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天水 : 麦积山石窟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天水,古称上邽、成纪、秦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天水历史悠久,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山系的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2020年10月04日,我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麦积山石窟,“零距离”接触,一睹其风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全貌(网络图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石窟是 :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景区入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麦积山”三字由郭沫若题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乘电瓶车上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要说起中国石窟,大家第一印象便是敦煌莫高窟,然而,在中国还有一座巧夺天工的石窟遗产,那就是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可能大家对这个石窟还不太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石窟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跻身四大石窟之列,成为国家五A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山之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有着非常著名的油菜花美,是女娲伏羲的出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横跨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和江河,是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城市,所有的力量都会争夺一块宝地,这个城市就是天水,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天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山途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有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其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得此名。四大石窟中,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石刻闻名于世,莫高窟以壁画独绝,而麦积山石窟因泥塑石雕众多被誉为“东方雕塑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烟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烟雨”为秦州八景之首,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水市东南约50公里处,地处秦岭山脉西端,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风景奇特。这里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丹崖,奇峰,曲水为特点的景区。风景区内山峦叠翠,群峰耸峙,风景特别优美,尤其是烟雨笼罩,横云飞渡之际,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形成美丽的“麦积烟雨”。《玉堂闲话》和《秦州志》中描写为: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由于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所以人们称之为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山的悬崖峭壁之上,远远望去,崖壁上的洞窟密如蜂房,红色的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它的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光是远观就动人心魄。古人曾称赞到:“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看着这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让人不由得对那些开凿麦积山石窟的古代匠人心生敬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建于公元5—13世纪的麦积山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佛教艺术明珠,它严格遵循了佛教“山林僻静”之处的禅修习俗。四周群山环伺中奇峰兀立,山体三面峭立,以奇绝的山形、绝壁挺立的孤峰完美体现出佛教圣地的氛围,将石窟遗存与地貌特征、自然景观结合在一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瑞应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山石窟脚下有一座瑞应寺,麦积山石窟以南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麦积山石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正中处,便是麦积山前的小广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素有“陇上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上麦积山石窟,除了享受石窟其精美的泥塑艺术外,其余就是感觉到高,走在上百米高的栈道上,令你不寒而栗,胆战心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的雕塑都是用当地特有的泥塑浑然而成。这尊守卫在菩萨门前的雕塑,非常的凶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山崖接近一百五十米高,密密麻麻如蜂巢凿了一百九十二个洞窟,中间用栈道相连接,踏足其上,险象环生。它是佛教东传的见证,拥有独特的“薄肉塑”艺术,这就是麦积山石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栈道“凌空穿云”,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而有惊而无险才刺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洞窟现有编号194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石窟崖壁上凌空飞架的栈道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网络上将麦积山栈道与太姥山观海悬空栈道、华山长空栈道、翔凤山悬崖栈道、天门山鬼谷玻璃栈道、贵州南江大峡谷栈道、笔架山栈道、宜春明月山青云栈道并称为中国八大悬空栈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不同于其他多数石窟的特点是,它的开凿充分利用了其山体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峭立的崖壁上,各窟龛错落有致,自上而下达十四层之多,体现出古人精细的规划和营建思想,以独特的方式将文化融入自然中。对于这种现象 唐·赵氏《杂言寄杜羔》诗曰:" 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栈道又称阁道或复道,是我国古代在川、陕、甘、滇各省悬崖峭壁上凿孔嵌梁架道而成的通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一技术始于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巴蜀经陇南穿越秦岭,连接关中的诸多栈道均采用这一建造方式,其间留下了许多关于楚汉以及魏蜀争夺关中的故事。