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六则(作者:郑令琼)</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家岭村地名故事】赵家岭</p><p> </p><p><br></p><p>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赵家岭这个地名,比黄家岭的名气更大。因为,赵家岭这个地名,最低也有一二百年了,它自西向东贯穿黄家岭村;而黄家岭,只是六七十年前成立公社时才取的名字,公社被合并到斯家场后,黄家岭于是成了现在的村名。</p><p> 赵家岭的得名,在于曾经辉煌于此的族人姓赵。尤其是出生于清朝末年的赵传华、赵传云两兄弟,种田为业,勤劳智慧,虽不能说是富甲一方,但是自给有余,日子过得比一般人优裕;且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深受乡邻们爱戴。</p><p> 民国时期,头脑活络的赵氏这两兄弟合伙开了一个榨坊,既方便了附近乡邻榨取菜籽油,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榨坊地址,就在现在的黄岭小学旁边。因为待人亲和,赵家榨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榨坊上空常年飘着令人心醉的油香。</p><p> 解放后,创业者两兄弟先后病逝,其后人接着经营赵家榨。令人惋惜的是,赵家人丁并不兴旺,接续赵家榨的后代也病殁了。村民们勉强维持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机械榨油机的出现,使得赵家榨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有过赵家榨的这条赵家岭,却是岁月无法使其抹去的,于是,“赵家榨”渐渐被后人遗忘,但是已被人们习惯了的“赵家岭”这个地名却闻名遐迩,广为人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家岭村地名故事】林家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p><p> 林家冲,大概因为林木繁盛而得名,位于姜家岭村中段,地带狭长,中间是可以栽种作物的农田,周边围着许多山包,其历史地标是一块石刻的指路碑,立在现在的垃圾站所处的位置,文革中已被毁坏。这条冲东面山坡的水,流经斯家坡汇入南河流向下游的“小南海”;西面山坡的水,流经新星村汇入街河市的河流中。</p><p> 清代,林家冲是南北通衢必经之地,北边几个集镇到“南五场”最大的集贸市场街河市进行贸易,必须经过林家冲。清代中叶,林家冲曾经盛极一时,声名鹊起。那时,这里有一个举人,姓名已不可考,后来的人都叫他“姜朝举”,是一个富翁。“姜朝举”中举后,便大兴土木,择定日子,同一天在三处开工奠基,在林家冲修建三处“朝门”,分别位于姜家岭、梅家大院、高屋场三处。每处朝门都是一个很气派的院落,三进五间,其中建有三个天池。最外面的一进,有左中右三个同样大小的门。举一人之力,能够建成三处朝门,非寻常农户可以想象。所以,姜朝举在十里八乡备受尊重。</p><p> 姜朝举及后人的情况,姜家岭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听说过,可惜的是并无文字资料可查。百十年后,这几处朝门,都被居住在此处的梅姓家族买了。梅姓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移民到人烟稀少的这里,挽草为际,圈定地盘,开垦田地,繁衍子孙,形成了八房分支。买得朝门之后,梅姓族人曾居住多年,直到朝门风蚀毁坏之后,后人于是另择他地重新建房。至今,三处朝门仅存遗址,片瓦难寻。</p><p> 林家冲,林木年年吐翠;朝门,已成过往云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林村地名故事】风包岭 </p><p><br></p><p> 风包岭,是自西向东横贯旗林村的一条山脊。这条山脊的南面,是“麒麟洲”,北面即是郑家坪。</p><p> 风包岭的得名,源于靠近“放牛坡”的山脊上,有一处高大的土包,隐藏着莫可名状的威猛之气。这处土包位于山脊最高处,高出地表三米多,呈圆台形,周长约十五六米,明显是人工堆垒形成的,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不知起于何时,有何用处。本世纪之初修建公路,将这一土包夷为平地,据参与施工的人员说,从土质看,这个硕大的“风包”毫无疑问是人工垒就的,并非自然形成,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封土之下没发现任何别的物质。据此,许多年前老人们的说法也许可以相信:那时建造这处高大的土包,应该相当于古时的烽火台,如果有乱军或土匪将要到来,望哨人便登上此台点燃烟火示警,告诫人们加强防范。所谓风包岭,其实应该为“烽报岭”,即危急时刻点燃烽烟用来报警的意思。