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九则(作者:张先进)

《山城文苑》《影色》编辑部

<p>【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九则(作者:张先进)</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鞍子岭村地名故事】青龙咀</b></p><p><br></p><p>  在矿港公路途经鞍子岭村境内南边一侧,坐落着一座高大气派的鞍子岭村村部。</p><p>  这里名为"青龙咀”,据传说,这是一处由一位高明的风水地理先生所看中的一管阴宅宝地。如果有命大的福贵之人,死后葬入这青龙卧榻之地的阴穴吉壤中,其后人必将发达,并有高官显宦及发财大富显现,人丁兴旺,世代富贵之家迭出不穷。至于其吉壤点穴之真穴所在何处,地理大师不会明说。一则或许是道行尚欠上乘,二则,天机不可泄露!再则,早有预知之告诫:地(真穴)不能看得太真,看真了,大师就会瞎眼睛的!内中虚幻玄机,局外人岂可全知端详?</p><p>  不过,青龙咀周边的鄢家桥、斑竹寺、汇龙桥、皂角冲环峙拱护,倒也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圣土佳境之所在。</p><p>  青龙咀连通东西,壤接南北,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一条通衢要道。特别是湘北常德澧县津市石门及本县纸厂河杨林市街河市西斋等地,北去长江洋溪码头的必经之地,也是东西南北农副山货特产的乡村小集散之地。</p><p>  为了方便本地乡邻的生活购物所需及南来北往的商贩行旅和骡马驮队的旅途便利,消除鞍马劳顿之苦,这里的京广杂货店铺、栈房、饭铺、酒坊、茶馆、饼铺为其提供了各种物质所需。因而,在这小小的丘陵山村,逐渐集聚成市井,成了一条知名小街。街市两边,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交易活跃,倒也是一畈青葱田畴中一派繁华热闹的胜景,让人流连往返!</p><p>  解放后,各种小店铺逐渐关门歇店,归于沉寂。商贸行业全由供销社的进驻而替代,供应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物品。这山乡角落里,还曾一度创办过中、小学校,为山乡学子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场所。</p><p>  如今,青龙咀依然红火,小商店、小超市和农资化肥农药种子店等,向村民们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物质,其品种繁多,一应俱全!</p><p>  风水大师的宝地真穴龙脉之说不可信,但青龙咀的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坚持坚守、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和脱贫致富的开拓精神与品质,却是实实在、真实可见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旗林村地名故事】麒麟洲</b></p><p>  </p><p>  龙、凤凰和麒麟是中国象征雄壮、吉祥和幸福的文化符号和标志图腾!在山青水秀的丘陵之地斯家场镇,境内地名,个个出彩,诚如鸡笼观、斑竹寺、舞龙山、系马山、鞍子岭、赶子幽、水竹林、青龙咀等等,一个个都富于诗意和神奇的传说、动人的宗教及充满人文气息的传奇故事。</p><p>  其中,有一个美丽丰绕的小山村一一旗林(麒麟)村。在该村的七丘坪中,有一处三面环水的绿洲小岛,这里有凤凰赶麒麟的千年美丽传说,还是一处可遇不可求的风水极佳之荷叶宝地。</p><p>  旗林村原名“麒麟",是因为传说中,有一头美丽的吉祥神灵,每年定时在七丘坪中央的一口大堰塘中饮水,其间千亩良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这个坪中的小洲尽管南河洪水泛滥,四周全淹,浸泡水中,但该洲如水涨船高一样,始终浮在水面上,不漂不沉。当地百姓见此奇景,为了感谢显灵佑护安全的神物,便取名”麒麟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称为“麒麟大队”。文革期间,该大队改为"旗林大队”,意为“红旗如林"。