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驶过柳辛庄

向楠的世界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中国第一条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修到了华北平原的滹沱河边。</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铁轨离当时“北方三雄镇”之一的真定府只有三里地。起点站在北京的前门,那么真定车站应该修在哪里呢?思想保守的清政府地方官们手一指,往南十里地,让滹沱河水挡住邪气。&nbsp;&nbsp;&nbsp; </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往南十里地,是一个不到200户人家的小村庄石家庄,名号实在土得太不像话了,又毫无名气,谁会知道呢?于是就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叫做振头站。</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然,铁路部门也有考虑,是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p><p><br></p><p> 而越过滹沱河的南岸第一站,就建在了当时已有1700多人口的大村柳辛庄。</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正(定)太(原)铁路通车。</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一列从太原开来的火车,呼啸着驶过流淌在华北平原的滹沱河,暂且先停下喘息时,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了它伟岸的身躯。</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柳辛庄就与火车结下了100多年的缘。</p><p><br></p><p> 柳辛庄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当然,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地方都有故事,经过人类的口口相传,成为书本上的历史记载,也成为神秘的江湖传说。</p><p><br></p><p>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村庄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2017年开始,石家庄长安区就启动了一项建立村史馆的活动,留住那些即将消失的印记。柳辛庄村史馆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建立起来,得告诉后代祖辈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p><p><br></p><p> 我曾与一位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聊天,问他可曾看过村史馆,他不以为然地说,那些东西都是我们从小用过的,不用去看。我告诉他,村史馆不是建给我们这代人的,而是建给下一代,下下一代。</p><p><br></p><p> 如今,很多人都离开故乡去远方。而当他们想寻找故乡时,故乡却没有了旧日模样。而下一代,下下一代人,更是只能走进村史馆,或者上网咨询度娘。所以村史馆实在是一个太好的载体和呈现,功德无量。</p><p><br></p><p>(部分史料与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创者)</p><p><br></p> <p>  当年的火车站牌</p> <p> 向远处看去,天空横贯的那座桥上跑的是高铁。桥下那幢黄色的房子就是原先的柳辛庄车站。</p> <p>  这里是曾经的候车室。因已取消了客运,改成了货运,候车室的功能自然也不存在,大门紧锁。但我还是想到里边看一眼。奈何围着这道墙转了半天,没能找到进去的地方,遗憾而返。</p> <p>  柳辛庄村横跨石津灌区。右边绿树成荫的地方是老村。</p> <p>  村口立的碑。</p> <p>  石津灌区的南岸则是柳辛庄改造后的新村。</p><p><br></p><p> 现在农村都是公司化运营,这是公司的名字。</p> <p>  村委会所在地。</p> <p>  这条路进去就是新村。</p> <p>  柳辛庄聚鑫公司曾经叫荣昌公司。所以居民小区有两个,分别为荣昌东花园、荣昌西花园。</p> <p> 村史馆建在这座楼的4楼,是在原先三层楼上又搭建一层。</p> <p>  这里就是村史馆所在地了。</p><p><br></p><p> 因负责人刘军彦外出开会,所以工作人员侯淑杰接待了我,全程为我讲解。</p> <p>  为建村史馆,柳辛庄还特设了村史办。遗憾的是负责人王女士正在休假。</p> <p> 推开村史馆的门,就走进了一段历史。展馆之大也令我吃惊,有1000多平米之巨。</p> <p>  村史馆一共分为五个大展区:追根溯源忆春秋、商业渊源有自来、薪火相传铭党恩、寒耕暑耘意难忘、幸福柳辛庄。