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好几年不读书了,感觉近年焦虑渐多。</p><p> 说的读书,是指读“无用之书”。</p><p> 书分三种:</p><p> 其一是“有用之书”,与工作、职业有关,那些规划、决策、企业管理类型的,以及技术、资本、安全、质量、法规方面的,能够提高职业技能,信任现行工作,或者法律、法规强制性要求的学习。“有用之书”不得不读。</p><p> 其二是“无用之书”,诸如宗教、哲学、历史、诗歌等,大多是经典,阅读是因为兴趣。</p><p> 第三种是消遣性的,小说等,还有电脑网络、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小说已多年不看,网络、微信的文章若一概拒绝,有被抛离时代的风险,宜有度。</p><p> 企业做得不好,平日“有用之书”都读不过来,去读“无用之书”,似乎有些负罪感,这是近年不读书的原因。</p><p> 然而这样,总是有点遗憾。“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焦虑多了,是否多少与不读书有关呢?</p><p> 今年国庆、中秋聚在一起,八天的长假,决心完成二本书的阅读 ,一本是《文化的江山》,实际是上下二册,另一本是《无字天书》。</p><p> 《文化的江山》是刘总(刘刚)七、八年之前送我的,早年他在南昌投了一家做检测试剂的企业,我们有过接触。该书是他与他夫人李冬君先生合著,我已放在书架多年未读,感觉有点怠慢作者。</p><p> 《无字天书》,是几年前与一位大护法随喜华林寺,该寺住持印演法师赠送与我。</p><p><br></p><p><br></p> <p> 假日八天,天天来公司,生产区转转,没事坐下读书。</p><p> 一、《文化的江山》</p><p> 相对于“王朝的江山”,该书以“文化的江山”,从殷周写到唐宋,从孔、老写到程、朱,所以书名的副题是《重读中国史》。</p><p>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叫王朝中国,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一个叫文化中国,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王朝会改朝换代,难逃兴亡更替,只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成文化的江山。</p><p> 因了文化的江山,这天下就不再是家天下,不再是天子的天下、帝王的天下,王朝只是命运的一出戏,帝王将相亦只不过是在跑龙套。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中读,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这样重读中国史,读懂了文化的江山。</p><p> 《文化的江山》从殷商的巫卜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文化写起,依序而下,诗经的风与雅,春秋的王与圣,战国的力与思,庄子的乐与悲,大汉王者与歌者,嵇康与陶渊明的殊美人格,唐诗的江山,最后是程朱的走向书院。</p><p> 读完全书,读者可以了解不少通常不易学到的知识,如:</p><p> “中国”的来历。可知最早“中国”的称谓出现于周成王时期“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p><p> 屈原之死。作者猜想屈原是郭店墓葬的主人,出土的竹简书中有著作《大一生水》,认为可能是屈原的作品,这样屈原之死也有了形而上学的理由:“源于水而复归于水”;</p><p> “司马迁线”。所谓龙门至碣石一线,由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过燕、赵之地,越吕梁山南段,至黄河边上,龙门山下。该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是司马迁指出来的。在该线北侧,有一条长城,顺阴山蜿蜒,阻胡马南下。突破这一线,胡马就奔中原了。所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都在这一线;</p><p> 太伯奔吴。说是周太王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是姬昌的父亲。太王说,天命已降于昌(后来的周文王),于是发生了太伯、仲雍下江南让国的故事。兄弟俩奔下荆楚、江南,为当地带来了青铜冶炼技术,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在宁镇山地和秦淮河流域出现了一个方国—“句吴”,留下了金陵王气。青铜需要铜和锡,宁镇山有铜,锡山有锡(后来锡采完了,才叫无锡)。“人在江南敢称王“,太伯居此,东临海,西连荆郢,南括越表,北据长江,开运河,通江湖,连河海,称王之时,周尚未有天下,只区区一个周候。“山有木兮木有枝“,在这里,孕育了长江边上的吴越之歌,人才辈出,更走出了从西施到柳如是无数的风华绝代。</p><p> 文化的江山也有王者,叫素王,当得素王的,自然是孔夫子。春秋诸子也在全书占据了最大的篇幅。春秋,包括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群星灿烂,孔子、老子、孟子、询子、惠子、墨子、杨子、庄子、孙子,众多先贤智者在几千年文化的江山中亮瞎眼,为随后几千年中国文化定下了主基调。</p><p> 中国是诗性的国度。文化的江山里没有统治者的地位,要坐文化的江山,帝王也要写诗。于是有了“大风起兮云飞扬”,有了少年天子《秋风辞》,有了古直曹公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并由此而有当代诗人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诗篇”。</p><p> 书的收尾,是《书院是共和国的根》。宋人以降的思想者,最终走向了书院。