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行当知多少—A

清晨的阎君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天 津 老 行 当 知 多 少</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A</span></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h1><p> 自古以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和顺应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工匠和行当。这些工匠和行当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有的续存,有的消亡。但是都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着促生产,助生活,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p><p> 为再现天津地区人们历史生活的昨天,追溯人文活动的历史现象,反映先人们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行发明创造所展现的辛劳和智慧。经过回忆和发掘,现将天津地区近现代的工匠和行当分成 A、B、C 3 编 76 篇制作成美篇,分享给读者,供阅读、回忆、欣赏。</p><p> 不足和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尚望不吝指教,以期修改完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 录</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拉 大 锯</b></h1> 将原木锯割成一定规格的板或方料的木材加工,是木制品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也称破料。 破解原木的锯叫戗锯。戗锯锯条上宽下窄,宽处不过半尺,窄处约二寸,长约六尺。锯端凿孔,把柄穿孔固定,把柄似圆圆烧饼连接把手,锯的把手是活的,可装可卸;也有是锯齿一边倒的大锯。<br> <p>  设备简单方便,八根杂木,两两缚架,四脚着地,上担横木两根,离地约六尺。</p><p> 用墨斗给原木弹线。大锯匠踏凳上架,脚跐原木,一脚前一脚后,小锯匠昂首瞠目开锯。进锯一、二尺锯缝嵌楔。锯到约中间位置, 从另一头重起,锯口留几寸不贯穿,待所有锯口拉完,用斧头震开。</p> 现拉大锯的已被机械带锯所取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木 匠</b></h1> 木匠是加工、制作、修理木制品的工匠。有建筑门窗、棺材、家具、雕刻、箍筲、修零活等诸多行当。<div> 旧时,木匠学徒先学熬鳔(鳔分鱼鳔、猪皮鳔和水鳔),再学拉锯、划线、打眼儿等。</div> 木匠的工具有锛、凿、斧、锯、锤、木钻、尺子、墨斗等。 <p>  旧时,木匠背着工具,沿街串巷吆喝招揽生意“有木活的干!”、“灵活!”</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3</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棺 材 匠</b></h1><p> 专做棺材的匠人称为棺材匠。有钱人做棺材用好木材,没钱人只能用差的。</p> <p>  好棺木用梓木、楠木、松柏等,柳木、梧桐木也不错。</p><p> 现在都是火葬,棺材就演变成了“骨灰盒”。 </p> <p>  (1)棺材不能为方形?方形似“口”,“人”置其中便成“囚”,风水学上是大忌。</p><p> (2)选梓木、柏木、楠木、椿木、油杉、黄杨为阴的木材为首选,最好的是金丝楠木。这些木材不易腐烂,气味避蚊虫鼠蚁,适尸骸长期保存。</p><p> (3)制作棺木、神龛时,离不开丁字尺。</p><p> (4)制作棺材不用钉子,为榫卯结构,西方的棺材亦是如此。一般用土漆(大漆),一年或两年涂一次。很多人提前购置棺材,放在家中便于刷漆,使棺材长久不腐。</p><p> (5)好的师傅不愿为人死了才做棺材。老人50岁后就购置棺材,在老人生病时就将棺材迎回家“冲喜”。</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4</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箍 筲 匠</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箍筲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天津把“桶”叫“筲”,故称“箍筲匠”。</h3><p> 有木桶、澡桶、马桶、救火用的水筲,水产用的木桶、木盆,酿酒厂、酿醋厂生产用的木桶、存贮酒的嘎嘎桶等。</p> <p>  选耐腐蚀木料,分刮缝、编箍、拢活、锤箍、齐上下口、刮里刮面、铆箍、开槽、做底、上底等几十道工序。</p><p> 箍是用竹条或藤条编制的,还有用铅丝和铁片圈制而成的。</p> <p>  将木板料在反置的刨子上刨成一头宽一头窄,用编制好的箍将其组成形并砸紧,修整齐上下边口,下口内侧开槽,镶嵌底,修整,最后涂桐油或大漆。