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我去过的古村落1

菲菲大人

<p>我喜欢原生态的地方,讨厌人工景点。本游记汇集了广东34个古村落,哪怕一个村子放几张,可能一个游记也装不完,会分2个游记。</p><p>每个村里都配了航拍图</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佛冈县上岳古村</span></p><p>作为我最喜欢的古村落,放在第一名😂</p> <p>上岳古民居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历史。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p> <p>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p> <p>房屋山墙则是有名的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p><p>在元明清时代,百姓不可随意建造锅耳墙,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p><p><br></p> <p>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石寨古村--石城</span></p> <p>石寨古村位于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陆安县时开始建村,因最先定居者系石姓人家而得名。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石寨村由石城、新寨(和安里)两个独立的寨子组成,先放石城。</p> <p>石城依山而筑,坐东向西,背靠狮子嶂而面鉴湖,并有蜿蜒螺河绕其前。至今保持完整的古寨围结构。外围是完整的寨墙,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由花岗岩石板条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贝灰三合土夯就。</p> <p>寨围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枪眼。</p> <p>寨内民居,有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有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致,秩序井然。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村内三街六巷次第相连。</p> <p>石寨村历史文化古迹保存较好,村落既有闽南围寨特色,又有客家围屋的风韵,是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代表性的潮汕古村落。</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石寨新寨</span></p><p>新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时18年建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p> <p>建寨时石寨村黄氏开基四世祖黄继显之侄黄德星已以正四品的官衔出任广西梧州知府,故按“四品官厝”的规格而建。新寨以建造者黄继显父亲的名字“和安”命名,又称为“和安里”。 </p> <p>寨内建筑以“五马拖车”的黄氏宗祠为中心点,前有开阔的广场,后有一前一后两栋“九间楼”横列,每栋高二层,各有九个房间。</p><p>宗祠左右两侧“八间厝”民居横护,并与“九间楼”之间留有两块空地,谓之“龙眼”。四周环寨墙而筑的民居环包围护,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p><p>宗祠由大殿、中堂、两厢、天井等结构组成,共有48根柱子,被称为“48栋”,被专家学者誉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岭南四十八栋宗祠”。</p> <p>新寨的古寨墙现高约8米,寨墙按八卦的方位设西南北三门。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外墙体用砖或石砌,寨墙上遍布枪眼,构成了一道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 </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旭日古村</span></p> <p>旭日古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面临东江,背靠罗浮山,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罗浮第一古村"。</p> <p>旭日村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民俗风情。</p> <p>全村一族一姓,皆为陈氏族人。村落以"山-水-村-田"聚落格局。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祠堂、院落、后花园等设计典雅别致,建筑格局中蕴含玄妙的风水理念,堪称“岭南古民居建筑典范。</p> <p>村里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四间祠堂和一处陈百万故居。</p> <p>村内现存古民居建筑600多处,都是砖木结构,是明清时期的岭南古村落建筑群,包括有古祠堂、古民居、民国时期的碉楼等部分。</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皇思扬古村</span></p><p>皇思杨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先后有过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p> <p>村中主姓为萧、杨、许、郑四大姓氏,均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围寨建屋,繁衍生息。</p> <p>皇思扬古村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非常重视文化,并以入仕为官视为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义举。据四姓的族谱记载,当时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二品至六品。其中萧氏数代为官,官至二品大员,祠堂就有“钦赐花翎”、“旨赏戴蓝翎”的御匾高悬。</p> <p>皇思扬村是惠州市保护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p> <p>村中多为清朝中期的建筑,按照“设治防御”的需求而建制的,目前保留的主要建筑有城门、关帝庙、武魁楼、介寿怡谋牌坊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三影塔</span></p><p>三影塔,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因塔有三影而得名。塔旁原建有延祥寺,故又称延祥寺塔。</p> <p>三影塔坐北朝南,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0.2米,塔的首层南面有一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纪年砖。</p> <p>三影塔是广东省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北宋砖塔,1981年大修时复原了相轮塔刹和副阶</p> <p>整座塔身以规格不等的青砖平卧顺砌,塔身为空腹式,各层设有仿木构阑额、普柏枋、角柱与施斗拱。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为塔刹,由铁铸覆盆、宝瓶、九层相轮和铜铸宝珠组成。