</p><p>  麒麟洲沉稳地身居水中央,特别是在洪水季节,小河小溪小沟水流暴涨,洪水如注,田满堰满。但是,那怕麒麟洲汪洋泽国一片,但面对洪峰,水涨洲涨,麒麟洲从来就没被洪水淹没冲毁过。她自始至终坚守、屹立不倒地挺立在水中央而顽强蓬勃,彰显活力与生机!</p><p>  清末至民国时期,麒麟洲上住有12户人家,其中有一位刘姓大户人家,当家的名为刘彩秀,他家住宅宏大,田亩众多,家产富足。他的夫人卢大婆是一位既精明又能干的女流之辈。家中内外大小之事,事无巨细,由她一掌百拿,口里分金,全由她说了算。由于谋划细致,管理有方,克勤克俭,刘家终成地方的一家富足大户。</p><p>  1954年,是个大水之年。整个夏季,大雨如注,倾盆而下,山洪爆发。七丘坪顿时成了汪洋一片的漫漫泽国。但这位百岁老寿星面对环洲洪涛,不愿躲水,不舍故土老宅,始终坚守孤洲,处事泰然,不惧不惊,安之若素!当雨停水落洲现后,卢大婆竟然是毫发无损,安然无恙!</p><p>  民国时期,在这座孤洲及周边,还发生过土匪杜伯凡、皮南山(西斋人)杀人后被国民党教导团活捉,将其处决,然后割下人头挂在大树上示众之事。</p><p>  在大集体时期,曾有人在洲中挖出过桑树根(金环蛇)毒蛇。还有一次大雷雨交加中,一位社员被雷击身亡。</p><p>  有一年,生产队为农田积肥,组织大批社员到洲里挑泥粪时,曾深挖至小洲底层,发现洲底竟然是一整块自然生成、光滑平整的巨石,这硕大无朋的磐山之石,托起了整个麒麟洲,使它成了安如泰山,风吹不倒水淹不掉的一方风水宝地!</p><p>  麒麟洲上的农田肥沃,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极利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真是种啥得啥,年年丰收!除了主粮水稻外,洲上还种植过蜜柚、柑橘、西瓜等经济作物。水面则成了养鱼场。</p><p>  麒麟洲经历了种植养殖及征用租赁的阶段,并一度立碑挂牌,成为了教育田和阶级教育基地。</p><p>  如今,这方圣土成了一处可供休闲娱乐、散步游玩,赏景垂钓,充分体验乡村田园风光和农家乐生活的绝佳之处!</p><p>  麒麟呈祥瑞,人才代代出!</p><p>  从洲上农家中,走出了无数大学生、留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各种科技人才。还有将军、厅官和教育局长等等,也是出自麒麟洲。</p><p>麒麟洲这块风水宝地,不离不弃,始终坚守,万年不倒,充满生机和希望,她的未来将更加美丽,瑰丽多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黄家岭村地名故事】黄兴水库</b></p><p><br></p><p>  在斯家场镇黄家岭村境内,离村部三公里之处,有一座小型水库一一黄兴水库。该水库于1974年建成,坝长250米,宽25米,高12米,库容1万平方米。水库建成几十年来,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防汛和抗旱的双重功能。</p><p>  </p><p>  1972至1973年期间,由于黄家岭村(当时为生产大队)地处丘陵山地,田土贫瘠,干旱少雨,社员们时时为望天收的处境所困扰。为了一劳永逸,彻底改变这一困苦局面,由当时的街河市公社党委组建了"黄兴水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由赵钦志担任,副指挥长为冯轩阳、吴材军,成员梅启军、吴泽军。</p><p>  由本大队(现3组)的区干部梅德辉担任工程团团长,成员由十余个生产队的青壮劳力组成。随即,几百号人便自带棉被和口粮,浩浩荡荡地开赴水库建设工地。</p><p>  当时,全体建设者在梅团长的亲自带领下,抢晴天干雨天,风雪无阻,争分夺秒,不辞辛劳,艰苦拼搏,除了一台东方红碾压拖拉机和几架石硪夯实外,便是用简陋的挖锄畚箕独轮车等工具,人工取土,肩挑车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筑起了一座拦水大坝。</p><p>  每天,天刚一亮,工地上便人声鼎沸,碾压机轰鸣,硪声阵阵,大家你追我赶,齐心合力,苦干实干,战斗在工地上。</p><p>  民工们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上工,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取土运土夯实土方的工程任务!