</p> <p>  旧时的箍筲匠挑担或推小车或骑车,沿街吆喝“箍------筲!”,有用铁镰声代吆喝。</p><h5> 注:铁镰是由5片铁片组成,用皮条、铁丝或线绳穿在一起,挂在车把上,车一动便会发出“哗啦”的撞击声。</h5> <p>  铁要子最早天津使用、装酒的嘎嘎桶的技艺也是天津箍筲匠率先掌握的。</p><p> 在没塑料、搪瓷盆的年代,箍筲匠是很风光的手艺。</p><p> 保健木桶的兴起使箍筲业重新振兴,并走向国际市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5</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 理 搓 板 儿</b></h1><p> 在洗衣机出现之前,人们是用大盆和搓板儿洗衣服的。</p> 搓板儿是用木纹细密的椴木、梨木和杨木制成板坯,在上开出一道道沟槽制成。沟槽有直的和弧形的。 <p>  搓板儿用久了沟槽被磨平,修搓板儿的用长柄的凹形刀“指甲铲”将沟槽加深。一般修搓板的兼制作。</p><p> 后出现了塑料搓板;洗衣机的出现取代了用搓板儿手工操作。</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6</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 理 笼 屉</b></h1> 笼屉是放在铁锅上蒸熟食品的炊具。<div> 笼屉是用薄柳木板围成罗圈,中间加木龙骨,细竹片垂直排在龙骨上,用藤条皮穿结固定而制成。</div> 修笼屉主要是用手拉钻在罗圈上打眼儿,穿藤条皮固定。 手拉钻是钻杆缠着一根细长的皮条,两端固定在拉把两端,拉动拉把皮条带动装有钻头的钻杆转动钻眼。<br>  干这行的有走街串巷沿街吆喝揽活的;有的有固定作坊;有的除修理笼屉还修藤椅子等藤制品。<br><div>  现家庭使用笼屉的极少,从事此行当的手艺人已不多见。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7</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换 箩 底</b></h1> 箩是筛细粉或颗粒状物品的工具,多为筛粮食。箩最易损坏的就是箩底。 由木质箩圈和金属或蚕丝织成的网底组成。按箩圈的直径和网眼大小,分不同的规格和型号。<div>  网眼儿称作“目”,目越多网眼儿越小,筛出的东西也就越细。<br></div> <p>  箩底是镶嵌在箩圈上的,换箩底是把破损的旧箩底取下,把新箩底蒙在箩圈上,用细藤篦将它们缝缀在一起。</p><p> 旧时工匠大多挑担子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此行业早已被淘汰。</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8</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 竹 帘 子</b></h1> 竹帘子是夏天遮在门窗上,防止阳光照射和蚊虫进入的器物。 打竹帘子是用棉线绳为经、竹篾子(或苇篾子)为纬编帘子。用竹条或木条起头,线绳两头各拴有坠子,线绳取中与竹条交结好,每加一根竹篾子线绳交叉打结一次,反复操作至打完,最后用竹条或木条收尾。结有“鱼鳞”,“象眼”等不同的结。 <p>  工匠扛着帘子架和用具沿街吆喝:“打竹帘子嘞!”</p> <p>  帘子在中国历史上已成为一种礼制的象征物,如“卷帘退朝”、“垂帘听政”等。</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 9</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油 漆 匠</b></h1> 是用油漆涂刷木、竹、藤等器物的工匠。 旧时的涂料是天然漆“大漆”。一般用天然丝蘸漆反复搓,油漆层越多光洁度越高;也有用棕榈刷子刷,棕榈刷是现用现削制,称“漆栓”。<div>  木器漆好后,四周支起蘸有水的蒲席阴干。</div> 油漆匠最多的活是油漆棺材。为老人准备棺材,棺材做好,每年都要油一遍漆。年头越久油漆层数就越多,其封闭性就越好。<br>  火化殡葬的出现,使之失去了传承。 如今使用的漆大多是合成漆,以毛刷或机械化喷漆取代了传统的方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0</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 匠</b></h1><p> 打制锄头、耙、铁钳、菜刀、锅子……等铁器的工匠。大多有铺面,称铁匠铺。</p> 铁匠将烧红的鉄坯料用钳子夹住,在铁砧上用锤反复锤打,使之成为所需形状。如锄头、铁锨、耙头、刀具等。 <p>  在室内或室外砌烘炉,以风箱鼓风,用以加热烧红鉄料。工具有大锤、钳子、榔头、铁砧子等。</p><p> 铁加热后趁热尽快锻打。师傅一手掌钳持烧红的鉄料,一手掌小锤指挥;另一师傅抡大锤,随师傅小锤的轻、重、动作指挥打击,成型后师傅用小锤略加修整即完成。</p> <p> 铁匠是重体力活,干此行当的都是壮实的汉子,结实的肌肉,手臂粗壮,手掌粗糙,浑身都是力量。</p><p>  铁匠打制锄头、耙头、刀具等销售,也可来料加工,翻新旧农具。</p><p>  随着工业的进步、此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已被现代机械取代,称从事此工作的为锻工。