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行:华严寺与罗那延窟

老李lyt

从魔鬼海滩返回,遂自返岭前乘618路公交车两站到达华严寺。<br> 崂山,是道教崂山派的祖庭,全真派的第二丛林,而华严寺却在道教名山中独占一地,成为崂山之中唯一的佛寺。<br>  华严寺,属佛教临济宗,位于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明崇祯时(1628--1644)由明代御史即墨人黄宗昌捐建,初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今华严寺西边山上,尚未建成便毁于兵火。清初,黄宗昌之子黄坦与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更名为“华严寺”,并沿用至今。<div>  华严寺,还是中华螳螂拳祖庭。螳螂拳是华严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师(俗名于七)融合中国各门武术之精华,于清初创立,自成一派。</div> 砥柱石,位于华严寺山道入口路西,为一高近10米的圆丘形巨石。此石曾是返岭后村与华严寺庙产分界的标志,故又名志石。砥柱石正面题刻“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个字两米见方,为清代曾三度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巡抚时题写。 砥柱石南面镌有惠龄题记,全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笮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书并跋。 题刻“福” 法显大师铜像,位于山门前的广场上,是为纪念东晋高僧法显登陆崂山而立。法显,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第一位直接将梵文等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翻译家。公元339年,法显以65岁的高龄西出长安,走沙漠、越昆仑,经西域逾四年至天竺,先后游历西域和中亚三十余国,收集到当时中国所没有的六部佛经及大批梵文经典,后循海路搭乘商船归国。在海上几遇风暴,当年同去11人,仅余其一人于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由崂山登陆,前后历时13年,归来时已是78岁高龄。 东海观音巨像圆柱型浮雕底座,位于山门广场之西。2006年秋,这里曾落成一座13米高的东海观音汉白玉雕像,如今不知菩萨何处去,独存这5米高的底座在此。 “华藏世界”山门,门额:“华藏世界”,山门顶部是三朵铸铜莲花,每片花瓣上都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寓意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门额之上,为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为十大菩萨。山门左右,墙上雕有华藏世界门中的六尊菩萨。 山门内,拱顶部刻有莲花与飞天浮雕,两侧为金刚力士,又称哼哈二将雕像。左右两侧楹联为:七处九会一微尘,中现华藏世界,自体常如何需神力;五教十宗六法相,里融森罗海印,菩提普证遍照圆明。全联综述了华藏世界的起源过程,其中的“七处九会”,指的是佛祖在七个地方讲过九次法。 走过山门,回首而望,山门背面的门额为“龙华胜缘”,两侧立像为华严十佛。 过“华藏世界”山门,一路铺就的石阶路称华严路,路旁两侧遍种翠竹,道中共铺有108块莲花图案浮雕。可谓:一路翠竹伴莲路,只待与佛有缘人。 前行不久,山道西侧有一尊普贤菩萨骑白象石雕像,但仅其一尊,未见其他菩萨像。 道路旁两石相叠,其上一石形如圆球,状似风吹可动,这一景观不知是否可称之风动石。 题刻“观澜”,雍正壬子年刻,书者不详。雍正壬子年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年清雍正皇帝闻螳螂拳名鼎姿雅,追溯到崂山华严寺。当他闻知创螳螂拳的祖师善和大师就是清顺治年间抗清的农民起义领袖于七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于七的墓塔前,久观不离,遂命笔墨,挥毫写下了“观澜”两个大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br> “观澜”二字左侧有题刻“南无阿弥陀佛”。 放生池 走过放生池上小石桥,便是塔院。塔院四周环筑围墙,内为历代主持的藏骨处。院中的这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与砖塔相邻的左右两座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善观的圆寂塔。 一侧月亮门内,一巨石上有题刻:华峰福地,雍正壬子孟冬。 出塔院,沿山道路继续前行,是一小庭院,名缘石平台。其西,是一桃形花岗岩巨石,上有题刻“缘”字,由著名金石书法家、齐白石弟子李立题写。 缘石平台东侧,一卧牛状巨石上有石刻四处,占据巨石大部分面积的是题刻“烟岚高旷”,为举人王澄江的手书。其上为梵语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其音为:嗡(weng)嘛(ma)呢(ni)叭(bai)咪(mi)吽(hong);其左是:光绪巴图鲁题记;其右为题刻:南无观世音菩萨,亥酉仲夏王震书。 