工地条件艰苦,生活困难,干的是粗重活,吃的是缺油少盐的钵子饭,但大家从不叫苦叫累,勇挑重担,甘于奉献!</p><p>  在水库建设中,附近的中小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们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p><p>  由于赵德辉团长组织得力,措施到位,亲力亲为,指挥有方,在全体建设民工的共同努力下,黄兴水库终于胜利竣工建成!</p><p>  如今,水库经投入200万元整修加固后,堤面道路已由碎石铺垫的路面,已经全面建成了硬化水泥路。堤坡也全植上了草皮。2019年4月,整修一新的水库开始蓄水,水面宽阔,碧波荡漾,环境优美,成为了一处散步垂钓、休闲娱乐的佳境胜地!</p><p>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难忘建库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鸡笼观村地名故事】老锅厂</b></p><p><br></p><p>  说到铁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现代锅具材质多,工艺先进,质量好,经久耐用。</p><p>  旧时代的生铁土锅与土柴火灶,合二而一,相辅相成,能做出一顿味美的美味佳肴。令人口舌生香,回味无穷!</p><p>  坐落在新江口的松滋锅厂,曾经是一个享誉荆楚的响当当的知名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曾经多次荣获国家部优和省优产品奖。在松滋铁锅产品系列中,其“风火牌”铁锅,因产品轻、薄耐烧而称誉湘鄂川和荆楚,远近闻名。更是松滋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品!</p><p>  松滋生铁锅在松滋的生产历史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即鸡笼观老锅厂和赶子幽锅厂,在清朝末代和民国时期所生产的大量铁锅就行销四方,是老百姓可信赖的“俏货"。可以这么说,在湘鄂川边界的恩施、鹤峰、五峰、长阳、宜昌、常德,特别是本县乡镇及近邻的津市澧县石门宜都枝江公安一带,基本上家家户户和饭馆酒店,使用的都是斯家场新老锅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的生铁锅。</p><p>  说到这里,这就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官民兼备的民营企业家、乡贤乡绅、锅厂创办人一一文伯融。</p><p>  据记载一一</p><p>  文伯融名贤昭,其先祖来自江西,系福海公十九世孙。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月11日)。其父亲文春琴,系福海清举人候补道。文举人逝后葬于本土称为”猛虎下山“的魔王垴一块风水宝地。文家可谓书香门第,秉承儒学衣钵大统的一方名门望族。</p><p>  文伯融毕业于湖北农业学校。从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1936年),历任鄂省农业厅劝业所所长、农业学校高级管理员、第二第三小学训育主任、县劝业所所长、实业局局长、沔阳县、荆门县财政局第一股长、谷城县司法公署书记官、松滋、宜都县帮办秘书、鹤峰县政府秘书兼第一科科长、代县长、县长、陆军独立三十八旅司令部少校秘书丶松滋县第一区区长、军政部宜都团管区司令部咨议、省任用公务员、省审查委员会审查员。</p><p>  1936年,因父亲病故,归家守制后,有志于纂修文氏宗谱及文化家承,于1937年春,经由族议,由他担任宗谱主纂修并兼办族学,修宗祠于斑竹寺,并亲任族学校长。他殚精竭虑,亲力亲为,终成大功!</p><p>  为修族谱,庚续文氏衣脉,他办事干练,任劳任怨,勤勉有加。并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历时四年所成,其族校"文山中学”,开设五个班级,就读学生逾百人计,并亲任族学校长,为文氏家族子弟培育人才。所修建于斑竹寺的文氏宗祠,十殿五重,巍峨壮观。为践行实业报国,他主持开锅厂办工业,设杂货店铺,建槽坊酿酒,活跃山乡经济。他家广有良田山林,并饲养牛羊猪鸡牲畜家禽三百余头。其家中帮工有百人之多。