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缝纫机

<p><b>文字:雪(原创)</b></p><p><b>图片:网络(感谢)</b></p><p><br></p><p><b>2015年暑假,父母的老房子刷新简装后,在清理旧物时,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把那台跟随母亲四十多年的“蜜蜂牌”缝纫机,送给了对门的大姐。母亲虽然面露不悦,但我只顾忙碌没有想那么多。</b></p><p><br></p><p><b>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两眼昏花,很久没有触碰它,没有缝纫了。家里的这台缝纫机,早已成了摆设,被闲置在岁月的角落里。</b></p><p><br></p><p><b>当时我只想着清理老物件,该扔的扔,该送人的送人。事后暗自思忖,和母亲相伴近半个世纪的缝纫机,俨然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是万万舍不得丢弃的。我之前全然不顾母亲的感受,把她的心爱之物断送了。</b></p><p><br></p> <p><b>夜色如幔,月光充盈。躺在床上,我辗转难眠。窗外,皎洁的月光,高高低低,错落着,倾泻着,十分清冷。大半个窗户白着,一些月光平铺在床上。</b></p><p><br></p><p><b>恍惚之中,好像看到母亲坐在月光下,就着豆大的煤油灯灯花缝衣服。月光里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一块线板,线板上一圈圈白线黑线,线上扎着几根细针。</b></p><p><br></p><p><b>那时家家孩子都多,我家姊妹四个,做新的补旧的,针线活没完没了,母亲又是个非常要强的人,总让几个孩子穿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针线活自然就更多了。</b></p><p><br></p><p><b>每晚做完家务,已经八点多钟,母亲就开始做针线活了。夜深人静,我睡醒一觉,只见钟表时针已指向十二点,母亲依旧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衣服纳鞋底,一针针一线线,手上勒出了血,她就用胶布缠着继续干……</b></p><p><br></p> <p><b>后来,有一种能做衣服的机器,用脚一蹬,针线自己就能往前走,而且做出的衣服针脚整齐密实,听说这种机器叫“缝纫机”。</b></p><p><br></p><p><b>看到邻居买了缝纫机,大家兴高采烈地聚拢去看,“嗒嗒嗒”声响起,只见一行密密的针脚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前快速延伸,速度之快令人乍舌。有了它,做衣服那不是手到擒来?从此再也不用千针万线地缝了,再也不用就着煤油灯熬夜了……人们叽叽喳喳地嚷开了,女人们那个高兴劲儿呀别提了!</b></p><p><br></p><p><b>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贫困,缝纫机可是个稀罕物,很少看见谁家有缝纫机的。那个年代,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这些物件都是响当当的紧俏商品,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到。在寻常百姓家里,除过柴米油盐酱醋茶外,有其中一件都能彰显家境殷实。谁家要是买上其中一件,不知要让多少邻居羡慕万分呢!</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b>母亲能干会过日子,在我们那儿是远近闻名的,她平时十分节俭,一家人吃得饱穿得暖。父母经过再三商量,决定买一台缝纫机,父亲费尽周折托人找了供应票,又借了一些钱凑够二百多块钱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铮亮的机身,平整光滑的台板,看着就舒服,摸着舒心。</b></p><p><br></p><p><b>这台缝纫机成了我们家最值钱的一件家什,从那以后,有节奏的“嗒嗒嗒”的美妙音乐,时常在屋子里飘荡,给我家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母亲每天下班回来不是在厨房忙碌,就是坐在缝纫机前为我们缝制衣服。家里孩子多,母亲每天忙忙碌碌,像一个转动的陀螺,没有闲下来的时候。</b></p><p><br></p><p><b>那时候家里没有写字台之类的家具,母亲不做活时,便把缝纫机让给我们做作业,光滑平整的机板便成了孩子们的写字台,而我们像母亲那样爱惜机板,不乱踩缝纫机踏板,有时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经常擦拭缝纫机。</b></p><p><br></p> <p><b>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只上过五六十年代的“速成识字班”。但她心灵手巧,绣花织毛衣做鞋子样样都做得好。她从未学过裁剪,完全是靠自学和摸索。自从有了缝纫机,母亲再也不用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了,自家用着十分方便,邻里街坊谁家有缝缝补补的,拿到我家来,母亲都笑脸相迎非常热情,从来没拒绝过。