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诉农场情——致农场的知青们

追梦

<p>曾经,这里一片荒芜、土地贫瘠;曾经,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曾经,这里狼虫遍地、雉鸡满天,简直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因此,这里人烟稀少、寥寥无几。</p><p><br></p><p>然而,67年前(1953年),几位陌生人逆向而行来到这里,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只见他们走走看看、测测量量、写写画画。就在这一年,一个让世人惊叹、后来成为亚洲第一大规模的果园在这里诞生。</p><p><br></p><p>这就是亚洲第一大果园——辽宁省国营前所果树农场。</p> <p>这个大果园位于山海关外,长城脚下,三面群山环抱,一面面临渤海。</p> <p>大果园的建成给这里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然而,地域的偏远、交通的不便、生产力的低下,特别是人员的匮乏,使这里发展缓慢,栽种的果树星星点点,连不成片。</p> <p>时间到了60年代初,为了发展农场,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齐聚这里。这里有退伍转业军人,有大学生,有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士。然而,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却是农场发展从缓慢到飞速的标志和起点。</p> <p>1962年,从辽宁沈阳、绥中、营口、凤城、抚顺、昌图、锦州、锦西、法库、开源和山东、河北等地来了100多名城市知识青年,继他们之后直到1978年,各地如鞍山、朝阳、阜新、兴城等省内各个市县以及其它省市又陆续来了1700多名知识青年。</p> <p>他们的到来给农场注入了活力,也使农场有了发展,有了腾飞。他们有知识、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生龙活虎,是一支巨大的新生力量。在这亘古不变的荒原上,他们用双手、用青春、用汗水、用一颗赤诚的红心描绘着世上最壮丽、最神奇、最华美的画卷,而且是活生生的、现实板的画卷,也抒写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乐章,创造出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奇迹。</p> <p>创业是艰难的。十六、七岁的年纪,现在看还是个孩子,可那时的他们离开父母,怀揣对未来的憧憬,从城里来到农场,要创造一片新天地。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吃的是粗糙没有荤腥的清汤寡水;干的是挥锹抡镐的活,付出的是超重的体力。就说为果树深翻,不像现在全是机械作业,那时靠的全是人力,一镐镐刨、一锹锹撮。冬天40多厘米深的冻土层比岩石还要坚硬,一镐下去,只是一个小小的白点,一个男壮劳力要开出50厘米见方的头一块土居然用了3个小时,而此时的镐把上已是血迹斑斑,那是虎口被震裂留下的印记。城乡的巨大反差,生活条件的极其艰苦,工作的繁重劳累,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给初入这里的少男少女们一个出乎意料。常常是伴着泪水入眠,听着狼嚎睡去。</p> <p>可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擦干眼泪,振作精神,褪去一身的稚气,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农场建设中去。深翻施肥修梯田,挖坑栽树建水渠,挑水担担上山岗,割草打棵压绿肥。冬天,他们剪枝刮虫在冰天雪地,寒风吹裂了面颊、吹透了后脊,手脚冻僵,握不住工具;夏天,他们打药压棵在酷热的三伏里,蚊虫叮咬,浑身红肿,摸爬滚打,挥汗如雨。一年四季,没有停歇,没有假期。白皙的嫩手磨出了老茧,挑担的柔弱肩膀脱去了一层层皮。</p> <p>就这样,他们如小果苗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扎根,从瘠薄的土壤中、坚硬的石隙中汲取着养分。他们经受着风吹雨打和艰苦磨练,他们的脚步更加稳健,他们的肩膀更加坚挺,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他们的精神更加丰满。为了丰富农场人的精神生活,场里渐渐地搞起了文体活动,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等团体,他们是这些组织的主力。白天干活,晚上排练,利用工作之余在场内巡回表演、比赛,还创作出了《前所农场好地方》场歌。嘹亮的歌声响彻在了果树行间、山岗旷野,也响彻在了人们的心里。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不畏艰难的倔犟性格使他们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也感染了一批批的后来人。</p> <p>经过坚韧不拔的与天斗、与地斗,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亚洲第一大果园,生产的各种水果出口、销往各地。而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锻炼成长,他们也成了农场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p> <p>农场各层级的领导岗位、场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各个单位的技术人员队伍等,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一代精英、一代功臣。