每天开饭时辰,均是以打铃放铳为号,其可见家势之宏大!</p><p>  文伯融,一生从军从政从学从农从工,求真务实,功成业就,确系文氏宗族之楷模翘楚!</p><p>  文伯融中等个头,所蓄三须胡垂于胸前。他长年一袭长布衫,文人装束,风度翩翩,谦谦君子之风,实乃世人仰敬垂慕乡间之乡贤!</p><p>  解放前夕,鉴于人才难得,他的一位秘书为共产党地下党员,曾带来几匹骡子专程来到他老家,接他去新生政权任职,为新社会服务。他对来者说道,我自父故回家守制后,便无意仕途,安守老宅,终老山林故土,再说自己年老体衰,加之此去山高路远,崎岖难行,老朽已难以胜担鞍马劳顿之苦了!婉拒了秘书之请。秘书见自己的老上司不愿出山赴任,只得悻悻而然,空手而归。</p><p>  其实呢,文伯融除了难舍山田家产外,主要意在家乡办一份实业,回报家乡父老,在余生为社会尽一份心力!</p><p>  在老家鸡笼观,他建起了一座八大间,四天池的豪宅大院,雕梁画栋,高大气派,在这僻壤的山乡深处,鹤立鸡群,格外壮观,尽显殷实富足大户之不凡气度!</p><p>  在离他住家不远的一条冲的对面,他在原文氏家族所起根发脉所建的"文盛丰”老锅厂的基础上,再建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扩大销路。</p><p>  其新添建的厂房全由当地取材的整根大树搭建,既宽敞又高大。能使铸锅厂房里的大炼铁炉的烟囱直冲屋顶,便于烟灰通风排除。每天由双人拉扯的大风箱从未停歇,炉中熊熊燃烧的木炭红红火火,日夜不熄!</p><p>  工匠们在各种大小不一,摆放在砂土上的铁锅模具上,用特制的铁瓢,勺上冶炼通红的铁水,小心翼翼地浇铸到模具的进料口中。</p><p>  待铁水冷却,工匠们便拆开模具,再将其锅顶锅沿的毛糙不平处,稍加打磨后,一口口既轻薄又浑圆的大小铁锅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p><p>  有时,一些外地路途远的挑夫肩客,也因不能按时返归或者是因供不应求,货源紧张,难以取货,有时在冬天年前旺季时,只得干脆背一捆稻草睡在宽敞热烘烘的厂房里,既热乎又安寝且不误取货,真是一石三鸟,互不耽误,何乐而不为?</p><p>  铸造铁锅必须溶化原材料,其熔炉薪材便取自周边大山中的栎树,经烧成木炭后,才能热量大而且经久耐烧。其相应的烧炭炉便依次修建多座。那堆积如山的大柴垛便布满了鸡笼观的坡坡岭岭。那伸进火炉里的栎木经过一定的时间火候后焙烧成功后,便变一成一敲刚刚响的上好白炭,专供炼铁炉化开生铁铁水之用,以便铸铁成锅。</p><p>  一年四季,炭窑的炭火便没熄过火,炭工们被烘烤后,不干的汗水和黑炭灰,一道道的印痕便布满了整个脖颈和脸庞,有时用大粗白土布汗巾揩上一把,不用化妆,就一个个的变成了犹如舞台上的大黑花脸。但炭工们都不管不顾不言苦累,继续大把大把地往炭窑里添进栎木原料。</p><p>  白天,从炭窑及铸铁厂的化铁炉中冒出来的烟雾缭绕,笼罩在鸡笼观一片的山岭中。一到晚上,红彤彤的炭火便映红了半边天,鸡笼观就成了不夜天!</p><p>  鸡笼观老锅厂和后来的赶子幽锅厂生产的各种大小铁锅,由于质量好,经久耐用,销路极广。再则,鸡笼观和紧邻的赶子幽(现为焦枝铁路松滋段车站)地通南北东西,是松滋公安上通四川恩施宜昌五峰长阳,南北连接湖南周边邻县及下长江洋溪水码头的必经之路,交通极为便利。那来之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这两地锅厂,热闹异常,盛况空前。其外来客商以骡马驮运和肩挑车推者甚多,每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其大众货物除由骡马驮运外,主要由肩挑的货郎客商贩们走乡串户担任。这些挑贩们来时一担破锅生铁片,去时一担新出厂的新铁锅,去来都是一担货,两手都不空,将松滋的铁锅运往各地,满足家家用户。因而,质高价廉的松滋铁锅,在湘鄂边界大行其道,誉满荆楚。</p><p>  鸡笼观、赶子幽锅厂自开办百年来,除了提供社会需求外,还带动了一方地方经济,锅厂和木炭窑及槽坊、杂货商铺、为当地百姓和骡马客、挑贩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机会,既养活了无数人,又活跃了地方市场经济。锅厂给松滋财政和百姓带来的双赢利好,有目共睹,功莫大焉!</p><p>  在文家锅厂就业的长工短工中,甚至还有些壮实男丁小伙子,是躲壮丁的兵坯子。他们为躲兵祸之杀戮,免当战场炮灰,纷纷来到文家锅厂打工就业。这些小青年们只要一进文宅大院就安全了,成了锅厂窑厂员工后,就会躲过劫难,再也不会担心被抓壮丁了。