</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 铁 匠</b></h1> 制作烟筒、炉子,壶、水舀子、盆等白铁制品和更换壶底、锅底等行当的工匠。<div> 此行于一百多年前由西方传入我国。</div> 白铁匠的工具有钳子、铁剪子、钢直尺、圆规、小锤子,铁砧等。先用圆规和直尺在白铁皮上画线,用铁剪剪裁、切割,成形,或方、或圆、或直、或弯。剪、切、敲、锤都用手工完成。<br>  白铁匠挑担走街串巷吆喝,有的有固定的摊点或店铺。<div>  塑料、铝、不锈钢制品的出现,使得白铁匠几乎消失。<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补 锅 匠</b></h1> 补锅匠是专补铸铁锅的工匠。 旧时铸铁锅坏了需要修补。补锅的材料根据锅的材料而定。 补锅匠的担子,一边是风箱和小炉子,一边是工具和补锅材料。<div>  操作时,将补锅材料熔化,用由多层棉布制成的垫子垫在手上,把破锅放在垫子上,将熔化的金属倒在破损处,再用另一块布垫在上面挤平。</div><div> 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已不用铸铁锅,这行当似乎绝迹了。</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3</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焊 铜 器 焊 锡 器</b></h1> 焊铜器焊锡器,也称“小焊”。修理破漏的铜盆、铜壶、锡酒具、搪瓷制品等。 <p>  焊铜器焊锡器的多为能工巧匠,担子挑着风箱、小柜,沿街揽活儿。</p><p> 柜里装着烙铁、榔头、夹剪、吹管及松香、焊药等。焊料是锡合金,被称作“锡镴”或“白镴”。</p><p> 修补器物,先把破漏处清理出新碴,再用烧红的烙铁蘸上锡镴和镪水(焊药)加以焊补,最后再加以修整。</p> 最期焊铜器焊锡器与补锅是同一行业,因都用火炉溶化金属,统称“小炉匠”。<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4</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铜 匠</b></h1><p> 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和修理各种铜器件的工匠。</p><p> 从事制作铜壶、铜锅、铜酒壶、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及修铜锁,铜把手等铜制配件。</p> 铜匠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通过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等,加工成为产品。 铜匠通常是挑担子走街串乡。手抖"铜串子"发出“哗啦啦,叮铃铃”脆响声,是铜匠的特色吆喝。<div><br></div> 有店铺的铜匠,有炉子可熔化铜原料,加工铜烟壶,铜唢呐嘴,制铜杯铜器;有规模往往是成批加工或制作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5</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 银 匠</b></h1> 是专门打制金银饰品的匠人,俗称“打金师傅”。有专打制金器称金匠,专打制银器的称为银匠。 由于黄金柔软易加工,加之人们对黄金饰品的喜爱,使打金成为职业,随之金银匠、打金铺兴起。<br>  过去多是按顾客需求定做,打金师傅按要求小心翼翼,经捶、敲、压、剪、刻、磨,精雕细刻、一枚枚戒指、一根根簪子、一副副手镯、一个个项圈,光洁华贵精致成型。 金银匠工具有:榔头、锉刀、剪刀、钳子、吹筒,还有各式的模具。<br>  金银加工是细致的手艺活,没有传承只有学艺。当学徒最初干些杂活,如给金银器铸铅、将金银砖打成薄片、打磨、拉丝、组装;然后师傅教刻花手艺,多是在一锤一锤的敲打中度过,历经数年才能出师。<br>  新颖的款式、优质的服务、品牌店的繁荣,至做工粗糙经营落后陈旧的金店被淘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6</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银 匠 </b></h1> 专门从事把银子打成银叶或银箔制作银器的工匠。 工具有羊角锤、戒指铁、锉刀、小锤、不锈钢小锅、拔丝板、锯、葫芦夹、焊板、坩埚、镊子、焊枪、吊磨机、枕木、工作台案等。<div>  先将碎银子在坩埚内加热,同时放入硼砂,使之速熔化,制成银片。压片机压成两毫米厚的银片,剪成一厘米宽的长方形,退火。<br></div><div> 银片围在绕戒指铁一周,做成指环状,进行焊接。冷却后调整圆度,将指环打磨。将指环放入加明矾的水中煮银,使银器显得更白,对其再次次打磨。<br> 拔丝,取较细的银条,将一端锉细。将磨过的一头从下端放入拔丝板。上端用钳子夹住银条,用力拉出。拔丝板上圆孔的直径是依次递减的,拔出的丝,细而匀称,想要拔出需要的细银丝,需要在直径不同的孔上反复拔丝。银丝需退火处理。<br></div> 对成品最后用铜丝刷反复刷洗、抛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6</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 手 表</b></h1> 手表是那个年代都奢望追求佩戴的。