三影塔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每层为六角形内室,内壁四面设有佛龛。</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仙坑古村</span></p><p>仙坑古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始建于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p> <p>整个村落呈金锅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幢、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两座方形客家围龙屋:八角楼和四角楼。</p> <p>八角楼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历时16年建成,是仙坑最古老的建筑。该楼是一座回字形的方形围屋,因里外各角上设有八个碉楼,故被称之为“八角楼”。该楼外墙从底部起到2米多高处,都是用切割整齐细致的长条形麻石砌成,故又被称之为“石楼”。</p> <p>围屋的主体部分自西向东依次是庭院、下堂、中堂、上堂,一共有70多间房间,19个天井。厅堂之间用走廊相通,既保持了每户人家之间的相连性,又安排得疏密有度,公共地方与私人范围有了基本分割,体现出客家人的“家族”中心理念。</p> <p>仙坑村先后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及中国传统村落,并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八角楼、四角楼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四角楼建于淸嘉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建筑平面布周呈方形,总面阔77.8米,总进深61.2米,建筑占地面积4761.36平方米,由四堂四杠横屋加碉楼和屋前半月形池塘组成,属四角围屋。四角楼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为全屋共有36个天井、108间住房,恰好合成《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一百单八好汉之数。</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范和古村</span></p><p>范和古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p> <p>  范和村的开村时间大致是元朝至顺年间,至明朝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p> <p>范和村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则从粤东兴梅山区一带迁入落户于此,安居乐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村形成了兼具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相融合的古村落。</p> <p>范和村明清时期古建筑繁多,建筑风格也融合了客家、潮汕和广府风格,除了城隍庙、关帝庙、祠堂之外,比较有特色的还有三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以及罗冈围、吉塘围等几座客家围屋。</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大楼古村</span></p><p>大楼古村,位于广东省陆丰市潭西镇,古村后依法留山,面朝大德岭,坐北朝南,负阴抱阳,是一块风水宝地。村中主姓为林氏,在明朝洪武年间从福建莆田来此建村。</p> <p>大楼村素有文乡之誉,历来非常重视礼仪文化教育,文韬武略。在明清两朝科试中,大楼人出类拔萃,清朝嘉庆年间大楼仅有200多人口,一批同村学子同期中取了“一举两贡十八秀”的优异成绩,曾名誉海陆并传颂至今。</p> <p>整个村庄四面相通,遥相呼应。正门进出,四面展开,围绕中心,左右相照,分合对称,中庸大度,配上村前的三台旷地和半圆型水池,成为圆山圆水方建筑,方圆相济。</p> <p>大楼村的核心建筑为善庆楼,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系潮汕地区独具儒家文化内涵的“五马拖车”造型民居,因整座建筑物很象五匹马在拉动一辆大车而得名。</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苏家围古村</span></p><p>苏家围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后裔居住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时任广东东莞京山司(今东莞茶山镇)巡检的苏轼十一世孙苏秀弘携家少在此定居,苏家围自此开村。</p> <p>苏家围村不但历史文化丰富,而且风光优美,环境宜人,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意盎然,大自然与古村落在这里共同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画里乡村。</p> <p>继承了先祖重视文教的传统,苏家围一直以来都是文风鼎盛。明清时期先后走出朝廷命官48名,另有进士2名,举人2名,贡生23名,秀才52名。清朝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汇考中,全县考取了24名秀才,而苏家围就考了12名,从那时起河源就有苏半县之称。 </p> <p>苏家围至今仍保存18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不同于粤东常见的围龙屋等客家围屋,苏家围的客家民居是府第式民居,并没有太强的防御功能,这与苏氏的历史文化以及建村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村里历史最久远的是东山苏公祠(永思堂),建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堂主苏东山时任广西桂林府推官(五品官)。该堂屋是按明朝官邸民居的规格而建的,中栋为六柱官厅,大青砖墙体和红石板墙基均为明朝建筑特色,且保留着中原的古朴遗风。</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功武古村</span></p><p>功武古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龙门廖氏创建,因先祖皆以武功起家,遂取村名为“功武”。</p> <p>功武村过去是广州到龙门水路客商往来的必经之路。民间相传“先有龙关、后有龙门”之说,如今龙关已不复见,码头古道仍存有“万里龙关”的牌匾。</p> <p>功武村现存主要为清代建筑,有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古建筑群主要包括五宅弟、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p><p>其中五宅弟是以官厅碉楼为中轴线两侧建民居住宅的类围屋式广府建筑,廖氏宗祠则以接旨亭和两侧亭廊为其特色,这次到访时接旨亭正在围蔽修缮,未能得见。</p> <p>功武村古建筑群于2002年7 月1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功武村另先后入选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及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水东古村</span></p><p>水东古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p> <p>据该村《程氏族谱》记载,水东村由开辟“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后裔于明朝永乐年间南迁至此开村。