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清代粮仓,体现往日风光和繁荣

野骆驼视觉

<p>清代粮仓位于昌吉市宁边古城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昌吉在清代称为“宁边”,由乾隆皇帝钦命名。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始为清兵屯积粮草,解放后又为解放军存放军粮,为保卫祖国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清代粮仓作为宁边古城的一部分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该建筑系土木结构,留存的粮仓已基本成为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2006年和2007年,昌吉市连续两年对清代粮仓进行了落架维修和对粮仓的二期文物本体进行了修缮,同时加快了布展进程。2007年,昌吉市将清代粮仓和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成功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清代粮仓,现为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真实再现昌吉市农耕文化和昌吉市的历史沿革。</p> <p>粮仓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为3122平方米,建筑面积1355平方米。</p> <p>宁边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始被用来为清兵囤积粮草,解放后又为解放军存放军粮,为保卫、建设祖国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p> <p>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宁边粮仓依旧作为昌吉县粮食局储存粮食的粮仓,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昌吉市粮食局的改制企业昌鼎粮油公司,被作为储放原料和加工成品的车间和库房。</p> <p>清代粮仓呈四合院式平房院落,建筑风格属清代抬梁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由坐西朝东、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3栋仓房构成,每栋仓房有四个单元,共12间仓廒。</p> <p>粮仓博物馆基本陈列布展包括院落内的交粮场景、铁匠铺、水井和室内布展。</p> <p>走进粮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百年前的人们拉运粮食用的马车, 还有古代人用来秤粮食用的斗。经过现代人的修缮,它们变得更加坚固。马车前,增加了几匹栩栩如生的骏马,昂头扬蹄,英姿飒爽,看到它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劳动人民运送粮食的忙碌的场景。</p> <p>院落内的实景雕塑真实再现了清朝时期,夏秋两季粮食丰收,运粮车队向宁边粮仓运送粮食的场景。</p> <p>室内布展包括12个展厅,分别是:序厅、廒神庙、宁边粮仓、昌吉农耕史、收获、入仓、碾坊、磨坊、油坊、醋坊、豆腐坊、粉坊、昌吉饮食、清代兵屯和清代民居。</p> <p>粮仓屋顶为悬山式,每间房均有天窗。</p> <p>宁边古城墙内是清代粮仓,露出残墙外的是粮仓气窗。</p> <p>新疆昌吉市有一座清代粮仓,至今默立于宁边故城中,属清代遗址。整个建筑系抬梁式土木结构,是昌吉第一代粮仓,现在成为昌吉市一处供游客观赏的人文景观。</p> <p>农民们辛勤劳作,收获 、筛米、入仓,制作各种美食……那时人们为了过上好日子,想尽办法发明创造出各种器具。这些古老的储存粮食的工具,似乎还在默默回忆着自己过去的辉煌。</p> <p>新疆昌吉市红旗路和北京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是原宁边古城的东南角。清代粮仓南侧是仿建的明清城墙。</p> <p>仿建的明清城墙的北侧,在清代粮仓东南角外,是仅存的宁边古城墙遗迹,两边共长几十米。</p> <p>念天地之悠悠,思宁边城百年之变化。寂寞的清代粮仓待在不寂寞的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中,成了一个局外者。然而,它却以沉默的姿态顽强地坚守着。于是,它成了清代以来最真实地屯垦见证者和时代变迁的目睹者。</p> <p>照片拍摄于2016年10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景点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