</b></p><p><br></p><p><b>那时候,我时常看见母亲坐在方凳上,腰略弯,身子伏在机板上,不停地踩着缝纫机。从小到大,我们的衣服都是出自母亲的那台缝纫机。尤其是到了春节前夕,更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时候,买年货准备过年食物忙得不亦乐乎,还要赶制全家人的新衣服。</b></p><p><br></p><p><b>每次用完缝纫机,母亲都会用一块干净的抹布,将整个机身仔细地擦拭一遍,把机头放进机舱,然后盖上她亲手做的一个防尘罩子,隔几日还会用一个小油壶给缝纫机的每个部件上油保养。</b></p><p><br></p> <p><b>母亲白天上班,只有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的时间干活,遇到过年过节,常常要忙到深夜,有时我一觉醒来,看见昏黄的灯光下,母亲还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她动作轻巧,熟练敏捷,穿针引线,将裁剪好的布片一一放好,左手捏住布边,右手按压布料,前拽后送,两手慢慢挪动布料,脚下用力蹬踏着脚板,一阵阵急促的“嗒嗒嗒”声便在屋里荡漾开来。</b></p><p><br></p><p><b>母亲做针线活和她做事一样,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即使是缝补衣服上的破洞或开线,她也要求针脚细密匀称,不留一点线头,尽量做到美观。有时候发现做好的衣服针脚不够平整,母亲就会返工,用针把缝线一点点挑断,重新再轧一遍。</b></p><p><br></p><p><b>这台缝纫机跟随着我们家多次搬家,它陪伴我们走过艰苦岁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承载了母亲的辛苦操劳。无数个日日夜夜,母亲埋头弯腰在缝纫机机前缝缝补补的场景,早已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b></p><p><br></p> <p><b>每次看到母亲脚踩缝纫机,发出有规律的“嗒嗒嗒”声,我不由自主地就想偷偷上去踩上几脚。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我也喜欢捣鼓缝纫机,没人教我,我是无师自通。</b></p><p><br></p><p><b>记得上初中时,我和弟弟时常趁母亲上夜班,找来一块布练习踩缝纫机,不穿线,把布在跳动的针下推来推去,扎出一串针孔。一阵手忙脚乱,常常顾上不顾下,踏板也时常反转。</b></p><p><br></p><p><b>我和弟弟练了好几天,感觉差不多了,决定穿上线在布上练习轧。我把线轴套在缝纫机头上的细铁杆上,扯出线头绕来绕去,最后把线穿进针眼。准备就绪,我把布头抻平往机针前推,右手转着机头上的小轮子,双脚不停地踩着踏板,但不是把线绞乱,就是把针弄断了。情急之下,赶忙抽出线轴,只见里面塞满了线。怎么办?弟弟说,趁母亲还没有下班,赶忙收拾好残局,以免被母亲呵斥。我俩又是一阵手忙脚乱……</b></p><p><br></p> <p><b>八十年代我参加工作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服装样式也不断翻新。成衣取代了母亲缝纫机下的新衣,我不再穿母亲做的衣裳,再后来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开始买衣服穿。那台缝纫机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终于尘埃落定。</b></p><p><br></p><p><b>进入九十年代,我家的缝纫机又开始忙碌起来,母亲最后施展缝纫手艺是为了她的孙子外孙。孙辈还没出生,母亲就忙活开了,小衣服小被子,单的棉的薄的厚的,每人里里外外准备了好几身。母亲整天劲头十足,在缝纫机前忙个不停,“嗒嗒嗒”的声音又在屋子里响起。</b></p><p><br></p><p><b>孙辈们出生后,拆洗翻新棉衣棉裤的担子也落在母亲肩上。我们姐妹几个的婆婆有的远,有的已去世,四个孙辈的衣服全是母亲亲手缝制。</b></p><p><br></p> <p><b>孙辈长大了,母亲又闲下来了。不知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做鞋垫,一做就是几十双,每家分十多双。后来,母亲又用碎布头拼枕套,她找来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剪成小三角型拼接在一起,几十块拼接的布头搭配,做成枕套、被面,送给每家使用。现在想想,那枕套、被面,从布头的挑选搭配,到拼接缝制、熨烫平整,不知花费了母亲多少心血!<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p><b>时光流逝,转眼之间母亲日渐衰老,从满头青丝熬成了白发苍苍。缝纫机也从当年的油光铮亮,变得陈旧、缓慢,斑驳陆离。然而,这台缝纫机就像最忠实的伙伴,静静地立在房间的角落,永远陪伴着母亲,守护着母亲的家园。</b></p><p><br></p><p><b>多少次看到它,不由心头一怔,恍惚之中,又仿佛看到母亲,坐在这台缝纫机面前,不停地蹬啊蹬啊。缝纫机在飞速地转着,母亲的神情专注而又慈祥,整齐的针脚,漂亮的花型,成品的衣服,在母亲的手里,一件件诞生了!</b></p><p><br></p><p><br></p><p><b>谢谢欣赏!</b></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