500年后的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山石窟在开凿和营建的历史过程中,也再次选择了架设这类栈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栈道只有高度没有长度,麦积山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2年,国家文物局将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文管所继续对未完成的栈道进行修整,完成了最后西崖第74、78、165等窟栈道,至此,经过10多年修建,麦积山窟龛木制栈道全部架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层栈道过于依洞窟标高而行,层层栈道标高不平,层距相差悬殊;层高宽窄不一,斜梯坡度有的大过80°,上下不便;栈道凿洞损伤崖面,加剧砂砾岩风化与裂隙;嵌梁外端受力后,嵌固岩孔以撬拉力,加剧了崖面岩体崩裂,木梁难以持久受力,长时间后嵌木干裂,震动磨损,有松动可能,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安全着想,必须小规模分批进入窟区,长此以往必将无法满足今后更大的游客承载需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基于以上诸多缺点,从永固与耐久性等方面考虑,到70年代后期,决定不再继续采用木质栈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自1964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调研麦积山石窟山体稳定性开始,1972年正式立项,1977年施工队进驻现场到1984年工程结束,前后历时12年,此次加固工程是麦积山后期一切考古与保护工作的基础,意义深远。通过此次工程,麦积山石窟将原有的木质栈道更换为更加牢固、能满足更大游客承载量的钢筋混凝土栈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更换的钢筋混凝土栈道,从西到东,包括斜梯,共计1020米。同时,为了供今后游客了解古代栈道的型式与构造,在卧佛洞(现编第1号窟)处,重建了20余米长的木质栈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的栈道在设置总体布局和东西出入口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持了原始风貌,保留上七佛阁和牛儿堂(现编第4、5号窟)之间“小有洞天”甬道口以及东区北周时期开凿的斜廊梯道(现编148号)等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栈道更换加固后,东西崖上下构通,使大型或重要窟龛都尽可能位于栈道道板水平高度,站在道板上即可观看或进入窟内,每一层栈道平整,层距约为2.5米,梁距约为3米,斜梯为45°坡度,均位于栈道板外侧,紧靠崖面,减少一般负荷梁的跨度,通行性佳,同时外观上层次分明,外挂斜梯凌空壮观,气势宏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距加固工程完工已有三十余年,如今麦积山石窟每年接待游客五十万以上人次(最高峰时,日接待游客曾突破两万人)。经检测,栈道整体状态保持良好,未曾出现大的问题。而其本身因突出的建筑特色也为麦积山石窟增加了一处独特的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现存洞窟共计221座、泥塑和石雕10632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图片正中的东崖大佛为麦积山最大造像,高15.8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敦煌莫高窟不同,麦积山石窟的土质更适合雕塑的成型,虽其壁画面积不过是莫高窟的零星一角,但石窟留存塑像是莫高窟的四倍之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的佛像都俯首下视,有和蔼可亲的面容,眺望着陇东大地——“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这不仅仅是一尊尊佛像,还是当时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啊!如此精致细腻的雕像,再加上千余年的历史沉淀,真的让人叹为观止,真不愧被誉为世界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魏晚期,因当时社会佛教的发展近乎泛滥,故而麦积山这一时期的窟龛数量多,规模大,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最盛期。为平面方形或近方形的殿堂式窟,多有壁龛,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造像受中原影响,以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为主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有窃窃私语的佛弟子,也有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魏时期是麦积山开窟的大发展期,共有88个,占全部洞窟的近半数。早期洞窟代表有80、128两窟,以平面方形平顶中小型窟为主,窟壁出现上下分层开小龛或影塑造像的形式,造像题材除主体为三佛外,又开始出现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的新题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期洞窟形制同早期无多大区别,造像风格有较大变化,面相趋于清俊。其中,115窟内出现佛弟子像,门楣上塑有七佛,均是新出现的内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魏洞窟现存12个,以43、102、123窟为代表,以中小型窟为主,出现了崖阁式窟,如第43窟(被视为文皇后乙弗氏的“寂陵”),造像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的组合。其102窟的文殊与维摩诘相对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栈道下的千佛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218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千佛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洞窟现有编号194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壁龛开凿于陡峭的崖面之上,距离地面20-80米之间,在近90度的横截崖壁之上,数百座石窟通过空中栈道相互连接,层层叠叠,犹如山中天梯,错综复杂穿簇于云山雨雾之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栈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凌空栈道上,看多了壮观精美的塑像,想放松一下,可以凭栏远眺,周围的景象也不会让你失望的。秦岭山麓,峰峦叠嶂,松涛滚滚,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窟坐落在被茂密的树木环绕的陡峭岩壁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雕雕像,非常精致,可以仔细欣赏,石墙上修了很多栈道,你可以走在上面欣赏,远远看宏伟,近看会觉得很精致,站在栈道上,除了欣赏石窟,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意境很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麦积山山腰,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远远望去,因下雨形成的雾气,环绕着山头,朦胧的景象给人带来一种神秘的气息,犹如仙境一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栈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麦积山石窟的第一次保护工程始于1976年。