因为,地方上的县府乡政府的各级政要权贵和乡丁,也深知虎死不倒威,打狗看主人的道理。虽然说,文伯融是曾任职高官的下野一介百姓,但也是称道地方乡邻的祠堂修撰人及文华中学校长,其声望甚浓,连地方高官也要另高看文大人一眼,那些荷枪实弹的虎狼兵丁们,也会知趣的不敢随意进文家大宅和锅厂,抓走壮丁,勒索钱财。   </p><p>  在文伯融名下,从文氏家族创办”文丰盛"锅厂开始,后来又相继建成开办"无量春"“文永盛”"文同盛”及“文鼎丰"等数家锅厂。</p><p>  1945年,这几家锅厂,年产铁锅四万余口。1949年后,无量春锅厂被松滋县收归国有,其它几家则相继熄火停业,结束了存续百年的铁锅生产行业,归于沉寂。同年,松滋县在赶子幽建"人民锅厂”。1958年迁址新江口。原文家锅厂旧址土地也就成为了地方财政所管的一块“公地",其地产权与地方无涉。</p><p>  后来,人民锅厂又于1973年归口县工业局,更名为"松滋锅厂",其厂占地六千三百五十平方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半机械化泥模压铸等新工艺取代旧技艺手工一成型,铁锅的产量、质量均有较大的突破和扩展。其产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五十七万口,是1949前的四十七倍。其风火牌单边耳锅,以其厚薄均匀、内外光洁、轻薄、节能省时等优点,深受用户青睐!</p><p>  如今,鸡笼观老锅厂虽然灰尽火熄,渐行渐远,归于沉默无迹,但老锅厂的辉煌历史,依然让人津津津乐道,记忆永存心间!</p><p> 鸡笼观老锅厂的地名依然留存地图,延续至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家河村地名故事】文家河</b></p><p><br></p><p>  在351国道途经的斯家场镇、原沙刘线文家河村境内时,一座高大宏伟壮观,宛如古城门的三孔引水渡槽凌空飞架,矗然而立。依渡槽东西而建的商贸集市两旁及周边,除了布满了学校、超市、饭店、农资、石料碎石加工等商铺,尤其是摆在公路两边的青石雕刻的石狮等石刻构件,格外引人注目!大渡槽是源之文家河水库的北灌渠。</p><p>  这里便是山青水秀、美丽丰饶的文家河。其地名便是缘自众多文氏族人聚居生活之地而来。</p><p>  文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国姓氏,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辈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爱国英雄、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悲壮的名句,便是出自他口!</p><p>  文氏在松滋的一脉所在地,其祖祠始建在白鹤山南的文家河。在清朝雍正年间,因山洪而毁垲。后又于嘉庆己卯(公元1819年)重建于斑竹山麓,西邻斑竹古刹,背靠起龙山,两侧溪水潺潺,几经修茸,十殿五重,巍峨壮观,庄严肃穆,颇具威势!</p><p>  境内的一条清流文家河,源自上游的岩屋垴,全长11公里,河床宽10至20米左右。流经陡垱、揭家河、张家河等河段后,在栗山咀注入洛溪河。</p><p>  1975年5月,为解决刘家场地区众多工矿企业和居民用水问题,湖北省计划委员会批准修建日供万吨水的"刘家场水厂"(后来增建杨家溶水厂取水点)。水库工程于1978年竣工,投入使用。文家河水库是刘家场和斯家场几十万百姓生命的涵养之源!</p><p>  文家河村地处刘家场、洈水和斯家场三镇的结合部,也是连接湘鄂边界和宜昌三峽、张家界的重要通道。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始建于1950年的湖北煤炭地质一二五队,曾经在这里从事勘探松宜地区煤炭资源地质及储量分布工作,其驻地旧址便在现文家河村村部处。</p><p>  文家河村的前身,为1970年的双泉大队和建新大队。1984年,双泉大队改为文家河村,建新大队改为绢坪村。2004年,文家河村与绢坪村合并为一,冠名文家河村至今。</p><p> 如今,文家河村的全体村民,在村委两班人的带领下,正奋力迈进在乡村大发展的致富大道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舞龙山村地名故事】姊妹坡</b></p><p><br></p><p> 在西方的神话世界里,上帝创造了一个伊甸园,夏娃亚当在园里偷吃禁果后,产生了一个育养儿女的凄美故事……</p><p>在斯家场舞龙山村,也有这么个伊甸园的故事流传乡间。