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中央文革小组和各地革委会

百一夫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我国曾经经历过一场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iv><br></div><div><b>一、中央文革小组成员</b></div><div>196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小组),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div><div>中央文革小组设办公室,下辖有办事组、接待站、宣传组、文艺组、理论组等,办公地点在北京钓鱼台宾馆14号楼。</div> 中央文革小组设立初衷是领导文化大革命,但1967年批判“二月逆流”后,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领导。<br> <div>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以《五·一六通知》起草小组作为基础,主要人员有:</div><div><br></div><b>1、组长</b><div><b>陈伯达</b>(中央政治局常委)</div><div>1981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1989年去世。<div><b>2、顾问</b></div><div><b>康生</b>(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div><div>1975年12月病逝,1980年被开除党籍,撤销《悼词》。<br></div><div><b>陶铸</b>(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长)</div><div>1966年8月2日增补,后被打倒。1968年在合肥孤独去世。</div></div> <b>3、副组长</b><br><b>江青</b><br>1966年8月下旬开始,在陈伯达病假期间或今后离京外出工作期间,代理组长职务。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自杀。<br><b>王任重</b>(中南局湖北省委第一书记)<br>后被打倒。1978年恢复工作;1992年3月心脏病突发去世。<br><b>刘志坚</b>(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br>后被打倒,关押近八年。1974年9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被解放;2006年3月在北京逝世。<br><b>张春桥</b>(上海市委文教书记)<br>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减为无期徒刑。2005年去世。 <b>4、组员</b><br><b>谢镗忠</b>(总政治部文化部长)<div>后被赶出小组。后担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1989年病逝于武汉。<br><b>姚文元</b>(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div><div>198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2005年去世。<br><b>王力</b>(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红旗》杂志副主编);</div><div>1968年1月被关押秦城监狱。1982年被释放。1996去世。<br><b>关锋</b>(《红旗》杂志编委)</div><div>1968年1月被关押秦城监狱。1982年被释放。2005年去世。<br><b>戚本禹</b>(《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div><div>1968年1月被关押秦城监狱。1983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2016年去世。<br><b>穆欣</b>(《光明日报》总编)<br>后在原单位被打倒。文革结束后获平反。2010年9月去世。<b><br></b></div><div><b>尹达</b>(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考古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所第一副所长)<br></div><div>后在原单位被打倒。1979年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7月病逝。<br></div><div><b>郭影秋</b>(北京市委文教书记)</div><div>后在原单位被打倒。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5年10月去世。<br><b>郑季翘</b>(东北局吉林省委文教书记)</div><div>后在原单位被打倒。1978年3月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1984年4月在北京病逝。<br><b>杨植霖</b>(西北局青海省委第一书记)</div><div>后在原单位被打倒。1978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92年9月心脏病突发在兰州逝世。<br><b>刘文珍</b>(西南局宣传部部长)</div><div>后在原单位被打倒。1979年12月任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2年5月在成都逝世。<br><b>5、办公室主任</b><br><b>穆欣</b></div> 1969年中共九大新的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文革小组最后五位成员(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全体进入政治局,中央文革小组自动撤销。 <b>二、各地革委会主任</b><div>1967年2月5日,上海市造反派打倒走资派,宣布夺权成立上海人民公社,后来改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div> 从此以后,一场夺权风暴席卷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合法有效领导着全国人民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推翻,被夺权。<div>当时毛主席支持和鼓励这次夺权运动,亲自写了“革命委员会好”的题词。<br></div> <b>(一)东北地区</b><div><b>1、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1月31日在哈尔滨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潘复生</b>(1971年6月被撤职,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汪家道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东北的新曙光”,向2100万黑龙江人民表示祝贺。</div><div><b>2、吉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3月6日在长春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王淮湘</b>(文革前任16军政委;1977年2月被免职,由文革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红日高照长白山”,向1700万吉林省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赵林。</div><div><b>3、辽宁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5月10日在沈阳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陈锡联</b>(54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沈阳军区司令员;1975年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由沈阳军区政委曾绍山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东北大地红烂漫”,向2800万辽宁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马明方、顾卓新、俞屏、周桓。<br></div> <b>(二)华北地区</b><div><b>4、北京市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4月20日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谢富治</b>。</div><div>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热烈欢呼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是彭真,刘仁;社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700万北京人民祝贺。</div><div><b>5、天津市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12月6日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解学恭</b>(51岁,山西人,原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天津市革委会筹备小组组长)。</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海河两岸尽朝晖”,向400万天津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万晓塘、张维三。</div><div><b>6、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2月3日在石家庄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李雪峰</b>(1971年1月被撤职,由文革前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刘子厚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华北山河一片红”,向4300万河北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林铁。</div><div><b>7、 山西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3月18日在太原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刘格平</b>(1969年7月被免职,由69军军长谢振华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向1800万山西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陶鲁茄。</div><div><b>8、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11月1日在呼和浩特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腾海清</b>(1971年5月被免职,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尤太忠接任内)。</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红太阳照亮了内蒙古草原”,向1300万内蒙古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乌兰夫。 </div> <b>(三)华东地区</b><div><b>9、上海市革命委员会</b></div><div>全国夺权和成立革命委员会是从上海开始的。<br></div><div>1967年1月,在张春桥等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工总司”等造反组织掀起所谓“一月风暴”,夺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委的领导权,于2月5日擅自宣布成立“上海人民公社”,后于2月23日根据中央通知将“上海人民公社”改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br></div><div><b>革委会主任:张春桥。</b><br></div><div>当时宣传的是上海有1000万人,打倒的走资派是陈丕显、曹荻秋等。</div><div><b>10、山东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2月3日在济南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王效禹</b>(1971年3月被撤职,由济南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副主任杨得志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以此向5700万山东人民表示祝贺;社论没有点名走资派。</div><div><b>11、安徽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4月18日在合肥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李德生</b>(文革前任12军军长;1970年调任总政治部主任,由文革前的安徽省委书记、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宋佩璋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向3500万安徽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李葆华、黄岩。