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河南禹州市北部的具茨山脉群山之中,就有这么一座山,山虽然不大,东西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多,但在历史上却很有名。这座山叫崆峒山,也叫大仙山。</p><p> 崆峒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上有一道观,取庄子《逍遥游》之文义,名曰“逍遥观”。逍遥观始建于5000多年前,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道观”。上古时,这里层峦叠嶂,丛林莽莽,飞瀑悬壁,鸟语花香,乃一仙境福地。</p><p> 《庄子·在宥》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之山,故往见之。”《庄子注》也记述:“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明朝成化年间《河南通志》记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清朝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记述:“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p> <p> 2020年9月下旬,我们来到了崆峒山逍遥观。这也是时隔30余年后第二次来到这里。虽然初秋的阳光依然炽烈,但这里丛林茂密,感觉还比较的凉爽。</p><p> 我们本想登上山顶的广成子城,先赏群峰叠翠。但山既陡峭,以往的小路又难找,将近中午了,才到达山半腰,只好折返。我们在读书亭稍歇了片刻,开始浏览逍遥各观。 </p><p> 史料记载,当初逍遥观只是一座山洞道庵,春秋时期开始兴建,到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规模,明朝时期有了“上观下观七十二大殿”,庙观殿堂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当时盛传“嵩山一大片,不如逍遥一个观”的说法。逍遥观也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优雅的环境而被誉为古代阳翟(钧州)八景之一,素有“蓬莱仙阁第一宫”之美称。 </p> 这里是轩辕黄帝政治素养成熟的启蒙地,也是其晚年留恋钟情之地。有关轩辕黄帝的民间故事在这里流传甚广。<div> 相传,轩辕黄帝曾四次来到这里。<br> 第一次来这里,是“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功成名就,轩辕黄帝被部落诸侯尊为天子正雄心勃勃,但治理天下却遇到了难题。他听说广成子在这里,就想求问驾驭诸部落的“至道”。</div><div> 一日,经过细心安排,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元妃嫘祖及一众文武大臣随行其后,场面相当威仪。然而,广成子却没有现身。<br> 广成子是谁?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哲人、道教始祖。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亦云:"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在《封神演义》中,就有其下山降妖除魔的诸多描述。试想,当时广成子看到黄帝这番做派来求教,鼻子不气歪才怪,哪会见他。 </div> 第一次求教,没见到广成子,黄帝意识到庞大的仪仗定是扰了广成子的清静。第二次来的时候,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慕,黄帝和嫘祖娘娘在距离崆峒山很远的地方便下了车,辞别群臣,沐浴更衣,步行前往崆峒山。<br> 这次黄帝问道的决心和诚意,终于感动了广成子。《庄子·在宥》和《神仙传》都有记述。<br> 这天,广成子现身,黄帝欣喜万分,立即跪地叩拜,说:“老学者呀,听说你修道多年,攀上“大道”顶峰了。