在那特殊的年代,他们是特殊的人,特殊的群体,更是特殊的魂。</p> 岁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1962年第一批知青到农场算起已有58年了。半个多世纪,人世间该有多么大的变迁。这一批批的知青,有的回城,有的去往各地,有的离世,更有的把根扎在了这里,奉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要永远为农场的建设出力。 <p>从1978年最后一批下乡知青算起,他们也已60开外,到了退休年纪,而最早下乡的知青有的已逾古稀。各种原因他们分散在了各地,但他们却把情留在了这里,越久越浓郁,越久越珍惜。</p> <p>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常常是梦回故里。如今,借着网络的平台,他们建成了“咱是前所农场人”群,而且不仅是知青,凡是情系农场、热爱农场的农场人都可以进群,在这里大家共诉与农场的情谊。</p> <p>现在,他们又要回到前所果树农场,回到这个魂牵梦绕,曾让他们哭让他们笑、让他们欣喜让他们自豪的地方,要看看这里的天与地,看看与他们一起奋战过的同事和老友,看看他们曾住过的青年点,登登他们修过的梯田,摸摸他们栽下的果树和那结出的红红的大苹果。</p> <p>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了!2020年10月4日,40余位来自四面八方的农场人(绝大多数是老知青)齐聚在了前所果树农场。</p><p><br></p><p>这是一次难得的相聚!激动、兴奋充满了心田。看着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个个身影,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熟悉,又是如此的陌生。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喉咙哽咽,泪水涟涟。见面时亲热的话语说也说不完。</p> <p>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当年的帅小伙儿经过岁月的沉淀,脸上有了深深的印记,但也更加的潇洒和有魅力。</p><p><br></p><p>也许此刻已叫不上彼此的名字,那就把姓名标注。从左至右:杜文合、尹连财、曹年洪、朱玉志、张国华、张学胜、王树祥、薛显峰。</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她们说:“50多年前来农场时,年龄正是花季,爱美、爱漂亮,真想拍点美照,可那时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小树干干巴巴,还没有结果。抱着大红苹果拍彩照,想都想不到,那时还没有彩色照片。现在这里青山绿水,满眼都是硕果累累。这又大又红的苹果简直要把我们美醉了,今天,我们要好好拍拍照,留下这美好的时刻,圆上我们的梦想,满足我们的心愿。”灿烂的笑容,优美的身姿,看她们现在的样子,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她们青春焕发的少女模样。</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前排)李春华、王俊革。(后排)吴学锋、李艳敏、那荣坤。</span></p> <p>现在的农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说,变了,变了!变得我们都不认识了!现在,在青松水库大坝北建起了“亚洲第一大果园”牌楼,这已成为农场的新地标,人们到农场都要来此留下纪念。</p><p><br></p><p>照片:陈桂华、杜文合、曹年洪、尹连财与夫人、魏玉贤、王春燕、顾淑琴、张学胜、王玉茹。</p> <p>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相见时的喜悦。瞧,久别重逢是如此的迫切、亲切,三步两步窜向前,隔着众人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p><p><br></p><p>照片: 丁来君、冯桂琴。</p> <p>几十年未见,是否还能认出?“哦,让我想想,你是陈尚华 ! ”“对啦!你真棒,这么多年还能认出我”。这是阔别多年后老战友重逢的一段对话。</p><p><br></p><p>照片:朱玉智、陈尚华。</p> <p>为学生传授知识的两位知青老教师此时聊的正欢。难得的相见使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忆起那曾经奋战过的、难忘的三尺讲坛。</p><p><br></p><p>照片:薛显峰、何淑文。</p> <p>这老哥俩都是从沈阳来的老知青,最初分别工作在十一队和六队,为农场的发展一同奋斗。这对好朋友分别已几十年了,多么想知道彼此的现状,此刻的他们有无尽的话题。</p><p><br></p><p>照片:王树祥、舒勇。</p> <p>刚下乡时他们被分在了十一队,共同的奋斗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看他们此刻笑的是多么的开心、惬意。</p><p><br></p><p>照片:朱玉智、张建春。</p> <p>这是一对知青伉俪。50多年前他们来到了这里,同劳动,同学习,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半个多世纪甜甜蜜蜜,他们相互学习、激励、搀扶、相守,有浪漫,有坚强,令人感动,羡慕不已。</p><p><br></p><p>照片:冯桂琴、王树祥。</p> <p>在农场中,有许多这样的知青伉俪。他们志同道合、同心合意。