即可看点掌握时间,又可修饰自己,一直流行时髦。 戴手表难免磕碰出现故障需要修理。修手表是精细的技术活儿。为了看清那些细小的部件,必须使用特制的放大镜。修表是人们很羡慕的职业。 以前从事这门手艺可赚钱养家。手机的出现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在佩戴手表的人极少,修手表的人就更少,修表师傅已很难寻觅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8</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 理 钢 笔</b></h1> 旧时邮局,银行、办公室等都备有蘸水笔供人们使用。<div> 用钢笔是比较时髦和实用的,再能用上英雄、派克金笔更是感觉不一般。上衣兜别有金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表示有知识有文化。</div> 在商品匮乏的年代,修理钢笔应运而生,修笔就是对装备的保障。 钢笔的价值本就不高,修笔的利润很低,加之圆珠笔、中性笔的问世,计算计的问,很少有人使用钢笔。<div>  再早已不见修钢笔匠人的踪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 9</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磨 刀 匠</b></h1> 是磨刀、磨剪子的工匠。 工具主要是磨刀石和戗子。磨刀石有粗石、细石和浆石之分,戗子是开刃用的。<div>  磨刀时先用粗石打磨,再用细石磨,最后用浆石磨。</div> 磨刀匠常肩扛4条腿的长凳、带着磨刀石、小水桶、工具等,沿街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也有吹喇叭的。<br>  人们生活中离不开刀子、剪子,用钝了必须磨。此行现仍可见,砂轮替代了戗子、自行车已代替了步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0</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泥 瓦 匠</b></h1> 用砖、瓦、灰、石建造房屋的主要工匠,称泥瓦匠。 盖房是十分繁琐之事,要刨槽、夯土、打地基、码砖垒墙、按门窗、上梁、封顶,吊顶、套灰、外墙沟缝、铺地面等,“房子上了盖,工程差一半儿”,说的是盖房工序繁多。<br><div>  泥瓦匠的主要工具瓦刀、抹子、大铲、铁锨等。 泥瓦匠在学徒期间要干杂活,体力活,称“小工子”。</div> 旧时盖房动工前,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宴请泥瓦匠师傅。在装门窗时,忌讳把门、窗倒置,忌讳说不吉利“掉下来”、“折了”、“倒了”等话。 上大梁要选良辰吉日,梁上张贴“上梁大吉”的大红纸,要给亲戚、邻里送一瓶“上梁酒”,上梁鸣放鞭炮以驱灾避邪。<div>  这些风俗流传至今仍有。<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 匠</b></h1> 从事采集石料和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石匠是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 从开采打磨石头到石雕工艺离不开石匠,如流传千古的碑文、精美石刻、精巧的宝石雕刻、经典的石桥技术、房屋装饰、建筑材料等。 石匠分粗匠、细匠。粗匠把山上的石头采切原成料石;细匠或磨,或雕,制成捣臼、铭记、碑文、石磨、磉盘、石狮等。<br>  石匠常用工具有二锤、钢钎、锤子、錾子等。 <p>  旧时石匠白天上山采石,傍晚回家还要锻打工具,这种职业很艰苦。</p><p> 现代机器的运用,虽然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但坠崖、被咂的危险仍在。</p><p> 现在的采石工具有空压机,冲击机,切割机,火割机等。</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套 炉 子</b></h1> 旧时天津的取暖、做饭绝大多数家庭使用煤球炉子。<div> 炉子有砖砌的,有用废桶、废铁皮改制的,也有生铁铸造的“洋炉子”。 </div> <p>  无论用哪种炉子,炉膛都要套上由黄土和麻刀和的泥巴,这活儿叫“套炉子”。</p><p> 套炉子是防止炉子漏气,使炉火更旺、更省煤、经久耐用。居民每年临冬都要重新套炉子。</p><p> 有人弄黄土,和废麻绳、麻袋剪的麻刀,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揽活,为居民套炉子。</p> 70年代后,燃气灶和集中供热逐步取代了煤球炉子,“套炉子”这一行也随之消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3</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摇 煤 球 儿</b></h1> 旧时天津取暖做饭使用的煤炉子,烧的是用煤末加工成的煤球。只富裕的人家烧原煤,称“砟块”或“大砟”。 <p>  每当冬季来临,家家户户储存煤球儿。煤球儿因受潮、挤压变成煤末,须重新加工。</p><p> 有人游街串巷手持平锨,身背粗柳条笸萝,吆喝“摇煤球儿嘞!”