</p> <p>在建村过程中,程氏后人把理学的核心思想融入了村落建筑格局和子孙后代的生活里,被誉为“岭南理学第一村”</p> <p>水东村现保存有明清建筑五百余座,古建筑群走向顺应自然,体现了古代的风水观念和理学理念,又结合了徽派建筑和岭南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南北融合的特点。水东村古建筑群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松塘古</span></p><p>松塘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南宋理宗期间开村,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p> <p>松塘村以古老坊巷为肌理,为数众多的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井古树等点缀其间,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p> <p>村中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三雕一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松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五人,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二十人,有着“翰林村”的美誉。</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顺德陈家祠堂</span></p><p>顺德陈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因从建筑风格到装饰工艺皆模仿广州陈家祠而造,也被称为顺德陈家祠,是顺德最大最精美的祠堂。</p> <p>古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p> <p>建筑木料采用酸枝、坤甸、柚木、花梨等良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p> <p>木雕的槅扇、屏风、裙板等,或镂空雕刻,或嵌彩色玻璃,均极讲究精美。石雕栏板工艺精堪,灰塑瓦脊精细传神。</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西樵简古村</span></p><p>简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开村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p> <p>据简村村志记载,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安徽淮南长丰人简桥仁,因其家人受到迫害,携家眷8人连夜逃往粤城(今广州),后问卜后迁至南海江浦司(今西樵)开村,故称“简村”。后因简氏后人移居佛山经商,于清康熙年间全部迁往佛山。在此期间,陆续有冼、陈、李、林、郭、莫、冯等大族搬迁至此,不断繁衍生息,成为村中主姓。</p> <p>简村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了民国财政总长陈锦涛、广东才女冼玉清,还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等近代名人。</p> <p>简村历史悠久,保留有古庙、祠堂、民居等岭南风格的历史建筑,主要包括绮亭陈公祠、南海四大古庙之一的北帝庙、陈氏大宗祠等。</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塱头古村</span></p><p>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古村先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迁至此立村。</p> <p>古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p> <p>塱头村被认为是“耕读传家”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历史上,塱头村走出了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5名进士、10名举人、15名秀才。至今村内还保存着24间书室,其规模之大,为珠三角地区罕见。</p> <p>塱头古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p> <p>村面建筑以宗祠及书室为主,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格局,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南社古村</span></p><p>南社古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古村始建于南宋末年。</p> <p>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定居于此。</p> <p>明末以后,形成以围墙为界,东南西北四个相连的水塘为中心,祠堂临水岸排列,民居向两侧依山势错落布置,主干道与巷道相交成梳状的村落格局。</p><p><br></p><p><br></p> <p>古村现存明清时期庙宇五座,祠堂三十座,古民居二百余座,村内保留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以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其中谢氏大宗祠、百岁坊、资政邸、百岁翁祠等均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木棉古村</span></p><p>木棉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据《广东省地名志》记载:“元初,谢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因村四周栽有木棉树,故得名。</p> <p>村中的五岳殿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时间不详,第二进脊檩刻有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题记,距今已也已有500多年,木结构和外观仍保留较好,殿内供奉道教神仙。五岳殿门前的对联“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联首“穆”和“绵”二字乃取“木棉”之谐音,显示了木棉村的悠久历史。</p> <p>木棉村民居属广府传统民居,现存约百余间,皆保留原貌,村中建筑格局井然,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于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可惜年久失修,多成残垣。</p> <p>😏😏</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莲塘古村</span></p><p>莲塘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道,建村于宋,有说因塘中种满莲花而得名。</p> <p>古村位于圆帽山脚下,依山而筑,顺坡而建,建筑以扇形的方式围绕园帽山分布。</p> <p>古村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传统街巷“梳式”布局的肌理清晰。</p> <p>古村保存有时四陈公祠、鸿佑家塾、莲塘营部食堂旧址等清、民国、建国初期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p> <p>😄😄</p><p>果然装不下,等待第二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