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天水 : 胡氏古民居建筑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天水,古称上邽、成纪、秦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天水历史悠久,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胡氏民居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2020年10月05日,我们慕名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古民居建筑”(又称 : “天水民俗博物馆”),一睹古民居风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座南朝北,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典型的四合院组合。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故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明秦州人。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举人,任大兴知县。在任三年,清苦自奉,勤敏供职,秉公办事,不敢有毫发自私,权贵人不但慑伏,反而称誉推荐,升迁户部郎中。在职时,革除旧弊,下司属吏,不敢欺蒙。后擢升山西按察司副使,雁门兵备道,殁于官。其故居在今天水市秦城区民主西路南,群众称为“南宅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请将手机横置观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氏古民居建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OO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甘肃省人民政府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副宪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民俗博物馆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胡氏古民居,是陇上第一官宦古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其门额前题“副宪第”三字表明他的身份,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是宅邸、府邸的意思。那么副宪是什么意思呢?副宪是官职,明代始置,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职,亦分左右,正三品。在外督抚,也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挂有副都御史衔的官员的宅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坐落在历史在文化名城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古建筑群是国务院于2002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 、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主人——胡来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明秦州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五河县,明初迁居秦州东乡马跑泉胡王村(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乡试,中举人,任大兴(今北京大兴县)知县。大兴是京郊县,当时权要贵戚,杂沓纷至,供应重繁,权贵经常干预政事,政事多被阻挠,不好管理。有人向他建议,最好换任他县。而胡来缙说:“京县之难,难在逐情弃理,惜官曲法。吾惟视理守法,人心孰无公道,得失何知焉?”在任3年,清苦自奉,勤敏供职,秉公办事,不敢有毫发自私,权贵人不但慑伏,反而称誉推荐,升迁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户部郎中)。在职时,革除旧弊,下司属吏,不敢欺蒙,因“出内有方,吏无所密奸”受到万历皇帝的表彰。后擢升山西按察司副使,诰封为中宪大夫、雁门兵备道,皆有政声,殁于官。卒后葬马跑泉什字坪。今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路有其宅第,因在路南,群众俗称为“南宅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立言堂楹联:“立德立功居之以教;言忠言孝学其所闻”。此联的作者为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1551-160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的平面略呈矩形,大门位于庭院东北角,硬山形屋顶,面阔三间,今所见的当心间为后来改建时所加胡氏清代的一位夫人的节孝牌坊。大门当心间门额上题有“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门内为一小天井,正对大门的是影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胡氏后代胡伯虎倡导编著的《天水胡氏民居》一书记载:最初定居天水的胡氏家族祖先胡国用,便是在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从安徽凤阳起兵,出战甘肃定西失利,后随镇守陕西督都指挥使胡德济平定陇右,定居当时属陕西管辖的天水马跑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保护面积2400平方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桂馥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院因垂花门额题“桂馥”二字而得名。由正厅、倒座、东西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现存建筑建于明清时期。院内种植连翘、丁香等珍贵树木,表达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现分别陈列官宦人家主会客、祝寿、祭祖场景和胡氏家族谱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垂花门上康熙己酉年书“桂馥”二字依稀可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为厢房,坐南朝北的主房为明代过厅。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生产区;仆院和杂院是服务区。这种布局功能明确、动静分明,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所在地,由大小14个院落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有古秦州大家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也有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建筑,目不暇接。据介绍,南宅子也是天水民居最集中的展示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一座多元融合的百年古建筑民居,无论是建筑布局、窗门雕刻还是家具风格都在诉说着几个世纪的建筑与人文变化,是明清时代的岁月印记,也是官宦民居的代表,独特而富有历史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式家具——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式家具,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是家具档次的象征。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中国宋元时期,盛于明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造型特点 : 曲线优美,富有弹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继承了古秦州汉唐建筑的的朴素典雅。而土墙古槐、木楼竹影又印证着,这里既有北方民居的庄重和严谨,也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恰似天水这个城市的魅力,灵秀而不失豪放,韵味无穷,绝无仅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古民居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是明代秦州举人、山西按察副使、雁门兵备道胡来缙的私宅。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现存建筑八座、垂花门一座、影壁三座。