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行—滇西游之瑞丽篇

温家一宝

<p>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连芒市,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p><p> 瑞丽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政府驻地勐卯镇。</p><p> </p> <p>  瑞丽姐告边贸区位于瑞丽市4公里的瑞丽江东岸,面积1.92平方公里,紧邻缅甸的木姐口岸。</p><p> 我们听当地向导介绍,这块只有1.92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是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签订《中缅边界条约》,缅甸总理吴巴瑞为了中缅两国的友谊和方便两国边民的边境互贸,在属于缅甸国土的瑞丽江东南岸区上,主动划出1.92平方公里的土地赠送给中国,从此,这里就成为姐告边境贸易区的雏形。</p> <p>  姐告口岸区在瑞丽江的东岸,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是瑞丽市跨江唯一的村镇,陆路直接与缅甸相连,过去渡江仅靠竹筏、木舟摆渡,1989年修建跨江的姐告大桥,连通两岸。</p><p> 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在中国第81号到82号界碑处,中缅双方共同建成宽大的中缅商贸大街。一排排崭新的民族商店和货棚,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及民族工艺品,使人看得眼花缭乱,给人有万商云集之感。</p><p> 云南边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的50%均从此处进出,为国家级的边贸口岸。 </p> <p>这个国门,瑞丽当地人称之为“大国门”。为车辆及人员进出国境线的主要交通要道。</p> <p>“大国门”边上的“国门酒店”。</p> <p>这个是位于“中缅友谊街”旁的“小国门”,主要是供边民使用小型车或徒步进出国境使用。</p> <p>“小国门”旁的中缅街。</p> <p>巡逻在“中缅街”边境线上的中国边防武警。</p> <p>中缅街道上合影留念。</p> <p>“隔着铁栏杆哪边就是缅甸”。嗯,回头一望,果然看到缅甸人隔着铁栏杆在摆摊卖缅甸的特色商品。</p> <p>翻过这背后的围栏和铁丝网,就是缅甸的木姐镇了。</p> <p>中缅街道上遛达。</p><p>因为云南刚刚开放省外游,中缅街道上大部分商铺还处于关门歇业状态。</p> <p>偌大的中缅边境线,竟然空荡荡,没有行人。</p> <p>  畹町镇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镇境东北与芒市接壤,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岸,西部有芒满通道,东、西通道和中部口岸公路均与亚太交通对接。</p><p>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p> <p>  1956年12月,是中缅边境小镇畹町最特别的日子。为促成中缅两国正式签订边界条约,周恩来总理到缅甸访问,他提议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中缅边民大联欢,得到时任缅甸总理吴巴瑞的积极赞同。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从缅甸九谷经畹町桥步行入境,两国总理赴德宏州州府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定格两国高层交往史上动人一幕。</p> <p>  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一边鼓掌一边从夹道欢迎的群众中沿着国防街走到海关门口。他们从畹町桥进入畹町后,就在畹町桥头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旗仪式,共同检阅了中国的仪仗队,两国的边民群众身穿民族服装,打着铓锣、敲着象脚鼓,手捧鲜花,舞动着中缅两国国旗,真正像一家人一样。</p> <p>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位于畹町城外正阳路上的畹町森林公园内,是纪念3200多名回国参与抗战,支援滇缅公路运输和维修工程的南洋华侨机工而建的纪念公园。</p><p><br></p><p><br></p> <p>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切断,为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余万民众自备干粮,风餐露宿,肩挑锄刨,辟山开路,过水架桥,日夜奋战,以血肉之躯于一九三八年八月筑就一条起自昆明,贯通滇西,连接缅甸,近千公里长的被称为“道路史上奇迹”的滇缅公路。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该路全长1146公里,崎岖艰险难行。</p><p> 下面我们从图中的土路上看到的,就是位于畹町河对岸缅甸九告镇的滇缅公路,该公路目前仍然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干道。</p> <p>滇缅公路示意图。</p> <p>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留影以兹向回国支援抗战的先辈致敬!</p> <p>1938年广州沦陷,昆明西南运输总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提出国际援华抗战物资从滇缅公路转运回国,需聘请华侨机工承担运输任务,陈嘉庚先生欣然答应。华侨机工是抗战时期从南洋等地回国支援抗战的3200多名华侨司机和修车师傅的总称。</p> <p>1939年,在“南洋华侨总会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三千两百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国难当头,三千壮士赴国难,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华侨机工凭借熟练的技术,机智和勇敢,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他们辗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滇、缅一线地处边沿,经济落后,山高路险,环境十分艰苦,但机工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夜以继日,风雨无阻,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支援了人民抗战。