缘石平台北侧,是一照壁,其上线刻菩萨像三组五尊。中间一组,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两侧分别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西侧是观音菩萨,东侧是地藏菩萨。 过缘石平台,石阶路前方左侧,一巨石突出路中,上有题刻“禅”字,是北京著名武术家、大成拳第二代宗师王选杰题写。 “禅”字巨石右侧轮廓状似参禅老人的头像,可换个角度就是这样了。 这一路,松竹夹道,绿荫蔽日,盘道曲折,终达华严寺寺门。 华严寺寺门,楹联:瞻那罗延窟方悟兹山真佛地,到华严世界当知吾法本灵空。高耸的藏经阁建在寺门之上。 迎门的照壁上是一尊弥勒佛浮雕像,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日日如此,笑迎四方来客。 拾级登阁,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 登阁凭眺,远山如画。 三圣殿,也称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是华严寺主殿,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楹联:三尊金相圆妙光涵东海日;九品玉莲清净色映鳌山云。 在华严经中,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又称毗卢遮那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 地藏殿,为东配殿,供奉地藏菩萨。楹联:誓愿已发,成佛处必发冥狱;豆瓜自种,举念时须种善因。 观音殿,为西配殿,供奉观音菩萨。楹联:大慈大悲,有功德于民则视;自由自在,循天地之道以行。 华严寺,依山而筑,面向东海,原为四进,逐进增高。现过天王殿即见筑于高台之上的三圣殿,重檐斗拱,雕甍歇山。 出华严寺侧门,寻路前往那罗延窟,见山道侧有一小院,左侧石上题刻“味禅”二字,门上楹联: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时已过午,院门紧闭,由题刻判定此处应是寺中的一处膳房。 华严寺后有山路去往那罗延窟,路标上标示1200米,一路风景诱人,引人入胜。 又见一风动石。 山道紧临一条巨石堆积的山涧,石阶路也是因地制宜建在乱石丛中,蜿蜒穿行于巨石缝隙之间。 架设于山涧之上的仿木小桥。 桥下的巨石,都是由冰川运动自山顶搬运而来。 过小桥不远,到达鱼鼓石。鱼鼓石,位于道左,其斜卧如鱼形,据说其上有直径20厘米,深80厘米的小洞,用手拍击洞口,会发出酷似渔鼓之声,就其形及其这一特征,故取名为鱼鼓石。鱼鼓石下方,有清代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的“云穴”二字。不过,我遍寻未见深洞位置何在。 东望大海,碧波万顷。 北望群山,山山如画。 山顶诸石,如驼队负荷而行。 遍山巨石,如群兽迁徙,蜂拥而上。 山顶一石,其形如鹰,似在寻觅猎物。 道边巨石,如切似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涧中堆积之石更是各具形态,奇形怪状,无一雷同。 沿曲折蜿蜒的山道一路拾级而上,半个小时之后,问过自那罗延窟返回的游人,被告之还需20多分钟。这1200米的路程真是好长。 青蛙石 这虫子怎么被斩去了一段? 这又是一个什么动物? 山道两侧一路景观无限。 群仙聚会 占据要道,毫不相让。 山道艰险,时见巨石似要自山上滚动而下。 又一处山顶景观,似数人负重登山。 石上冰臼,天然奇观。 行至石前疑无路,转过石侧见有阶。 风动石、飞来石一路已见多处,崂山的奇峰异石可谓多不胜数。 回首眺望走过的山道。 企鹅? 巨人? 大象? 埋石筑路 再眺东海 又见飞来石。 山巅石舟 好大的“鸟蛋”! 眺望 猪、牛、羊齐聚山涧。 兽穴? 无限风光在山巅 巨蟒断首 历时一小时,到达那罗延窟。那罗延窟,名列崂山十二景,位于华严寺西北、那罗延山北坡,是一处天然的花岗岩石洞,宽约8米,高、深各10余米,洞壁如削,底部平滑。洞顶有一光滑的圆孔直通山顶,光线自圆孔可透入洞内。 “那罗延”,是梵语的音译,意为“金刚坚牢”。经科考认定,该窟是一处特殊的古代冰川遗迹。第四纪时期,崂山为深厚的冰川所覆盖,冰雪融水顺冰缝自高向下流动,经长期流渗冲刷,在洞的顶部形成一个深圆形的冰臼,恰巧该处花岗岩有几处大的裂隙,经冰水反复冻融而松动,在冰川运动时,当中的巨石被拖出,形成今天的石窟。 据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考证,那罗延窟是一处重要的佛教圣地,被称作“佛教世界第二洞窟”。《华严经》中记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即指此窟。传说明万历11年(1583年),憨山大师为寻找此窟,遂不远千里从山西五台山来到崂山,曾在窟内坐禅修行两年余。 洞前石壁陡直光滑,有人工凿出的多个石蹬,必须小心翼翼,手脚并用,贴身攀爬,方得进入洞中。但若想爬至洞中透光圆孔之下,却因石面过于陡峭,即使手脚并用,匍匐前行仍是十分艰难,试过之后,只能放弃。 站在洞口,南眺群山。 出那罗延窟,沿原路下山。与上山时相比,走石阶下山还是比较轻松,一路继续观赏古冰川创造的峰峦叠嶂、怪石嶙峋的壮丽山景,深感此行不虚。如果说,到了华严寺而不游那罗延窟,定会留下深深地遗憾! 摄影与编辑:老李lyt<br> 拍摄时间:2020年9 月27日<br> 相机:佳能7D<br>  镜头:腾龙18~270㎜<br>  感谢朋友们关注!欢迎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