主体建筑正厅和房院为明代原建,其余为清代重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展出的一件“海屋添筹”寿幛,制作于清雍正十年(1732),长约4.8米,宽约2.7米,为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表面有1200余字,周围还绣着“天官赐福”和“麻姑献寿”等吉祥图案,表达了美好的寓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性洽南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款匾是纪念一位叫“价卿”的先生去世三周年而刻制的。《诗·小雅·南陔序》中说:“《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性洽南陔的意思就是评价“价卿”其人在世时与人相处性情温和,睦邻友好,而且还是赡养孝敬父母的典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一行曾在这座古建面前驻足良久,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建筑风格就能够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元素,其中在这里的古风,制度,以及礼制的形式强化建筑中的封建等级都一一在这里有所展示,宅院中的房子与使用者的人际关系相对应,按照长幼男女尊卑确定活动空间,大院子套小院子,又互不干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进的室内,更显的古朴文雅,房梁上悬挂古色的纱灯,摇曳中增添了几分妩媚的情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谦受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满招损,谦受益”,意谓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语出《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对自己的成绩感到自满,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而时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两千多年来,在城垣面积并不大的这座古城,秦州古城的祖宗先辈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令人怀古幽思的文化遗存,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幽深的古巷及散布于街巷间的传统古民居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院内如今保留完好,最为值得欣赏的就是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距今分别已有397年的历史;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距今分别390年的历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蜡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腊梅,别名: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常丛生。冬末先叶开花。性喜阳光,但亦略耐荫,较耐寒,耐旱,有“旱不死的腊梅”之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蜡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斗寒傲霜,给人以精神的启迪,美的享受。它利于庭院栽植,又适作古桩盆景和插花与造型艺术,是冬季赏花的理想名贵花木。花芳香美丽,是园林绿化植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为天水市最著名的古民居建筑代表,如果将南宅子称之为民居似乎已经不够分量。这里布局结构、装饰雕刻,为明清建筑、民俗、社会性质的研究提供着细微末节的重要素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存的宅院大部分都已经空余,不过在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当时的非常重要的装点元素放入园内,充分的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在明清时代,作为官宦人家的民居和普通民宅的不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据说始建于明代,四合院建制,为明朝三品官员胡来缙的祖宅,也是西北地区显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庭院宽敞,房间宽大,数百年的光阴早已将这里荡涤一净,或许那株生长了三百年的腊梅,还保存着历史深处的记忆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砖雕影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屏风的作用与影壁相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影壁心,简单一点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一共有12个四合院、78个单体建筑,据说能够保存完好一方面是因为天水气候较干燥,对建筑的自然损害较少。另外一方面,因胡氏父子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父子乡贤”,因此家宅也一直被保护完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垂花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垂花门是古代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忠恕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忠恕意思: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引证解释: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将“忠恕”立为堂号,是希望其子孙后代立身做人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忠诚对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他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宅子”全面展示了明代的建筑风貌与民俗,它的木雕不同于南方徽派民居的精雕细刻,其线条回转流畅,简洁粗犷,美观大方而不细密敏缛,具有人文气息、美观大气的雕刻风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尤以明代民居建筑(院落形制、大门、垂花门、过厅、厅楼、照壁、梁架结构、彩画、石铺地面等)最具历史、科学价值,其直棣隔扇,栏板雕花,梁头雕饰,透雕雀替、斗板及明代匾额为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清时耆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垂花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花石铺地,竹木葱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氏民居,就这样静立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很难想象,在天水的闹市之中,居然有这样一个游离于现代文明背后的世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迹驻黄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玉泉观原名北山观,始建于唐代早期,宋真宗时改建为天庆观。至元初,丘祖再传弟子梁志通慕道至秦州,崇羲皇本土而羡天靖山清幽,居观修行。经数年募化筹资,于至元13年(1276年)动工修建了玉泉观殿宇。碑记有云:“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饮者愈邦人之疾。树绕泉亭,檐楹蔽映,如入画图。观因境胜,名曰‘玉泉’。”玉泉观由此定名。相传三丰祖师曾云游到此,于观中崖壁题匾。“迹驻黄鹤”据说是三丰祖师手迹,但观书艺,似乎稍嫌拙劣,存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古老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筑模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书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今,南宅子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成为市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大门外有一株老槐树,所以当地人把南宅子称为“大槐树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百年好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3年开始,这里成为天水民俗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建筑成为展厅,集中展出了天水地区众多的民俗文物和传统文化,包括各类农具、木雕、脸谱和刺绣等。