村里有个叫姊妹坡的地方。</p><p> 据传说,在那遥远的古时,这里群峰连绵,山高林密,野兽出没,人烟罕至。在这深山老林里,住着一对同胞兄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荷锄坡田,砍樵山林,放牛牧羊,溪沟捕鱼,过着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p><p> 兄妹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虽然艰辛,却也稍觉满足。但唯有一桩缺憾不足之事,他们身处深山荒野,天高路远,缺少了一份孩童的嬉笑热闹之生气和生活快乐的情趣。生活一直过得平淡无奇,惭显枯燥乏味,了无生机。</p><p> 可是,在这贫瘠孤野的山林中,外乡族人谁也不愿入住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当然也就没有婚嫁媒娶、生儿育女、添丁加口、传宗接代之事了!这窘困无奈之事,一直萦绕在两人心头而无法化解!俩人虽有男女之别,但圄于天理人伦,且二人系一母所生,两奶养大的同胞兄妹,男女授受不亲,何况亲兄妹,万万不可乱伦成婚配!</p><p> 一天晚上,在他们苦恼烦闷、无以为计之时,二人同做一梦:天上一白胡月老托梦二人,此处不远山林长坡中的一对夫妻树下,藏有一副合二而一的古磨盘(上为公,下为母),你们在山上寻到后,二人各抱一块磨盘,同时松手,让磨盘顺着山坡往下滚。两块磨盘滚落山脚后,如果两块磨盘各自分开的话,你们二人便不能成为夫妻。如果两块磨盘在山下合二为一、紧靠密合成整副磨盘,你们两人就可以结合成夫妻。</p><p> 第二天清晨,兄妹俩醒来后,便一道上山,按梦中月光老人所指,在一棵比肩而立的夫妻树下,果然平躺着一副古磨盘。两人便各自抱了一块,来到一处山坡上,然后顺着山势,同时放下手中公母磨盘,让其任意顺坡滚下去。不一会,两块分开滚落的磨盘,竟然是密实合缝,紧紧地契合到一块,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中!</p><p> 苍天可鉴,大地作证,上天怜悯兄妹,感天动地,天作之合,允以成婚!兄妹二人不违天意,相配成婚,繁衍后代,安居乐业。自此,这寂静的山林中,逐渐人气旺盛,充满生机!后来,在人们不断的口口相传中,姊妹坡的地名便一直延续至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小堰垱村地名故事】幸福水库</b></p><p><br></p><p> 在洛河下游梅溪河段岸边的小堰垱村,是个丘陵小山村。351国道穿境而过,焦枝铁路桥横贯洛河,直通南北。这里田畴相连,植被丰厚,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村民勤劳。</p><p>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社化集体时期,广大社员们为改变贫穷面貌,增产增收,大兴水利灌溉农田,决定在铁路冲修建一座水库。当时,水库所处地址的行政区划为西斋区联合公社乐园五队。为了早日建成水库,投入使用,生产小队社员在队干部们的组织带领下,组建了民兵连,以军事化组织形式管理。每天上工前收工后,实行早请示晚汇报,读毛主席语录,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成了每天的例行课。</p><p> 广大社员战晴天,抢雨天,以最原始的土工具,用冬春的农闲时间,前后两三年,建起了一座土砌垒筑的拦水大坝。社员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家家户户出劳力,男女老少齐上阵,用肩挑手提,手提石硪,牛拉石磙碾压夯实大坝土基。每天,工地上,社员们个个干劲十足,红旗招展,车水马龙,热火朝天!</p><p> 社员们有的吃住在工地上,自带挖锄扁担畚箕等土工具和行李,从家中背来口粮蔬菜,其主食多为红苕罗卜干及其它杂粮家常土菜。统一在工地食堂搭伙吃缺油少盐的钵子饭。</p><p> 每天,一到打铃的开饭时间,社员们便排起长队,涌到食堂去领钵子饭。但是,工地上有个规定,每人要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后,才能领到一钵饭。