招揽生意。</p> <p>  煤末与适量黏土加水混合活成泥状摊平,用专用工具切成核头大小方块;放入架在花盆上的专用笸萝里摇动,使之滚成球状的“煤球儿”,称“摇煤球儿”。</p><p> 那个年代的煤店同时经营原煤和煤球。 <br></p> 随时代,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天然气、暖气已进入百姓家,用煤球儿炉子取暖、做饭已成为历史。<h5>  注:天津人习惯把做饭取暖用的炉子都叫煤球炉子。</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4</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锔 碗 匠</b></h1> 是锔合破裂瓷器、陶器的工匠。锔碗匠主要是锔碗、锔坛、锔缸等。 锔碗匠把破裂的瓷器对好茬,用绳子捆扎固定,用锔子量距离定位、钻眼儿、放入锔子,用锤子锤牢把住,最后用特制的石灰泥缝。 捂钻是锔碗匠的主要工具,在钻杆是圆形木制的,一头是有碗形的铁盘,另一头的钻头是金钢石的。一木杆两头用皮带与钻杆连接;盘钳是调整锔脚的工具;锔子是两头尖中间扁的金属钉,也称钯钉、钯锔,有铁质的和铜质的。<div>  操作时,一手捂铁盘一手推拉木杆,皮带带动钻杆使钻头旋转钻眼;再镶入锔子,用锤敲牢,腻缝。<br><div><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锔碗匠挑着带有铁砧子、锤子、捂钻等工具担子走街串巷,以担子上挂的“报君知”的响声招揽生意。<div>  如今锔碗匠几乎绝迹,其工艺技法有用于文物的修复。<br>  有俗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用以讽刺那些无本事而说空话逞能的人。</div><h5> 报君知:在担子上的 小铜锣同挂有小锤,行走时担子摆动锤撞铜锣,发出“叮当”的响声。</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5</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制 杆 秤</b></h1> 古人用手抓米,满握叫"溢",两手捧称"掬",是对于重量的衡量。<div> 秦统一后,衡制单位是:铢、两、斤、钧、石。<div> 进位制: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br> 民国年间市制、公制并行。</div><div> 1市斤=16两=500克,两、钱、分、厘、毫,均为10进制;</div><div> 1公斤=2市斤,1公斤=10公两,公两、公钱、公分、公厘、公毫,为10进制。<br> 中国成立后1959年采用公制,并改用10两为1斤的秤。<br><br></div></div> <p>  杆秤也称星秤,杆秤由秤杆、秤钮(提系、麻毫)、秤锤(秤砣)、秤盘(秤钩)等组成。</p><p> 杆秤分盘秤和钩子秤;传统杆秤一般分斤两秤和钱秤;戥子是杆秤的一种,用于称量金银等贵重物品和要求精确的药品。</p> <p>   秤杆用材质细腻、坚韧、耐磨的硬木制作,主要为铁梨、花梨、栎木、乌木、罗丝木等。经过锯、刨、打磨加工成直而光滑的秤杆;画刻度线;在秤杆上钻深半分的孔;星点以红铜或铝线嵌入敲实,锉平、打磨平整,再用软布沾核桃油或蓖麻油(花生油、豆油也可)反复擦式,使之光滑。</p><p> 秤盘有浅圆盘形或簸箕形,用铜、铁板制成。</p><p> 钮,即毫,亦称提系,是秤钩或秤盘与秤砣间的支点,为 麻丝绳,位置符合杠杆平衡原理:重力×重臂=作用力×力臂。</p><p> 做杆秤包括木工、铸工、钳工和白铁匠等工作,制作大多为一人所为。</p> 多数手艺人秉承公德,制作星制准确的公平秤。 过去也有制作"黑心秤"的。一杆秤配两个秤砣,用时大砣进,小砣出;空心秤杆,内装水银,进则使水银倾向秤砣方,出则倾向秤盘方。<div><br></div> <p>  现国家规定使用弹簧秤、电子秤,星秤被淘汰,星秤的手艺人随即改行。星秤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或会成为人们怀旧与收藏之物。</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 6</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 理 雨 伞 旱 伞</b></h1> 旧时的雨伞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用竹纸涂桐油作伞顶。 <p>  竹制的骨架极易折断,竹纸的伞顶易破裂,如有损坏需要修补。</p><p> 修伞骨架用竹篦替换,修伞顶是在破损处涂桐油,贴竹纸,再涂桐油即可。</p> 工匠背着工具袋和材料,走街串巷吆喝:“修理雨伞!旱伞!”,还有一种是摆设摊点。<br><br> 后出现了铁骨架、布顶的避雨遮阳两用伞,雨伞比较结实耐用,修伞行业日见萧条。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 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津 阎法福 长春 宋振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 年 10 月 30 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