为了挽救麦积山石窟,国家文物局召集专家对石窟提出了维修方案,在否决了将西崖石窟整体搬迁下山、用8根大柱子顶住风化层等两个方案后,确定了用钢钎、锚杆将风化层钉在山体上,以保存完整的石窟风貌方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个方案是在崖体上用钢筋作网,喷上20至30厘米的水泥砂浆,最后把表层做旧。1976年,国家文物局投入300万元人民币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维修工作于1984年结束,工程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维修工程结束后,麦积山西崖石窟被紧紧地钉在了山崖上,至今已整整30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6年11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筹资100多万元,运用现代化手段对麦积山渗水治理的二期工程基本结束,除对山顶的徽细裂隙进行了防渗注浆外,还在该石窟崖壁运用了打孔引水的手段,终使石窟内的渗水得到控制,有效保护了石窟的塑像和壁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6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亿元,其中世行贷款8800万元。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无疑加强了对麦积山景区罗汉崖、仙人崖景区西崖、梯子洞、玉皇顶、南崖以及石门景区等现存的北魏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龛窟、雕塑和壁画的保护,对部分濒危建筑和建筑壁画实施维护性处理,同时还将修复部分景观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另外,项目还将投资1081万元,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的安防、监测等设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7年3月,世行专家对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子项目、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项目进行了预评估,评估通过后,投入亿元的麦积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启动。2007年6月底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将全部完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7年10月,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首次系统对洞窟现状进行调查评估。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初步摸底,32个洞窟风险最为严重。此次主要是对洞窟现状和险情等进行调查,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做好档案资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经过初步摸底,221个洞窟被分为3个风险等级。其中一级风险最为严重,有32个,它们或整窟或局部存在崖面坍塌、壁画脱落等潜在风险。二级、三级洞窟病害发展较为缓慢,保存状况良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距地面约80米的麦积山石窟第4窟,为一级风险洞窟。主佛西侧背光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空鼓。岩体风化、渗水,起甲、空鼓、酥碱等,是麦积山石窟的主要病害类型。加之麦积山石窟地处林区,气候潮湿,保护工作还面临潮湿环境下病害修复、微生物病害防治等难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陇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境内,隶属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脉,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公园总面积 19670公顷,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686米。麦积山石窟就坐落在小陇山森林公园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向南望去,秦岭余脉,郁郁葱葱。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地处我国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山体垂直高度变化大,地质构造独特,森林景观秀美。原始植被、奇峰怪石、碧潭溪水,景色独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结束,乘坐电瓶车下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结束,用时2.5小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结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路观赏着古人留下的文化艺术结晶,同时又能将周围的美景一收眼底——甘肃麦积山石窟,无论是它的文化还是风景,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好好去欣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告别麦积山,再留下一张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是麦积山石窟的保护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石窟艺术研究、文物保护与利用、国内外游人接待、对外宣传等4项工作职责。其前身是1953年9月1日成立的“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隶属于天水县文教局。1962年12月,改属甘肃省文化局管辖。1986年6月改名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2017年划归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北方型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河曲地貌为主体,融合了著名的石窟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环境保护、娱乐与探险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占地面积 : 215平方公里。景点级别 : 国家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丝绸之路 : 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麦积山石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麦积山国家名胜区管委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陆。全长1万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仅甘肃境内就有1600多公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4年10月02日,全家游麦积山。与这次相隔整整26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五幅麦积山图片选自互联网,与大家分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鸟瞰麦积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春到麦积(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烟雨”(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秋色(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麦积瑞雪(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