如果背不到的话,那就要重新学习再排队,直到背到后,才能让早已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填上一顿饭。</p><p> 这座水库的蓄水水源主要来自井堰泉水、沟溪麻砂地的浸水和雨天落水。建成后的幸福水库约三十亩水面,库容12万立方米。在正常年景下,可以基本上满足本队约600亩农田的灌溉需要。库内还可以放养鱼苗,每年的鲜鱼打捞上岸后,除了分配每戸的过年鱼外,还可以上市出售,这也成了增加集体经济的一笔额外收入。</p><p> 如今,水库经过除险加固整修后,又修建了闸门和泄洪道,坝头上下栽了树植了草皮,环境优美,焕然一新,成了一处休闲游玩的乡村旅游好去处。当年,由广大社员忍饥挨饿,辛辛苦苦修建的水库,如今,还在继续发挥着灌溉农田,滋润农家,旱涝保收的经济效益,让小堰垱的村民们受益匪浅!</p><p> 幸福水库幸福水,长流不断润千家。长忆当年战天地,受益莫忘修库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溶村地名故事】揭家河</b></p><p><br></p><p>  在351国道穿境而过斯家场镇、途经杨家溶村时,要经过一道水泥公路桥一一揭家河桥。</p><p>  桥下便是揭家河。这座钢筋水泥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大桥由初时的土路涉河过桥的是整根大树筒、木板、石板材料相继铺就而成。如今,此桥经过取直改道后,建在离老桥上方几十米的揭家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体美观坚固,桥面平整宽畅,可供大型载重货车畅通无阻!</p><p>  该河何以称之为揭家河?其名字的来历又是怎么来的?</p><p>  揭家河的主发源地是文家河上游的仙楼香村汪家冲的猪母洞。源头之水经汪家冲流经的地方,便以当地居民姓氏而命名,并依各自姓氏建立宗族祠堂。汪家冲一文家河一揭家河,再往下就是张家河,这些地名也就随之产生了。这条河再向前流去数公里后,便汇入洛河,流向街河市两河口。</p><p>  相传,吴三桂造反时,大量江西人西迁湖北四川。当时,江西铜鼓县的付、杨两家人结伴同行,走到半途时,路遇一揭姓家庭时,从交谈中,得知揭家也是从江西出发西迁外乡的同路人。其中付家有一人提议道,我们同出一省,正好异途同归,此去山高路远,西路漫漫,我和杨家已相伴同行,亲如兄弟,互相照应。古有桃园三结义,今日有缘,两家正好缺一位朋友,我们不妨,也效仿古人,来个付杨揭三姓三结义,结拜为异性兄弟。三家异口同声,皆表同意!于是,三家主人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携手同行。他们日夜兼程,一路西进,往湖北地界逶迤而来!</p><p>  后来,有人对揭姓呼为"缺",如"缺”某某,称揭家河为“缺”家河,除了谐音相近外,主要由来是,当时付、杨结伴时,略显孤单,他们说还缺一个兄弟,方可结为同好之盟、三姓之友,正好路遇揭家,补全了此一缺憾,久而久之,所以称为"缺"兄弟了!</p><p>  这三家异姓兄弟经过千辛万苦,一路奔波,来到松滋斯家场杨家溶地界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河流潺潺,并有平畴山坡地可供开垦,便停下脚步,放下行李。他们三家挽草为记,各分地盘田界,砍树伐木,搭建茅屋。披荆斩棘,刀耕火种,垦荒开田,播下种子,春种夏旺,秋收冬藏。逐渐安顿下来,完成了异乡大迁徙。</p><p>  付、杨、揭三家各择屋场,比邻而居,鸡犬相闻,遥相呼应。可以说,这三家如果谁家有事的话,站在自家所居的岭上岗上坡上,都互相喊得答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稳定扎根,安居乐业。从此,开辟了一片生活新天地!</p><p>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三家人都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修建了住房,并且建立了祠堂。</p><p>  明朝时期,四川一游僧从上方地界,一路循山赶脉,来到文家河的揭家河河段时,见这里龙脉旺盛,其势如虹,一飞冲天,大有飞跃前奔异象。游僧说,要在此河段的龙头上,建一座七层宝塔,压住龙头,方能镇住势头,留住龙脉,聚气聚财!</p><p>  于是,揭氏家族在祠堂聚众商议,造图集资,动工兴建。时日不久,一座镌刻古文,十分壮观的七层青石宝塔,便屹立在揭家河畔了(此塔文革被毁)!