</p><p> </p> <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林村地名故事】郑家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p><p> 郑家坪位于旗林村风包岭北坡脚下,地势平坦开阔,南北最宽处约有千米,北面被北河阻断。它西至黑垱口桥,东边与高河村毗连,东西长约两公里;民居皆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沿山脚修有水渠,引北河水灌溉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p><p> 这块坪地,是郑姓家族聚居之地,另有赵、刘、李等少数杂姓与郑姓族人混居。据年长者所述,郑姓族人在此居住已有200来年,世代农耕,邻里和睦,宗亲观念很强,子孙繁衍至今已超过400人,许多子孙已移居各地城镇。</p><p> 郑氏一族谨遵祖训,家风严格,清代制定的“兴国升邦,令名永昌,开宗绍祖,长发其祥”辈分系列,反映了郑姓一族的道德追求。</p><p> 为了方便附近村民榨油,郑姓族人曾经开设了一个榨坊,“郑家榨”曾经是远近闻名的一处作坊,存在了100多年,文革结束后才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万年桥村地名故事】万年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p><p> 据早先曾经目睹过碑文的老年人讲,万年桥确实修建于明朝末年,当年残存的石碑上,对始建年代有着清晰的记载。</p><p> 这座桥坐落在宝竹桥上游约2公里的南河上,最先是一座圆形的拱桥,所用石料都是一米见方的条石,条石之间贴合得十分紧密;从河面到拱的顶端,高约三米,拱顶两边呈弧形延伸向河两岸的路面。</p><p> 据说,这座桥刚刚竣工,有一位识文断字的新娘坐着漂亮的花轿,在热热闹闹的送亲队伍陪伴下,将要从这座桥通过。因为民间有拦新娘花轿要喜糖吃的习俗,建桥的工匠们便将花轿拦下,要新娘子做个“四言八句”(其实就是字数相等的“诗”),给大家分发喜糖,否则不许花轿过桥。新娘子本是饱读诗书之人,落落大方地走出花轿,艳惊所有路人。她看了看这座刚刚建好的拱桥,随口吟出一首七言诗:</p><p> 百姓出钱工匠造,架桥修路功德高;</p><p> 福被一方为后代,千年夫妻万年桥。</p><p> 吟罢诗句,新娘将一大包喜糖撒向众人。然后,在大家的欢笑声中袅袅婷婷登上花轿,和送亲队伍一起走过此桥,去了婆家。</p><p> 漂亮的新娘,甜美的笑容,亲切的诗句,爽口的喜糖,让所有在场的人心驰神往。有人大声喊道:这座桥还没有名字,就把它叫做“万年桥”吧。“好,好,这个名字好听,寓意深刻。”一呼百诺,所有人都拍手赞成,没有任何人表示异议。于是,“万年桥”这个名字马上就传开了。</p><p> 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这座桥的基础已经被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坏了,人们于是只好拆掉老桥重建新桥。虽然新桥仍然保持了原先的拱桥形状,但是延伸了引桥,填平了桥面,只保留了拱状桥洞。</p><p> 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修建从新江口到刘家场的公路,万年桥被改建成一座双车道并行的公路桥。虽然桥址并没移动,但是古代的拱桥样式,已经荡然无存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竹桥社区地名故事】宝竹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p><p> 宝竹桥,是早先架设在南河上的一座石桥,位于现在的宝竹桥社区东侧,是一座连通松滋南北贸易的重要桥梁。</p><p> 这座桥除了两岸的桥墩外,还在河中建有一个桥墩,基础很宽,呈三角形向上直立,结构坚固,使桥面形成两跨。桥面是宽约两米多的厚重条石,足以让当时最宽大的马拉板车载着重物安然通过。</p><p> 令人惊奇的是,建桥所用的石块,上面有明显的竹子图案,竹节竹叶十分逼真,可能是远古时期留下来的竹化石。竹子是地球上最早的植物之一,有着1200多个品种,在数亿年的地壳运动中,产生竹化石并非偶然。</p><p> 在这座桥的旁边,建有一个宝塔,塔身也是条石建成的,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翘角飞檐;塔身中空,便于人们在塔中烧纸祈福。整个塔虽不雄伟,但是玲珑精致,成为一处地标建筑。石板竹影加上石板宝塔,于是有了“宝竹桥”这一名字。</p><p> 来自四川的盐在洋溪的港口上岸后,要运往湖南卖给千家万户;湖南的稻米棉花,也要运往洋溪装船沿江上溯运到重庆等地。无论是挑夫还是骡马或者板车,都要经过这座宝竹桥,宝竹桥于是驰名千里。</p><p> 经过百余年风雨洗涤,宝竹桥已经无法适应拖拉机、汽车行走,1958年,在中国“大跃进”的浪潮中,过河道路改往别处,这座享誉百余年的宝竹桥,被拆毁了,那时的人尚未解决保暖问题,没有多少审美情趣,留有竹影的条石,也不知湮没在哪里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左1)采访现场考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