书院时代是继百家争鸣时代、玄学清谈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文化高峰时代。宋代有书院711所,岳麓书院到近代仍享有盛名,从朱熹、王阳明到曾国藩,盈育了湖湘文化,走下来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不世出人物。</p><p> 《文化的江山》近年颇受关注(居说会推出12卷的皇皇巨著)。</p><p><br></p><p><br></p> <p> 二、《无字天书》</p><p> 《无字天书》全名是《无字天书—<易经>六十四卦的分类》。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数学系毕业的硕士、博士。该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易经》的卦序、卦名、卦辞及上下经的设置规律,以及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的联系,并透过此参悟“象”、“数”、“理”深藏的秘密。</p><p> 上古睿智之士观察天、地的现象,认识宇宙运动的法则,得出河图、洛书的点阵图案,又领悟到阴、阳的道理,发明了爻,阳爻符号为一,阴爻符号为..,上下相叠成三爻,得出8个三爻卦,简称八卦,并排列成伏羲八卦的图案。河图、洛书的点阵,其实各代表一串数字:河图的点阵,代表数字1~10,洛书的点阵代表数字1~9,伏羲八卦亦可变换成数字8。</p><p> 河图、洛书、伏羲八卦象征天、地、人三才。从数字看河图10、洛书9(3的平方)、伏羲八卦8(2的三次方)象征一维、二维、三维。</p><p> 虽然本书不是研究河图、洛书、八卦的,但通过易经六十四卦的分类推演,会发现 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在易经分类中分别留下三才(天、地、人)的标签记号,只要通过适当处理标签,就能找到象征天、地、人的隐藏性质。</p> <p> 易经的内容是六十四卦,是64个六爻的卦符图案。卦符可以说是两个八卦(三爻卦)上、下相重相叠而成的6爻图案,下方和上方的两个八卦分别称为下卦和上卦,上卦和下卦有64个6爻组合即64卦。</p><p> 六十四卦的卦符可以归纳为36个卦体,36个卦体又平分为二,上经和下经各得18个卦体,六十四卦由此分为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两部分。</p><p> 上下经36个卦体和六十四卦卦符,有特定的排列次序,分别称为卦体序和卦序。36卦体有些包含一卦,有些包含二卦,判别准则在于卦体内的卦符图案是否上下对称。</p> <p> 《易经》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符和卦名以资识别。卦符均由6爻组成,卦名则分为单名(单字)和复名(二字)两类。六十四卦各卦的卦符和卦名后还附有文字描述,称为卦辞,卦辞的字数有2~29字不等。卦中六爻的每一爻又另有文字叙述,称为爻辞。</p><p> 早于三千年前的《易经》称《易》。《十翼》从《易》中发掘出古代科学、数学、文学和哲学思想,并且公开了《易》的结构蓝图,观察可见之“象”,运算无形之“数”,推演变化之“法”,总结出简明的“理”,使象、数、理紧密联系,建立起天、地、人的三才模型,进而推演“时”、“势”、“位”的多种变化,模拟历史兴衰更替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十翼》揭示了深藏在《易》内的三才架构法则和义理,令《易》奠定了经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之一。</p> <p> 《易经》以“数”、“象”、“理”作为奠基石,建立天、地、人的“三才”架构,把道理和秘密深藏在卦序、卦符、卦名、卦辞,甚至爻辞之中。在卦名方面,16个复名卦的卦序和刚好是24的平方数。在字数方面,卦名、卦辞的总字数又有象征意义,若连同卦序一起,卦序、卦名字数和卦辞字数更可以把六十四卦作8个分类,以象征八卦。在文字方面,有些卦的卦辞或卦名有着相同的字或词语,其中更隐藏着丰富的数式和义理;又例如卦辞中有“元亨利贞”这个辞的卦,利用这些卦的卦序可推演出勾股数式,组成象征天、地、人和人事的结构。</p><p> 《易经》博大精深,经文的表面义理远远不及隐藏的结构内容丰富。64个卦序是如何分配的?为什么有些卦是单名,有些卦是双名?卦辞字数、奇偶是否有一定规距?本书把时光倒流到易经的初创时期,并假设易经只是具备“基本资料“:河图、洛书和八卦,64卦只得卦符和卦序,卦名、卦辞和爻辞都只是空框,并没有填入任何文字,卦序亦只是卦符的排列先后秩序,并未以数字(如1~64)方式表达。</p><p>以初创时期作为起点,根据《易经》的基本资料,本书运用数、象、理的推演方法,先决定64个“卦名”的“字数”及“卦辞字数”的奇、偶确立六十四卦的“分类”准则,由此得出“八个分类”,再把64卦逐一分配入各“分类”组别。完成“分类”后,建立《易经》“卦名”的文字库,分别为“六十四卦“起“卦名”。本书的“卦名”采纳通行本《易经》的“卦名”,全书大部分章节都不涉及《易经》的“文字“内容,因此以《无字天书》作为本书的大标题。</p><p> ”六十四卦“的分类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并在象、数、理逻辑、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应用上做出了精彩的示范,发掘《十翼》没有触及的、前人从未想到的“基本结构”,展示卦序、卦名字数和卦辞字数环环相扣的整体结构,证明了《易经》卦序并非子虚乌有或者随意编排,而是打开《易经》秘密之门的重要钥匙。</p><p> 本书以《易经》最根本的阴、阳概念为基础,根据阳代表先、奇特、单独、相异、变动等性质,阴代表后、平凡、成群、相同、守静等性质,和数的奇、偶属性,按契合河书、洛图、伏羲八卦的原则,一一推演,将卦序一一归位,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妙不可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