我想请教你大道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做两件事,都是密切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第一,抓抓天地精气,促进农业发展,取得五谷丰收的效益。第二,管管阴阳二气,促进万物生长,取得生态平衡的效果。请给我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br> 广成子说:“你问得太玄奥了,你做得太琐碎了。自你即位起,这十九年来,大自然乱了套:云气无力密聚,雨季偏偏少雨;寒气提前入侵,草木未老先衰;大气瘴浊不清,日月光度减弱。你这人呀,一副谄媚相,见识鄙陋,难成大器,还胡扯什么大道本质!” 黄帝被奚落了一番,怅然若失。但他没有生气,反而恭恭敬敬地退了下来。<br> 回去之后,黄帝暂时摒弃一切政事,让人修了一间小屋,炕床不用被褥,只铺白草。黄帝闭门静心,不近女,不吃肉,不听乐,反复琢磨广成子的那番话,思考参悟广成子的教诲,静心反省,追思过错。决定潜心治理国家,教化百姓。<br> 三个月以后,黄帝复出,面貌意态焕然一新,于是再登崆峒拜见广成子。道观里他见广成子正头朝北躺着,便双腿跪地,以膝代步,极恭敬地来到广成子面前,连叩两头,说道:"敢问怎样修身养性,争取延年益寿?"<br> 广成子听罢,一跃而起:"你这个问题问得正好,现在我就告诉你'至道'的精髓。本来嘛,你关心的就是延年益寿,何必扯什么大道本质呢。来来来,坐近些。我有兴趣同你谈谈大道,从延年益寿的角度谈谈。” 广成子说:“所谓大道的本质,太难说啦,深沉沉的摸不透,黑茫茫的看不真,问也是白问。装瞎吧,勿明察;装聋吧,勿聪听。精神内聚求清静,身心自然得到调整。要清静,勿劳体,忽耗精,乃有可能长生。”<br> 黄帝问:“那就是天人合一了?”<br> 广成子说:“对!你要一心守身,五官安份。知识添烦,聪明受困。抓天地,管阴阳,你有这个权?我替你去调查过了,阳之精,浮在天,在光明的九霄上面;阴之精,潜在地,在黑暗的九泉下面。天地精气各司其职,要你去抓?阴阳二气各行其事,要你去管?抓抓你的精神吧,慎勿浮想联翩,农业自己晓得发展。管管你的肉体吧,慎勿贪欲泛滥,万物自己晓得繁衍。你不横加干涉,五谷不会减产。你不横加摧残,生态不会打乱。我对自己,始终调谐阴阳循环。你看,我修身养性一千二百年了,形体仍未衰变。”<br> 黄帝听着批讲不无感叹:“广成子真成仙了。” “来,再坐近些。我还有兴趣同你谈大道。”广成子越讲越有兴致。<br> “万物演变永无穷,人皆相信有终止。万物真相难猜测,人皆以为早看透。我信奉的大道有不少的道友,或在神界为皇,或在人间为王。道外芸芸众生,或在地上享受阳光,或在地下洞穴躲藏。可怜众生,连你在内,活着依赖泥土,死了回归泉壤。我迟早会与你分手的,到一个没有任何纷扰的地方,进入一个通往无穷无尽境界之门,去遨游没有终极的旷野,与太阳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是同道也好,非同道也罢,都无所谓。三十年一代人,我已送走四十代人,见他们生,见他们亡,唯独我至今留在世上,如夜天的一粒星光。” <br> 广成子说毕,又赠给黄帝一部涵盖了自然之道、阴阳之道、为人之道、治国之道和长寿之道的《自然经》。黄帝得到了治理天下之精髓,带领群臣励精图治,数年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李耳要西游函谷关,顺路揽中岳嵩山风光,路过崆峒山拜谒,在观庵里逗留了数月,深得“无为而治”精髓,并集道教先祖之大成,起草了《道德经》初稿。今已为众多学者论证无疑。<br> 之后李耳的《道德经》一书问世,时人赞叹不已。李耳又因长寿被后人褒称为老子,成为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br> 至今逍遥观及其附近,传说或史料记载的地名犹存。黄帝见到广成子的地方叫“广成城”,黄帝求广成子讲道的地方叫“问道处”,黄帝修道成仙的地方叫“得道庵”,黄帝跟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叫“大仙观”,广成子死后埋藏的地方,叫“广成子墓”,老子在逍遥观前拜谒的大石头,叫“谒宗石”。 人老之后,世俗红尘里的权和利已如云烟,就想与世无争,寻个清静的地方度过晚年,黄帝也不例外。<br> 黄帝暮年的时候,自感管理国家力不从心,就想辞去帝位,找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修身养性,学习神仙之道。