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老柯 流水</h3><h3> 古镇鹅湖,我的母亲湖。<br> 母亲湖其形似鹅肫,也称鹅肫荡。古代,曾一度叫做“濠湖”。《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斿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鹅湖物产富足,景色秀丽,因而也被称为“濠湖”。濠湖水面开阔,两岸芦苇青青,渔舟片片,白帆点点。</h3><div> 在鹅湖之西南,毗连着另一个湖荡。因它湖深水阔,清澈见底,名为“青荡”,俗称“南青荡”。南青荡往西则有“苏舍荡”;鹅湖之北,有“蔡湾荡”、“白米荡”……。这些湖荡构成了广阔的鹅湖水系。<br><br> 鹅湖水产丰富,最有名的是盛产银鱼。《无锡金匮县志》载:”银鱼出鹅湖,盛于晚春,夏差减。七八月尽矣。其大如针。结发为网取之。舀水入白瓷碗中,了不可见,但眼睛两点,如沙浮著水。而居人舣舟得鱼,倾入暖酒即熟。皆成小环。好事者置本处水草中。可用水养,携入城犹不失味,然不成环矣。”《锡山景物略》也有记载:”荡内产银鱼。一斤数千头,鱼师用丝网网得之。起水立毙,里人载酒入湖,乃得烹鲜,他乡未可也。“<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鹅湖水域的先民善于种桑养蚕,堪称“家家种桑,户户养蚕”,蚕茧、黄麻、白麻都成了这里的主要农家副业。明代这里就以黄缣著名于世。《常州赋》有说:“布缕偏工。贡物旧传夫白”。(黄缣:黄麻与丝的混合制物) 鹅湖又盛产菱芡。湖边、浜港、滩地无不菱叶青翠,不时能看到村姑坐在椭圆形菱桶里,哼着“吴歌”,采摘鲜菱,颇具诗情画意。<div><br></div> 芡,又名“芡实”,俗名“鸡头米”。《县志》载:鸡头出鹅湖,华氏祖墓之旁,其产处不及百亩。每秋分乍起,香苞玉绽,万顆匀园,使人忘饱。 鸡头米有补中益气、补脾止泄、强壮身体的作用。它还有收敛镇静的作用,一般如果有小便多频,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同样可以使用鸡头米,它能对这些疾病有缓解作用。<br>鸡头米它的主要用于治疗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疾病。 <br> 据说鸡头米还有抗衰老、防癌抗癌的辅助作用,能加强小肠吸收,提高尿木糖排泄也很有帮助,而且据说它还可以降低胃癌、肺癌等的发病率。<br> 鹅湖先民们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入盆。<br> 鹅湖的水与众不同,清澈甘甜,水域多有深潭和浅滩,丰富的鱼虾。千百年来养育了这一方先民,人们在这里生息,劳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我说的关于“沉苏圩”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 很久很久年以前,鹅湖深水中栖息了几只千年神鼋,神鼋对生存环境几近苛刻:既要有优良水质的深潭、要要有水流缓慢的区域,还需要空气清新,充足的鱼虾作为食物,鼋喜欢在湖边安静的沙地中产卵。神鼋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进行休眠。神黿在鹅湖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下吸收天地之灵气,神力爆涨。据说神鼋原是龙和鳖所生的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头大如火甏,脚掌大如蒲扇,脊背黄中带黑。偶尔露出水面,像一头正在沐浴的大水牛,模样颇是凶悍。其实,神黿秉性善良、性格非常温顺与外貌截然相反,它大部分时间喜欢栖息在鹅湖水底,从不打扰水域的居民。就这样,多少年来鹅湖神黿和当地的先民和谐的共处,相安无事。 不知到了哪一年,或许也该有事了。当年的鹅湖相邻的青荡边西北面有个古老的村庄,叫“苏舍村”。苏舍村风景秀丽,倚仗着青荡的风水宝地,旱涝保收,,物富民丰。可是就在那个一年,离苏舍村遥远的黄河决堤,黄水泛滥,很多灾民涌入南方,灾民们在苏舍荡岸边搭上了简易草棚要饭度日。灾民偶尔也会捕些鱼虾打打牙祭。这一天,几个灾民要饭回来发现时间还早,就像往常一样下水捕鱼虾。一网下去,他们惊喜万分,原来网到了一只“大鳖”,人们七手八脚,忙着整了并下锅煮熟,大家美餐一顿。谁知这可惹下了大祸,原来灾民煮的不是大鳖,而是神黿的爱子小黿。这小黿倒也非常调皮,在鹅湖父母身边玩腻了,趁着父母打盹的机会窜入青荡游玩。灾民并不认识神黿,小神黿也就这样不幸给没了。老神黿得到噩耗,悲痛欲绝。来到出事地点,一连几天号啕大哭,哭声震天动地。或许这哭声惊动了天庭。忽然听到“轰隆隆”一声巨响,整个“苏舍村”坠入了下去,眼前出现了一个湖泊。后来人们就把那个湖泊叫作“苏舍荡”。苏舍荡周围的洼地叫做 “沉苏圩”。老神黿打那以后,良心上过不去,非常愧疚。心想:因为我一时冲动,毁了这样一个美丽村庄,毁了那么多苏舍村的村民。<br> 有一天,他想出一个赎罪的注意。用一张布条,在上面写了:乡亲们,哪家有婚喪大事,办酒席,缺少桌,椅,板凳,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张纸条告知要借用物品,数量。然而放在湖面上。我可以为你们解决暂时的困难,切记有借有还。没过多久,有人看到这张纸条,刚好儿子大婚要办酒席,缺少桌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如法写了一张纸条,恭敬地放在湖面上。不一会儿,只见如数的桌凳漂浮在水面上。等儿子婚事完毕,那人又把借来的桌凳放回湖面。只见,不一会儿,桌凳沉了下去,湖面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就这样沉苏圩与神黿的借还活动继续着 。不知又过了少多年,沉苏圩出了个贪利负义的人,借了很多的桌凳,久久没有归还。打那以后,沉苏圩的人们再也借不到桌凳了。<div> 真是应了这句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再借就难。<br> 星转斗移,沧桑巨变。 如今原来的“苏舍村”早已不存在了,鹅湖“沉苏圩”美丽的传说也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记得往事的唯有“苏舍桥”边那棵千年古银杏树了。</div> 二〇二〇年九月完成初稿 <h3> <b>注</b>:南青荡西北,锡甘路船舵垻路北的低洼地叫沉苏圩。这洼地与青荡一垻之隔,不能行船。船只进出,要在苏舍桥边一个口子行驶。六十年代初期,渔民在这里抽干水种上水稻,并成立了红卫大队,现已并入青虹路社区。就在那时,政府为改善漁民生活条件,让大家上了岸,在这洼地里盖了房,种上了水稻。从此,鹅湖的渔民们结束了卷缩在小渔船里以捕鱼船为家的艰苦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