它们与这里的古建筑相得益彰,为研究天水的建筑文化、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责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区的上千件民俗文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花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嫁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皮影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皮影戏 : 《三娘教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欣赏民居建筑本身同时,这里还可以欣赏到天水的水皮影戏、秦腔等演出。另外有很多婚纱摄影的团队也为这里新增了很多人气,人来人往的胡氏民居当中,也有一些当年繁华时候的模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凌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凌霄,是紫葳科、凌霄属攀援藤本植物。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印度、巴基斯坦有栽培。生性强健,性喜温暖;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生长喜阳光充足,但也较耐阴;在盐碱瘠薄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但生长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好。可供观赏及药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慈竹芳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清咸丰年间所题。慈竹,竹名,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根窠盘结。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好比老少相依,因此得名。唐王勃《慈竹赋》“广汉山谷,有竹名慈。赞扬受匾人以慈爱的心灵,熏陶教育子女。通过匾额中的文字,不知不觉透出了古人教育后代的思想方向,“德育”教育理念贯穿其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厅楼的木制门窗或墙壁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的是花花草草的图案,有的忠孝的故事,有的是吉祥的龙凤图案,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使宅子看起来美观大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东国风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兰室呈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兴於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兴于诗”的理念是出自于《论语·泰伯》,它的意思较有趣,好的句子、文章、乐章都有其内涵、灵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庭匾额 : “文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文星和魁星。俗谓主文之星。 2.文章魁首。3. 文魁: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家私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四檩前出廊悬山顶架构,三架梁和抱头梁。明间开四门槅扇,两次间支摘窗。东山墙外补有一通道,可通前后院。胡家私塾原址位于芝兰堂。学童主要是胡家族人子弟,私塾先生也是本族人。此处原为胡家书房,现陈列为私塾场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棠是苹果属多种植物和木瓜属几种植物的通称与俗称。代表植物海棠花和木瓜,都是蔷薇科的灌木或小乔木,为中国著名观赏树种,各地习见栽培。园艺变种有粉红色重瓣者和白色重瓣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棠类多为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观赏花木。其中许多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如: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习称“海棠四品”,是重要的温带观花树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绣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代建筑。面阔一间,四檩前出廊单坡硬山顶二层阁楼式。一楼是丫鬟的卧房,二楼为闺房,廊檐栏板透雕梅兰竹菊,现为小姐闺房场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绣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绣楼,是中国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动的场所,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那是属于女人一生的生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绣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绣楼小巧玲拢;飞檐上翘,木栏杆典雅精致,传说为胡家小姐抛绣球选择佳婿之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闺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闺房,顾名思义,就是只属于女孩子的家居空间。传统的闺房,多属于有女儿的家庭,是家居中的一个特别的空间。形形色色、五彩斑斓的闺房,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但在室内设计上始终有两个稳固的基本要求,一是私密,要有高隐蔽性,二是感性,具有极强的装饰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闺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称作“闺房”,是青春少女坐卧起居、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所在。闺阁生活是女子一生中极为重要且最最温馨、美好的阶段,就象美丽的蝴蝶在鼓翼凌飞之前曾经慢慢蜕变、静静成长在一只明丝缠绕着的玲珑的茧。古人又把“闺房”称作“香闺”,把未笄女子唤作“待字闺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花园胡氏民居是胡氏父子一手创建,父宅保存的非常完好,但子宅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些破坏了,只是现存了几座厅楼。这两处宅子的风水环境都特别好,是难得一见的古建筑群落,明清风格中又夹杂着西北地区的特色,带有浓浓的民俗文化情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常适合写生和摄影,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带上你的画笔和相机来看一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花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胡氏民居如今作为旅游景点,同时也是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现场的一些生活场景展现来看到历史上秦州人的家居生活场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紫丁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紫丁香,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丁香、华北紫丁香、百结、情客、龙梢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紫丁香原产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高1.~4米,树皮灰褐色,花期5-6月。