</div><div><b>12、江苏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3月23日在南京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许世友</b>(63岁,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由文革前的江苏省委书记、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彭冲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以此向4700万江苏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陈光、江渭清。</div><div><b>13、浙江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3月24日在杭州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南萍</b>(文革前任20军政委;1972年被撤职,由文革前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向3100万浙江人民祝贺。</div><div><b>14、江西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1月5日在南昌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程世清</b>(1972年被撤职,由文革前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井冈山红旗飘万代”,向2300万江西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方志纯。</div><div><b>15、福建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8月10日在福州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韩先楚</b>(文革前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5年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由文革前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以此向1700万福建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叶飞、范式人、侯振亚。</div> <b>(四)中南地区</b><div><b>16、广东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2月21日在广州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黄永胜</b>(58岁,湖北咸宁人,广州军区司令员;1971年9月被撤职。在此之前已经调任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由广州军区政委刘兴元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以此向4000万广东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陶铸,赵紫阳。</div><div><b>17、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8月26日在南宁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韦国清</b>(文革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广西区委第一书记、广西省军区第一政委;后调任总政治部主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5年由文革前的广西区委书记处书记、当时的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安平生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前进”,以此向2400万广西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贺希明、谢王岗。</div><div><b>18、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4月8日在长沙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黎原</b>(51岁,河南息县人,四十七军军长;1970年调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47军军长,由文革前的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华国锋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芙蓉国里尽朝晖”,以此向3800万湖南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王延春。</div><div><b>19、湖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2月5日在武汉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曾思玉</b>(57岁,江西信丰人,武汉军区司令员)。</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长江万里起宏图”,以此向3200万湖北人民表示了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王任重。</div><div><b>20、河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1月27日在郑州市成立,革委会主任:刘建勋。</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辽阔中原唱凯歌”,以此向5000万河南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文敏生,赵文甫。</div> <b>(五)西南地区</b><div><b>21、云南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8月13日在昆明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谭甫仁</b>(58岁,广东仁化人,昆明军区政委;1970年12月遇刺身亡,由文革前的云南省省长、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周兴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热烈欢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向2300万云南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赵健民、阎红颜。</div><div><b>22、贵州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2月14日在贵阳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李再含</b>(1969年10月被撤职,由54军副军长蓝亦农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西南的春雷”,以此向1700万贵州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阎红颜,李井泉(1年后在四川又被点名)。</div><div><b>23、四川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5月31日在成都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张国华</b>(54岁,江西永新人,成都军区政委,省革筹组长;1972年去世,由广州军区政委、广东省革委会主任刘兴元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7000万四川人民在前进”,以此向四川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多达四人:李井泉、廖志高、任白戈、黄新廷。</div><div><b>24、 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9月5日在拉萨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曾雍雅</b>(1970年12月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由西藏军区政委、省革委会副主任任荣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以此向100万西藏各族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周仁山,王其梅。</div> <b>(六)西北地区</b><div><b>25、陕西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5月1日在西安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李瑞山</b>(48岁,陕西延长人,原省委第二书记;1978年调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由文革前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向2100万陕西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刘澜涛,赵守一。</div><div><b>26、甘肃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1月24日在兰州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洗恒汉</b>。</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春风已到玉门关”,以此向1300万甘肃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汪峰。</div><div><b>27、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4月10日在银川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康健民</b>(文革前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病逝,由文革前的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霍士廉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以此向200万宁夏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杨静仁、马玉槐。</div><div><b>28、 青海省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7年8月12日在西宁市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刘贤权</b>。</div><div>人民日报的社论是“青海高原的凯歌”,向200万青海人民表示祝贺。</div><div><b>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b></div><div>1968年9月5日在乌鲁木齐成立。</div><div><b>革委会主任:龙书金</b>(58岁,湖南茶陵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被撤职,由文革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赛福鼎接任)。</div><div>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向800万新疆人民表示祝贺;两报社论点名批判走资派武光、吕剑人、伊敏诺夫、包尔汉。</div> <div>以上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因上海市造反派擅自成立上海公社,中央未发社论,北京和青海是人民日报一家发表社论,其余全是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两报联合发表社论。<br></div><div>两报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宣布:从上海“一月风暴”起,经过二十个月伟大的斗争,全国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夺权成功,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性胜利。</div> 当时中国人民邮政特别发行了一套一枚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一位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辑发现这枚邮票上中国地图画得不准确,没有画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邮电部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收回。但有极少数流出来了,现在是极其珍贵的邮品。 在29个省、市、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当中,有21人是军队干部,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这也表明了毛主席急于利用军队结束文革、恢复稳定的心态。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979年8月至1980年6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在相继召开人大会议后被正式废除,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