</p> <p> 这个拓下的碑文上刻着柳辛庄村名的来历。</p> <p>  原来柳辛庄村名已有186年历史了。</p> <p>  1980年,因配合部队的基建工程,在柳辛庄村南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贵族墓。</p><p><br></p><p> 在这座砖室券顶墓中,发现若干铜器、陶器、玉石器、五铢钱等。其中,出土的铜缕玉衣残片虽然不完整,但却是河北省内独一份。</p> <p>  柳辛庄村民姓氏众多,150人以上的有十大家族。</p> <p>  柜中陈列着村民们自发捐献的土地房屋买卖合同。</p> <p> 右下角应该是年代最早的,订立于光绪年间。</p> <p> 不知这个陶罐属于哪个年代,懂行的请上眼。</p> <p>  柜中陈列着泥塑的人物和旧日生活场景,仿佛是一副立体的《清明上河图》。</p> <p>  1943年,中共石门市第一任组织部长王世昌在柳辛庄发展了村里第一位地下党员——郝凌霄。</p><p><br></p><p> 地下党联络点设在柳辛庄小学,几位党员利用学校作为掩护,运用特殊材料的纸墨记录下情报内容。</p> <p>  侯淑杰全程为我讲解。</p> <p>  小侯的父亲是解放后柳辛庄第1代电工。图片中前排左边第1个人便是她的父亲。年轻时很英俊啊。现在已80高寿了。</p> <p>  看到实物很有亲切感。插队时曾经在手扶拖拉机后面拽上它压过麦场。</p> <p>  做粉条和挂面的工具,我第一次见到。</p> <p>  那时候上工,全凭听钟声。</p> <p>  这种三轮车,是那个年代送货的标配。</p> <p>  一辆真实的汽车和背景墙上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村图画。</p> <p>  以前的豆腐床是这样的。</p> <p>  现在很少见这种二八自行车了,过去人们全靠这种车子,驮一二百斤的东西毫不费力。</p> <p>  这个院落是按1:1比例建成的。小侯说,一进门儿就好像回到了姥姥家。</p> <p>  正屋相当于客厅。</p> <p> 那时候人们为了保鲜,或者防止猫狗叼走,都是把食品放在篮子里吊在高处。</p> <p>  好生动啊。真想去窝里掏几个鸡蛋。</p> <p>  小候建议我坐在蒲团上假装去烧火,拉一下风箱,并为我留下了这张照片。😊</p> <p>  那个年代我们经历过。</p> <p>  又见碾子。</p> <p>  这个是打麦子脱粒用的。</p> <p>  这些农具好多我都没用过。</p> <p>  这辆车也很有历史。</p> <p>  走进这个展厅,就走进了柳新庄人现在的生活。</p> <p>  而今柳辛庄交通更加便利。地铁和多路公交车路经此地。</p> <p>  柳辛庄的带头人王新怀。</p> <p>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p> <p>  村庄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p> <p>  光荣榜。</p> <p>  经常组织村民们外出旅游。</p> <p>  红旗都插到珠峰上去了。</p> <p> 健身房设施齐全。</p> <p> 村里还有如此高规格的电影院,这个有些出乎我意料。</p> <p>  沙盘上是幸福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p> <p>  这是旧村中建于1975年的水塔。我在村口打听火车站旧址时,保安告诉我水塔往西就是。可见水塔是村中地标建筑。</p> <p>  远近闻名的药王庙。</p><p><br></p><p> 相传,隋唐时期,名医孙思邈路过此地,看到村里正闹瘟疫,很多人死去。便留下来走村串户为人们治疗,所到之处,药到病除,且连药钱都分文不取。人们对他感激涕零,为了纪念他,在村北修了药王庙,并尊称他为药王爷。</p><p><br></p><p> 传说他曾化作一白胡子老头到真定府为人治病。有一天,看完病正要往回走,忽遇倾盆大雨,人们再三挽留他住下来,他执意不肯。人们只好借他一把伞,送他上路。</p><p><br></p><p> 临别时,药王对伞主人说:“我用了你的伞,一定归还。但如果三天之内我没来还,说明我正在为人治病,忙不过来,就请你自己去拿好了。”</p><p><br></p><p> 人们问他家住哪儿?药王说:“家住柳辛庄沟沿上,门口有两口井。”</p><p><br></p><p> 几天后,伞主人前来取伞,问遍全村也找不到白胡子老头,情急之下,把他住的地方描述了一番。人们一听,这不就是药王庙吗?于是蜂拥至药王庙,果然在神像前的供桌上找到了那把伞。在香炉里还有一张纸条,上写:“高官厚禄一旦抛,远离朝纲乐逍遥。祛灾除病四方至,今去安国植药茅。”</p><p><br></p><p> 安国县后来世代种植草药,据说就是药王爷教会的。</p> <p>  原以为庙内不允许拍照,这位女子告诉我随便拍,“这都是历史,怕什么呀?”</p> <p>  </p> <p>  这位侯先生,祖孙三代义务守庙。</p> <p>  这块碑刻于民国30年代,关于药王庙的记载。</p> <p> 药王庙在文革时被拆除,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p> <p>  公交汽车的站牌也将改为柳辛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