> 弹指间,青春不再,两鬓染霜。数十年的教坛耕耘,黙默中的付出也结出了累累硕果。</p><p><br></p><p> 街头巷尾不同年龄的笑脸与问候,本地各行各业担纲弟子,高中名校的学生,海外研修的专家,奥运赛场的冠军:这些,无不是一个平凡教师的心血和欣慰,是一页页文明进步的诠释和注脚。</p><p><br></p> <p><br></p><p> 我与卫国兄搭班时间不长,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91级4班,这个班应该是“优秀+特长”天然组合,是学生群体优秀带动全班优秀的典型体现。</p><p><br></p><p> 易涛,国字脸,与师长说话常含笑,细声细语,为人和善,学业优秀,是个讨喜的人儿。他的身边团聚着一群爱好书法的男孩子。每当课后,吴唐辉,吴旭东,吴展,杨辉等人自然聚拢在他身边。他的行草别具一格,小小少年,其字,已经有龙行虎步、法度森严气象。</p><p><br></p><p> 吴唐辉的篆隶,吴旭东的国画,都颇见功底。</p><p><br></p><p> 他们几人的爱好感染着班内的其他人,点染着学习中的儒雅气质,受到师生的推崇。我曾在学校团刊《广中青年人》里推介;并把他们纳入团委宣传部,利用课余时间撰刻宣传物。</p><p><br></p><p> 而今,吴旭东已是省书画家,执教于母校美术教育;吴唐辉就职于三星堆研究院,利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家学渊源从事古文明研究。易涛,杳无音信;这个少年领袖、东轴厂的子弟,应该有一番事业吧。</p><p><br></p> <p><br></p><p> 班内学业优秀者众。最出色的应该是孙哲,考取了北大,而今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这个品行端庄,为人和善,性格爽朗的男孩,继承着830研究所的科技精神,静心学业,不骄不躁,是个大器之人。这优点,在我的首届学生汤斌浩(考取了清华)、巫江天(川外德语教授)身上一样体现了出来:他们同属830的科技血脉。</p><p><br></p><p> 陈朝霞,一名体校生,静静的坐在教室后排。作业按时做,按时交。课堂从不举手发言。老师问到时就是一张笑脸,一脸淳朴。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到县体育场训练,热身就是15圈跑。后练曲棍球,成绩突出,成为国家队队长,出征奥运为国增光。</p><p><br></p><p> 群体优秀所形成的氛围,直接提升了成材的平台水准。与这样的优秀者在一起,想不长进都很难的!</p><p><br></p><p> 教了这样的学生,也是教师一生的荣幸!</p><p><br></p> <p><br></p><p> 而今,我们要“毕业”了。</p><p><br></p><p> 卫国兄,还记得刚上讲台时,老教师张承莲经常提着板凳跟班听课和课后的指点?</p><p> 还记得学校新老交替对新教师的委培待遇、严格培训,每周四晚的集中学习训练?</p><p> 还记得为了搞好教师福利,李书记与曾主任爬树摘脐橙,冒雨用三轮货车从邛崃运回来,而分给老师们?</p><p> 还记得暴雨之下,校领导撑着伞到各个四合院去看望老师的受灾情况?</p><p> 还记得晏孃端着盒子把笔、笔芯、备课本送到办公室;李书记到食堂亲自为大锅菜动勺添油吧。</p><p><br></p><p> 一次统考数据不佳,在期末集体团年时,当时的英语组长、后来的市教育的最高长官食不下咽、泪流满面。</p><p><br></p> <p><br></p><p> 时光荏苒。掰着指头数数:李汉卿,孙世鑫,杨新容,钟康,我们在广中历经四任领导,见识了世纪更替;而在广中实校,又历经阮永成与凌明川两任校长。教育,由只需埋头拉车的老黄牛时代,已经变成了要自己去看路,还得眺望的时代;名词翻飞,名师暴涌,纨绔张扬,脑筋大转弯。</p><p> </p><p> 唉,人老了,腿脚不好使了,该新人登台了,对不?</p><p><br></p> <p><br></p><p> 致敬李卫国,一个无须包装而硕果累累的教师!</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