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农场的建设,也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园地。看这对夫妻多么幸福,携手相伴几十载,今天坐在这里与老友相聚,满满的都是甜蜜幸福的回忆。</p><p><br></p><p>照片:李文生、王素芬</p> <p>这更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战友伉俪。在农场人员的组成中,知青占了重要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士,他们的子弟也成为了农场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职工子弟与下乡知青同劳动、同学习,一同奔跑在为农场建设奉献青春的康庄大道上。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吸引、相互倾慕,有的渐渐地走到了一起。</p><p><br></p><p>这对夫妻,丈夫于1965年从沈阳下乡到农场六队,看现在的样子就能想像他当年是多么的帅气,而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总是洋溢着满满的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妻子是农场职工子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远近闻名的美女。美丽的她聪慧善良、活力四射、青春洋溢。她是党员,是六队四个排长中唯一的女排长,上进的她带领着一排人工作总是名列前茅,有多少小伙儿追求于她,可她就偏偏选中了同为党员、排长的他,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对上了目。”是啊,共同的理想、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在家里他们是夫妻,而出了门,他们就成了竞赛对手,这就是比翼双飞的道理吧。现在的他们,相亲相爱,几十年携手并肩,共创幸福的天地。</p><p><br></p><p>照片:舒勇、张洪彩</p> 这位大哥名叫尹连财,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农场文宣队的导演和主力。在众多知青中出类拔萃,工作走在前,他所编导的节目总是有自己的特色和见地,常常给职工们带去艺术上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她的夫人于他们结婚第二年的1970年来过一次农场,而当时这里的境况与她想像中的样子有着很大的差距,很惊讶于大哥在这种条件下还这么乐观积极。50年过去了,这次大哥携夫人又回到了这里,在夫人的眼中这里已是全新的天地,山青水秀,果树满山遍地,捧着红红的大苹果爱不释手,而大哥说,当初我就说这里会有大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一对好姐妹,一段战友情。这对来自城市和农场、共同为农场的发展奉献青春的好姐妹,此时相见是多么的亲切!她们说,快!快给我们拍照,我们要留下这美好的瞬间!<div><br></div><div>照片:丁来君、顾淑琴</div> 这也是一对多年不见的老知青战友。当年共同从沈阳来到农场六队,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学习劳动。瞧,现在的他们该是多么的开心!<div><br></div><div>照片:舒勇、尹连财</div> <p>相见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开心!话当年,共诉农场情;拍美照,留下今日精彩瞬间。</p><p><br></p><p>照片:(前排)刘伟博、何淑文、冯桂琴。(后排)李春华、那荣坤、丁来君、吴学锋、王俊革、王树祥、李艳敏。</p> <p>这个组合,大多都是来自原来的八队。</p><p><br></p><p>照片:李文生、王金云、齐瑞丽、张洪敏、王素芬、张洪彩、陈尚华</p> <p>这是老知青与农场职工子弟的组合。他们是:(前排)薛显峰、顾淑琴、张洪彩、冯桂琴、魏玉贤、王树祥、卢盛瑞。(后排)张学胜。</p> <p>这是农场学校老师的组合。他们是:(前排)朱玉智、何淑文、冯桂琴。(后排)薛显峰、张国华、顾淑琴。</p> <p>这是六队老知青组合。他们是:舒勇、杜文合、尹连财、陈桂华、曹年洪。</p> 聚餐马上开始了!欢聚在国庆与中秋的“双节”里,老友相会,举杯同庆,共诉农场情。快乐的场面、快乐的时光将成为每个人深深的美好的回忆。 这是“咱是前所农场人”群主张学胜,是1963年从沈阳到农场的老知青,在他的身上永远充满着青春活力。认真工作,几十年如一。他是场文艺宣传队的队长,工作之余,排练演出,把文艺节目搞的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四年前,他又组建了“咱是前所农场人”群,使想“家”的农场人有了倾诉思念之情的园地。<br><br>这次的农场人聚会,是他一手组织,让思念农场、思念家乡、思念老友的农场人有了真真切切回家的感触。<br><br>谢谢你,我们的群主,你辛苦了! 这位美女是农场的精英,有文化、有理想、有报负,是农场千百职工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她聪慧、热情、开朗,才思敏捷、善解人意,在她的身上彰显的永远是活力四射、青春洋溢。她叫顾淑琴,网名“红苹果”。此时的她正在热情洋溢地讲话,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她的每句话都充满了家乡的味道,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感动。 这位大姐名叫吴学锋,是从沈阳来的老知青。关于她的名字,还有一段佳话。