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双节重逢,雨悄然走了,艳阳终拨开了☁️雾。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们对黄山神往已久,难得的假期,正是出行的好时机。</p><p> 与lg相识相知十七年,亦朋益友,第n次一拍即合,离家“出走”,简单收拾几件衣物,往塑料袋一装,三人一车,吃完早点,终于踏上了赴黄山的旅途。</p><p> </p><p> </p> <p> 途经西海已是午饭时分 ,两碗地道的兰州拉面解决了三个人的午餐,小家伙乖乖吃了一大碗。</p> <p> 此行小度功不可没,手机上的红色图标在绿色长线上缓慢移动,路漫漫其修远兮。</p> <p> 长途跋涉6个多小时,傍晚6点多到达黄山市屯溪老街,此时夜已拉下帷幕,城市的灯光闪烁,照亮了黑的天幕。透过车窗 ,两旁行道上的市民早已在悠闲漫步。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停车位,直奔老街,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人潮涌动,可能是晚上的缘故,街道干净整洁,脚踏的青石板路面纤尘不染,两边的店铺门檐插上了红旗,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节日的气氛显得浓烈。开店老板们有的在店中招呼顾客,有的在门口端坐招客,有的聚在店门口聊天。几个店家的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样,摆上自己的几样玩具,玩经商过家家。其中一店铺老板娘说:“这些小屁孩,有样学样。看这样,商人的孩子大了以后还得经商,博士的孩子大了还是会读博士。”在旁的人听了无以应答,只付之一笑。</p><p> 逛完长长的古街,才感觉肚子实在是有些饿意,闻香走进一家,古朴的装饰让人只想安静地享受美食。点了三道菜,都是冲名字新鲜,没想到其中一道竟是薯叶藤。</p> <p> 在屯溪古街游玩了一个多小时,连夜赶往黄山脚下。住的旅店位于黄山南门口,其实不是正正的门口,离换成中心倒是很近。</p><p> 2号早天刚蒙蒙亮,旅店外早已人生喧嚣,车水马龙。我们迅速起床洗漱,抱起睡梦中的小宝直往车站。</p><p> 汽车蜿蜒绕行于万山丛中,仰望巍峨的大山,绵延不绝 ,山下竹林郁郁葱葱。越往上心越慌,右边是万丈深渊。</p><p> 约莫30分钟到索道脚下,各种检测加排队一个小时,等待还不算长(当天只有2万多人上山 ,没有达到峰值37500)。与我们同坐一缆车的,是从南京来的两对小青年,她们一路尖叫,👀紧闭,不敢往下看。我和lg则默不作声,一阵山风吹得车厢摇摇晃晃,说实话我也捏了一把冷汗,连手中拍摄的手机都差点掉落。只有小宝最闹腾 ,不知大人的心思,一个劲在厢中说话,偶尔会逗的大家抿嘴一笑。</p> <p> 无论是坐缆车,还是步行,黄山中一路风光无限 ,奇松林立,苍翠挺拔,怪石嶙峋,特别是悬在峭壁上的巨石,不知是什么神力让它牢牢攀附于整座山旁,而千万年不坠落,游人驻足仰望,无不惊叹自然之鬼斧神工。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前行,每上几个台阶,就气喘吁吁,此时长恨平时锻炼少,拐杖成了我的第三条腿。黄山处处有险峰,满山皆松树。黄山之美始于松,有的耸立挺拔,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苍龙凌波。连理松紧紧相连,在倾诉着一生一世的情义。给黄山涂抹上了一层生命的色彩。</p><p> 山路中偶遇挑夫,生活的重担压在双肩,一根扁担一根拐杖,硬是把几件重物担上了顶峰。还有那抬轿子的轿夫,坐轿子的是小孩还好,碰上胖者。一步一移往上抬或往下抬,脸已红透,汗水湿透衣衫。从沧桑的脸上看出有几位年纪跟我爸差不了多少。心中钦佩油然而生。</p> <p> 凭着执着的信念,午时终于爬上了光明顶,这里是观日出的最佳位置,昂贵的住宿费应该没有几人真的赶到日出时看日出的。穿过拥挤的人群,站在顶尖,群山就在脚下,山峰峥嵘,万壑竞秀。此时,放空自己,用心灵感受灵秀的黄山最好。一架直升机从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忽又盘旋回来,在群山之间来回绕飞,如水中的鱼儿那般自由。山中的人们都驻足仰视,我的目光也随着桔色的机身转动。小宝第一次看到真机的样子,更是欢呼雀跃。</p><p> 此时云起,山风习习,眼看山雨欲来 ,我们匆匆下了顶来。</p><p> </p> <p> 第三日游徽州古城,一座古老的县衙。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兜兜转转又绕回瓷都景德镇,弥补上次的遗憾,感觉这里的蚊子比人要热情许多。观古窑,青砖黛瓦屋檐翘,园林式的设计,让人赏心悦目。园区里围绕两个人物为核心,一个是窑神童宾,一个是清代督陶官唐英,一位是景德镇的制瓷业“精神领袖”,一位是景德镇制瓷业达到巅峰状态的领军人物。</p><p> 现场传承匠人师傅们一道一道手工流程之下出来的精品,是很被园区里面的人文底蕴所折服。</p><p> </p> <p> 风雨随之而来。石钟山没有传说中的钟鸣,古楼立于风雨中,古树狂摇,石刻在诉说着千年孤独。</p><p> 结束四天三晚的黄山自驾行,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遇见,美好的旅行。</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