期间,在日军战机的反复轰炸中,在热带疾病的肆虐中,在意外事故频繁发生中,南桥机工有一千余人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于备受战争蹂躏的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有一千余人抗战胜利后返回了侨居国;有一千余人留居祖国自谋生路。</p> <p>从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到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滇缅公路被封锁,盟国支援中国的抗日物资(枪支、弹药、汽油等)主要通过华侨机工由滇缅公路运回祖国支援前线,数量达45万吨,中国支援盟国的物资,也经南洋机工运往缅甸再转运给盟国。南洋华侨机工为祖国的抗战立下了卓著功勋。</p> <p>畹町镇正阳路上端的正阳门。</p> <p>南洋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纪念碑前,透过陈嘉庚先生铜像,远眺中缅边境线的滇缅公路。</p> <p>对面就是缅甸的九告市。</p> <p>畹町镇正阳门下的岗亭,可以观察到畹町国门及缅甸境内的滇缅公路和九告市容。</p> <p>曾经是国境线上的中国武警岗亭。</p> <p>远眺畹町国门及缅境九告市。</p> <p>远眺畹町国门及缅境内滇缅公路和九告市。</p> <p>瑞丽的著名景点-一寨两国。</p> <p>  中缅界碑矗立寨中,国境线从寨中蜿蜒划过,是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中方一侧为银井寨,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和睦相处。</p> <p>低低的铁栏,一抬腿,就可以出国了,一伸手就可以出国摘缅甸人的水果了,拿台相机伸出手在缅甸方拍摄中国银井边防检查站。</p> <p>  71号界碑,清晰可见中国银井寨与缅甸芒秀寨之间的国境线。</p><p> 如果在没有新冠疫情前,中缅边境线开设有缅甸一日游,可以通过银井边防检查站进入缅甸旅游。</p> <p>一步跨过,就是缅甸芒秀寨。</p> <p>一脚踏两国。</p> <p>转个弯,又回国了。</p> <p>一寨两国水井。</p> <p>一秋荡两国。</p> <p>用力点!一秋就可以荡出国了。</p> <p>一塔佑两国。</p> <p>蓝色的铁栏,就是国境线。</p> <p>陈毅元帅的《赠缅甸友人》诗,既然已经赠人了,理应树立在别人家的国境里。</p><p> 《赠缅甸友人》-陈毅</p><p>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四日</p><p>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p><p>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p><p> 我吸川下流,君喝川下水。</p><p>  川流拥不息,彼此共甘美。</p><p>  彼此为进邻,友谊常积累。</p><p>  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p><p>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p><p>  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p><p>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p><p>  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p><p>  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p><p>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p> <p>一条铁链,随便一脚就可以越境了。</p> <p>中缅玉石国界线,这个国界线不能当真,是供游人自嗨喽。</p> <p>黄色的这边,属中国。白色的,自然属缅甸。悠哉游哉地在缅甸散散心。</p> <p>徘徊在中缅边境线边。</p> <p>这个金塔,属中国银井寨。</p> <p>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p> <p>在我们这里比较常见的龙船花🌸,原来是缅甸的国花!</p> <p>隔着一条小水沟,就是缅甸的芒秀寨。</p> <p>这个是缅甸土豪的新楼房和丰田越野车。</p> <p>隔着小水沟卖水果的缅甸村民。</p> <p>坐在小路边玩手机,打电子游戏机的缅甸小男孩。</p> <p>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以原生热带沟谷雨林植被与瀑布组合为主要景观,野生植物1500多种、花卉及香料479种,被誉为人间仙境。莫里景区古木挺拔参天,森林茂密遮天蔽日,穿行期间使人感觉凉风习习,也会给游客的衣服熏上各种花香,在峡谷尽头可以看见一幅从60多米高的绝壁上似狂澜而倾泻的瀑布。这里三面环山,里面有一块近10多亩的平地,从大门漫步数十米,便见到一池热泉,积水盈尺,清澈见底。传闻这是当年野象为佛祖建造的浴池。</p> <p>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导览图。</p> <p>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入口的许愿桥。</p> <p>莫里景区古木挺拔参天,路边野花丛丛,森林茂密遮天蔽日,穿行期间感觉凉风习习,花香四溢,给游客的衣服熏上各种花香。</p> <p>渐入佳景。</p> <p>八宝树王</p> <p>森林魔琴。</p> <p>树包石生。</p> <p>古藤缠绕。</p> <p>龙听泉音。</p> <p>穿行林中,静听泉鸣。</p> <p>行到水穷处,雾霭尽生烟。</p> <p>从60多米高绝壁倾泻而下的莫里瀑布,瀑声如雷,水流象脱缰的野马,一泻而下,水雾四溅,雾湿衣衫。</p> <p>我们每个人都来这里打个卡。</p> <p>  独树成林位于瑞丽打洛镇边境贸易区内的曼掌寨子旁,距离打洛镇政府以南3.5公里,靠近中缅边境的地方。这是一棵古榕树,有900多年的树龄,共有34个根立于地面,树高50多米,树幅面积2000多平方米,枝叶既像一道篱笆,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成为热带雨林中的一大奇观,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p> <p>在瑞丽游览的五个景区里,独树成林这个景区给我的感觉是索然无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我们是广东人,对新会的小鸟天堂更熟悉。新会的小鸟天堂也是由一棵大榕树衍生了一个榕树小岛,更由于大作家巴金一篇《小鸟天堂》,而传诵于世,为世人所共知。而瑞丽的独树成林,在热带雨林中比比皆是,不值得大惊小怪。</p> <p>  如果没有这么个石头雕刻,就很难引发游人的兴致。一句“树大好乘凉”,引申出普通人对社会的认识,见此,让人下意识地莞尔一笑。</p> <p>不知道有没有游人认真地去数数大榕树有没有34条气根插地而生?</p> <p>果真是“树大好乘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