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而排水良好,适庭院栽培,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是庭园裁种的著名花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厨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厨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水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石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马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一座多元融合的百年古建筑民居,无论是建筑布局、窗门雕刻还是家具风格都在诉说着几个世纪的建筑与人文变化,是明清时代的岁月印记,也是官宦民居的代表,独特而富有历史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古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南宅子的门楼前,东侧有一株据说已有七百多年树龄的古槐。它枯死的两株树干在空中呈龙蛇之势,另两枝侧干则细枝密布,再过些时日,估计又要遍生新绿了。在南宅子的厅堂里高悬的“槐荫蔽芾”的匾额,方知老宅的主人对这棵老槐颇为自得和看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忻,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之子,万历乙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出任山西临汾知县,回京后,历任工部、礼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1596年被调京中选后为工科给事中(朝廷中稽查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在修建过程中功绩显著,后被连续提升,万历三十八年,已52岁的胡忻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四品官员,主管祭祀。他曾多次直颜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他的故居称“北宅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东路中段,因为处于街道北面,而被当地人称“北宅子”。宅院是明万历时任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府第,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原规模宏大,是由7个三合、四合院构成的一处完美的明代建筑群落。宅院平面呈矩形,分东西两处院落。大门设在宅院之东南角,是一座三开间歇山顶三架檐楼式建筑,门额正书“太常第”。东西跨街各设一座歇山顶三开间三架檐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厅楼面阔五间计20.05米,进深三间计14.41米,至脊高11.4米,重檐硬山顶木结构两层楼。屋面覆以青筒板瓦,设正脊一条垂脊四条,各脊端均置有吻兽,俗称“五脊六兽”。抬梁式五架梁用通柱,梁材硕大。上层五架梁直落通柱,梁下置有粗大的随梁枋,平袱上置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脊枋,梁下施雕花垫板,上下梁间相叠无隙。横向有金檩金枋联络。前檐柱落于下层暗卷梁上,后檐柱直落出檐承重梁上。前檐下施有吊柱,月梁穿越檐柱、吊柱与通柱联络。其下形成副阶廊,外施平座勾栏,华板上有精美浮雕。下层前后出檐,均用六根粗大方柱作檐柱。承重梁穿越通柱直落后檐柱头,上置楞木,铺木楼板,檐下副阶廊。前檐施麻叶抱头梁直落檐柱,上承檐檩,下施穿插枋,梁枋间做有雕花垫板。抱头梁上施以短柱、角背,上置月梁,承托两架梁、罗锅椽、檐椽,形成暗卷。显的屋大廊宽,美观大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古老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筑模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来缙、胡忻父子均为明万历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间的马路上建有“父子乡贤”的巨形牌坊,可惜此牌坊于民国初年拆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庭楼梁记上明确记有“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题记。就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的价值而言,北宅子比闻名遐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细,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过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前廊月梁为卷棚式形制。是胡忻会见宾客的主要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胡忻祖父居住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等人在考察完南北宅子后,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天水胡氏古民居北宅子的主人,就是南宅子主人胡来缙的次子胡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忻从小聪慧过人,安维俊在他主编的《甘肃新通志——胡忻传》中称:“公生而颖敏,弱冠沈毅有大志,举止异常。”据《天水胡氏民居》记载:在天水的历史上关于胡忻的很多事迹,在麦积区马跑泉至今还流传这一段民谣,“牛头山,尖对尖,胡家出了伴君官”。这位伴君的大官,便是胡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五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庭楼梁记上明确记有“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题记。这座庭楼面阔五间。楼阁两层,重檐硬山屋顶。下层六列六柱,檩与柱的勾搭做法远较南宅子为复杂,檐柱石与檐柱之间的乳袱呈弯月形,古建中称之为“月梁",属于官式建筑中极为考究的构建做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月亮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胡忻,字慕之,号慕东,生于嘉靖丙辰(公元1556年),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位历史人物。其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言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宅子上面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天水胡氏古民居的大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岁月沧桑,北宅子现仅存有东主院过厅,中院主厅楼和后院主厅房。已历四百年风雨的主厅楼,现仍然闪烁着它熠熠光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古民居与天水“白娃娃”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逛胡氏古民居建筑,巧遇一对新人身着民族服饰在这里拍婚纱照,古民居与传统服饰,气氛十分协调、和谐,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为我们的游览增加了喜庆气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白娃娃”是天水乃至全国对天水籍姑娘的美称。“白娃娃”的皮肤白皙粉嫩,那种白不是脂粉抹出来的,而是一种不施粉黛、天生丽质的白。天水“白娃娃”以白著称。肤润颜泽,睛明眼亮;眉青目秀,天水之所以能出“白娃娃”,究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有宗族血缘的繁衍;二是有襁褓之出的婴育;三是有母亲优乳的喂养;四是有天河之水的滋养;五是有厚皇嘉土的栽培;六是有温润气候的呵护;七是有生态自然的“保驾”;八是有和风细雨的抚慰;九是有乡土气息的熏陶;十是有良家少女的爱美。这诸多因素构成了天水“白娃娃”的美丽和辈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姑娘的身段特别苗条,风摆杨柳,婀娜多姿。云想衣裳花想容,普天之下,花容月貌或许是女人最大的资本。天水姑娘也不例外,她们的美还体现在精致的五官上:明亮的眸子,皓洁的牙齿,还有那高高的鼻梁,淡雅的双唇,再加上她们一袭柔柔的长发和像弱柳一样随风摇曳的身姿,简直美不可言。这种美,天水话里叫做"心疼",就是美得让人揪心。她们身材婀娜,唇柔齿洁;神若天仙,貌似花玉;性情淑均,温文尔雅;体态端庄,容姿娇美,堪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民俗博物馆参观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