他想起崆峒山优美的自然风光,觉得此山非常适合修炼隐居,于是就带着元妃嫘祖娘娘第四次来到了崆峒山,这次来就决定住下不走了。<br> 相传,当时臣民百姓不愿黄帝退位隐居,纷纷挽留。怎奈黄帝去意已决,群臣百姓只好含泪为他们送行。君臣一行跋山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br> 黄帝夫妇多次让群臣返回,群臣却执意要送。可是没走多远,就被高山密林、深沟大壑拦住去路,车辇已无法通过,众人改为骑马,后来马也无法前行了,而此时天色已晚,黄帝就在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停了下来,就此过夜。 小山村里的百姓听说轩辕黄帝圣驾光临,为表达自己的敬意,纷纷送来了果蔬牛羊和家酿美酒。黄帝虽感谢百姓们的盛情,却婉言谢绝了他们所送的东西。<br> 第二天,黄帝同众人挥手告别,群臣还要再送。黄帝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家的心意我已知道。希望你们回去以后,以天下万民为念,安心国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我就心满意足了。”然后辞别群臣,携嫘祖娘娘,步行向崆峒山而去。<br> 众大臣见黄帝夫妇越走越远,只好在这里散驾回朝。<br> 黄帝散驾登程的这个小山村,被称作“散驾村”,就在禹州市浅井镇的西部,几千年来没有变过村名。 据说,在全国各地叫崆峒山的有多处,大都说那里是黄帝问道的地方。《庄子》中也讲了这个故事,但没有说明故事的发生地在哪个崆峒山,给后人留了一道难题。西汉司马迁误以为传说中的这个崆峒山应该在陇东,于是甘肃的崆峒山确立了黄帝问道处的地位,成为旅游胜地。<br> 但很少有人知道,禹州北部具茨山脉里,这个崆峒山才是真正的黄帝问道处。<br> 也许是禹州这个“华夏第一都”千百年来受本土道教“无为而治”、“与世为争”思想熏陶太深,或是建国后禹州本就是能源大市,不屑于去争这个带不来多少收益的虚名吧。好在黄帝修仙的这个逍遥观,几千年来没有异议。 其实春秋时期,老子李耳就认定禹州崆峒山逍遥观就是黄帝问道修仙处,拜谒之后,得道家先祖真谛,才有传世的《道德经》一书。<br> 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 》也载:“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壁,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地。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按《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 ,禹州近襄城,或即在此地欤。”<br>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论证说,《史记》谈到的黄帝活动范围甚为广大,让人难以相信,近于神话。其实崆峒本在河南境内,与《庄子》中谈到的襄城、具茨、大隗距离不远。黄帝故事,最先传说只在河南、山西两省。 “ 司马迁自以秦汉大一统以后之目光视之,遂若黄帝足迹遍天下耳。 ”<br> 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引《(民国)禹县志》:“按黄帝都于有熊,为今新郑。空同,具茨在禹、密、新三县之交,近于有熊,当即此山,而非陕西之崆峒明矣。” 从此地的民间传说里,我们还会为这一历史事实找到更多的佐证。<br> 相传:道观选址时,黄帝问广成子在哪儿比较合适。广成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自然,不可刻意作为。"<br> 于是,黄帝便登上山崖,说: “ 我射一箭,箭落到哪里,哪里就是观址。 ”结果,射出的箭折转飞了几里地,落在了崆峒山的悬崖上。黄帝一看,心想,这是天意,就顺其自然吧,只好削壁挂宫。这样的道观建筑风格也实属少见。<br> 逍遥观建造时,黄帝监工,嫘祖娘娘则在后山做饭。嫘祖娘娘是不能让人随便看的。她把饭做好了,就拉一下铜铃,让民工们来就餐,自己则躲起来。<br> 这里有几条沟,有的往外流油,有的往外流醋,有的往外流面,源源不断地供应饮食所需。还有一条流钱沟,民工们收工时,在流钱沟里抓一把,只能抓起 5枚铜钱,算是工钱。 