她告诉我,她原来随继父的姓叫张玉霞,下乡时正是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年代,她决心要为农场的建设出力,就按亲父的吴姓把自已的名字改成了“吴学锋”。据她旁边的姐妹们介绍说,她的确如她的名字一样,干起活来不要命,能干极了,一个男棒劳力都比不过她。她成了她们队的骨干和代头人,工作总是走在前头。<div><br></div><div>她说,她已有50年没有回农场了,这次回来高兴极了,高兴得她好几天都沉浸在兴奋中。此时她正在宴会上发言,讲述她的激动心情和感受,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让人感动。</div> <p>这是一位情系农场的老知青,在农场多年,担任过不同单位的领导干部。他重情重义,对农场、对职工充满了感情,离开后的许多年里,他多次回到农场看望大家,自掏腰包,一次次地把他曾工作、呆过的单位的男女老少全请到一起聚餐。他说,我想念大家,也是对他们曾给予我的支持与厚爱所表达的一份谢意。</p><p><br></p><p>他就是现居住在葫芦岛的朱玉智。这次他得知了聚会的消息,说再忙也要参加这次的聚会,今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这里。此时他正在进行热情洋溢的讲话,句句充满了深情厚意。</p> 宴会进行下一议程,才艺展示。张洪彩的一曲京歌惊艳了四座,音正味浓底气足,一点不减当年。 <p>陈尚华的诗朗颂《果园》声情并茂,与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了共鸣。</p> 冯桂琴老师的《洪湖水浪打浪》唱的优美动听,仿佛又听到了50年前她的天籁之音。 姐妹三人同台演唱《浪漫夕阳》,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玉智上台演唱,为大家助兴。台下摄像、拍照排成了队。 台上表演,台下助兴,上下互动,气氛达到了高潮。<div><br></div><div>照片:吴学锋、李艳敏、那荣坤、王俊革。</div> “你们来看看我照的相怎么样?”喜不自禁的卢盛瑞正在拿出他的得意之作与大家分享。 老知青康桂玉一直在为大家摄像、服务。 <p>来自九队的这几位老大姐说,当年我们是住在一个炕上的。刚来时还都小啊,条件差,活又累,想起了爹妈,我们在炕上抱在一起哭,可第二天我们又都精神抖擞地上工去了。来,你给我们拍个合照,这是50多年以后的我们。</p><p><br></p><p>照片:李艳敏、吴学锋、那荣坤、王俊革</p> <p>这位大姐叫李艳敏,虽然脸上留下了岁月痕迹,但与她的聊天中感觉很是开朗、阳光,仿佛是年轻人。问她来农场苦不苦,她说要说不苦那是假的,可是苦但我们硬是挺过来了。她还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刚来时让我们背冰。我问啥叫背冰?她说,就是冬天从沟底的河里把冰凿开,然后用花篓一篓一篓往山上果树埯里背,这也是给果树浇水。她说,那大花篓啊,装满了冰,太沉了,还要爬山,我们这些女孩子真是背不动,可是那也咬着牙往上背。 冬天背冰,春天挑水。一天60担水挑往山上,来回一路小跑,她说,真是磨练我们意志和筋骨啊!这就是她们当时的工作写照。</p> 这是八队老知青姐妹组合。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农场的一段渊源和故事,时间的原因,我没能与她们聊上。<div><br></div><div>照片:陈尚华、王金云、齐瑞丽。</div> 这对老知青哥俩,正开心地欣赏着台上的节目表演。<div><br></div><div>照片:卢盛瑞、刘伟博。</div> 这对老知青姐妹,见了面是如此的亲切。她们说,来,给我们留下这个难忘的瞬间!<div><br></div><div>照片:何淑文、李春华。</div> 这是我(追梦)与李春华大姐在一起。在“咱是前所农场人”群里认识了大姐,并经常互动,但与大姐从未谋面,此次相见倍感亲切,与大姐合影,留下难忘瞬间。 <p>农场职工子弟与老知青合影。</p><p><br></p><p>照片:曹慧琴(追梦)、薛显峰、李春华。</p> <p>相聚是短暂的,又到了分别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愿大家都身体健康,快乐幸福,下次再见!</p> <p>以下是一组农场的照片。</p><p><br></p><p>位于长城脚下的前所果树农场。居民区掩映在蓊蓊郁郁的果树林间。</p> 前所果树农场的地标——挂旗山 <p>站在农场的北部灰山上看大果园,远方是挂旗山,山那边是一条长长的闪亮的光带,那就是茫茫的蓝色大海--渤海。</p> 平坦的环场公路穿行于果树林间。 <p>眼下的大果园处处是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景象。</p> <p>远观王凤台镇。</p> <p>农场中学教学楼和操场。</p> <p>一分场居民区。以前是队,现在都叫分场了。</p> <p>二分场居民区。</p> <p>六分场居民区。</p> <p>七分场居民区。</p> <p>远观七分场。</p> <p>八分场居民区。</p> <p>九分场居民区。</p> <p>站在八分场山上看锥子山,那里蜿蜒着万里长城。每天在这里作业都能看见它,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如此的亲切。</p> <p>农场北部的坡山洞断崖。</p> <p>快采收了,职工们在做着各种准备。这种筐几十年了仍在沿用,可见它的实用价值。</p> <p>农场的青松水库。</p> <p>亘古不变的老牛山在见证着前所果树农场的成长,也见证了为它奋斗、为它奉献的一代代的农场人。愿这“亚洲第一大果园”更加发展壮大,更加无限辉煌!愿为它奋斗、为它奉献的一代代知青和农场人开心快乐、幸福安康!</p> <p>谨以此篇献给为农场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知青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