逍遥观竣工的那一天,嫘祖娘娘尚未准备就绪,飞来一只喜鹊,触动了铜铃。工人们来吃饭,嫘祖娘娘来不及回避,气恼之下,把一锅刚做好的面疙瘩稀饭掀翻就走。民工们吃不成饭,就去流钱沟抓钱,但一个铜钱也没有抓着。工人们也恼了,沿着一条山沟骂骂咧咧就往回走。这条沟自此被称为“骂沟(马沟)”。工人们骂完了,气消了,也就散了伙。<br> 黄帝看箭的地方,叫“望箭石”。还有那几条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特征的 “神沟 ”,至今尚在。<br> 嫘祖娘娘掀翻的那锅面疙瘩顺着山坡往下流,化成了满坡圆圆的小石头,这个山坡就叫“娘娘蛋儿坡”,就在崆峒山的北半坡。年轻时候第一次来到这里,我还曾捡了一兜,大的如鸽蛋,小的如珍珠,拿回家让孩子玩,放在水里晶莹剔透。<br> 有人考证,崆峒山上的娘娘蛋儿,是《尚书》中记载的蛮夷贡品。但我认为,崆峒山一带在几十万甚至上亿年前是一条河流,娘娘蛋就是河流经年累月冲刷而成的鹅卵石。随着地质运动,沧海变桑田,这个有河流的地方逐渐隆起为高山,才出现了崆峒山北坡半山腰有大量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奇观。 逍遥观的上观与下观之间是逍遥河,河上有座桥。相传,上古时期本没有桥,河谷两岸都是参天古木,互助交叉,天然搭架了一座"树桥"。道士们从此树桥来往,倒也十分方便。<br> 一天夜里,天降暴雨,突然一声巨响,逍遥河陡然裂开,变得又深又宽。河东落下一股瀑布,一连三跌,跌进黑龙潭,然后又涌入逍遥河。河西岸的峭壁上,也落下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悬挂200多米。两瀑相汇,向下奔去,上观下观被隔断了。<br> 于是,道士们便在逍遥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没成想,这拱桥的桥基下边是一块"翻身石",也就是"活石头",石拱桥三年两头翻身滚塌。一天,黄帝从这里经过,正碰到翻身石躬腰,便抽出宝剑,猛力刺了下去,自此石拱桥被宝剑镇住,牢固如铸。<br> 之后,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作"剑桥",也叫"宝剑桥"了。据说,文革前还能见到宝剑,可后来宝剑被人偷走了。现在只能看到桥拱下一个锈迹斑斑的剑尖。 游罢逍遥观,我们顺着琴梯下了山,坐在剑桥附近的石凳上歇息。也许是游人太少,或是满眼绿树掩映,感觉时光停滞了一样,身心十分的轻松而又清静。不怪乎晋代名士卢埙遍游天下名山后,唯独中意这里,并隐居于此,自称“具茨山人”。<br> 而宋仁宗游罢逍遥观,兴之所至,在此御书了庄子《逍遥游》,还不尽兴,又写下《赞太上老君》诗,并敕建碑亭。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先后三次到此游历祭拜,并亲笔题字。我想,那时这里一定比今天更引人入胜。<br> 只可惜眼前的逍遥观今非昔比。这个曾比过嵩山少林寺的地方,在除“四旧”的历次运动中被毁坏殆尽。据说,在上世纪 50 年代,当地要建一个小煤矿,就拆了上观,木石材料或盖了工棚,或支了井下巷道。后来也许附近煤矿多,山前的瀑布也没了。<br> 下观先是改为学校,后来也被当地农民拆除了,时下仅有房屋数间遗存,依稀可见逍遥观当年鼎盛迹象。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马沟修筑水库,又将观前数百通古代石碑铺入了水底,仅剩一通明代碑刻,因为在山半腰运输不便,至今屹立。目前逍遥观最古老的建筑,就只有逍遥河上那座剑桥了。 不过,好在近些年来,逍遥观在旧址上有所部分恢复和改建,并整了大门,修了公路,重建了琴梯,游客可以驾车到达逍遥观山下,顺着琴梯登山参观不再是很费劲的事了。<br> 但是,恢复后的逍遥观建筑明显粗糙,有的甚至失去了原来的味道。<br> 记得30年前来到这里,峭壁上残破的逍遥观建筑还是用数丈圆木成排的从开凿的石缝中顶起的。从山下往上看,倍感逍遥上观险、峻、奇,而走在用圆木顶起的上观过道上,却很是平稳。当时,就感叹古人建筑艺术的巧妙。<br> 也许是为了游客安全考虑吧,今天恢复改建后的逍遥观,虽然没有“修旧如旧”,但恢复改建总比残破的好。 摄影文字:田园牧歌<br> 时间地点:2020年9月禹州逍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