从此,揭氏一族添人进口,更加财气旺盛,兴旺发达了!</p><p>  揭家人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安定生活后,在刚解放不久之时,揭家宗族中能写会算,在九区肖家坪当乡乡的揭元贵,还专门派揭少平(为当地著名土中医,是治疗跌打损伤及疱疮顽疾的高手,后入职刘家场镇镇医院)等三人,专赴江西铜鼓县老家,寻根问祖,抄录谱牒。</p><p>  解放前夕的1949年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某部,来到洛河下游李家河地界驻防时,张榜告示,征购军粮。</p><p>  当时,年轻力壮的揭元贵便前往解放军驻地李家河打探消息,询问价格。当他见到解放军官兵们生活艰苦,煮食吃的是杂粮毛大麦,大为震惊感动。他回家后,便动员全家人搬出家中存粮,摞子摞,磨子磨,碓马冲,筛子筛,连日连夜加工了几百斤白花花的大米,紧接着用箩筐送到军粮征收点。</p><p>  部队连长一见到当地老乡们送来的军粮干干净净,没有半点砂石土粒,非常满意。见到眼前的这位揭姓壮小伙子诚实可靠,将大米款如数付清后,还递给小揭一张盖了部队图章的字条,上面写着“此人可用”四个字。他说,不久的将来,天下就是共产党的了,会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你可以拿这个字条去找当地政府,他们会考虑安排你的工作的。</p><p>  揭元贵收下货款和字条,向部队首长道谢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并小心翼翼地藏好了字条。不久,松滋全境就解放了。遵照部队首长的交待,揭元贵拿着字条到农会,农会主席见到盖了解放军部队红巴巴的“此人可用"字条后,二话不说,就让揭参加了当地的土改工作。</p><p>  由于揭元贵人诚心善,好有好报,他凭着当年解放军同志给他的一纸字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的命运轨迹。</p><p>  后来,揭元贵由于办事踏实,工作勤勉,刻苦耐劳,卓有成绩,先后在各部门工作,担任过九区肖家坪乡乡长、刘家场龙潭桥林场场长、南海白玉桥公社水利社长、西斋清潭公社党委副书记、坪山公社党委副书记、桃树公社民政助理等职。</p><p>  如今,揭家河畔,揭氏家族人丁兴旺,家家富裕,人才济济。各条战线成功人士众多,除了在外地从政经商的外,在杨家溶本地也开办了超市、洗车等业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溶村地名故事】糸马山</b></p><p><br></p><p>  在斯家场镇杨家溶村境内,有一座名叫"系马山”的名山。系马山的山形似马,宛如一匹跃跃欲试、一飞冲天的骏马,昂首屹立,气壮如虹!</p><p>  系马山还是有着几百年烧制历史的石灰老窑厂古遗址。在这座山上,蕴藏着丰富优质的石灰石、重晶石和白云石,是建筑和石油化工的重要原科。其烧制石灰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时代。那时,这里的先民看中了系马山一处叫"塘口“的山坡地,他们便在此处山口开山取石,建窑场烧制石灰,销往各地。经过数百年的开采和烧制,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大量窑渣小山包。这些山包凝固成形后,坚固如石,乡民们便在山包四周的黄土和窑渣掺和的坡地上,开垦坡田,种植玉米、红苕等农作物。由于窑渣灰经过火烧烘焙后,松软肥沃少虫害,极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和生长。特别是种植产出的一种红皮“棉花苕",更是个大皮薄肉白,煮食生吃圴可。特别是生吃,咬上一口,脆生清甜爽口,堪比水果,是人们格外喜爱的充饥食物。人们在收获后,除了食用一部分外,还在窑渣山包上,开掘出一个个洞穴当苕坑,将红苕贮藏在洞内,可以不会变质腐烂而保鲜数月之久。</p><p>  在塘口烧制的石灰,质量上乘,是用户争购的俏货!其窑场生产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系马山属福民大队四小队。据系马山下土生土长的讲述人文良武老人说,当年系马山村的"水竹林窑厂"全县闻名,所生产的石灰,除了满足本县建房洒田(杀虫害)之需外,还远销到公安江陵石首和荆州沙市一带,每天都有带拖厢的大型货车和拖拉机排队运输石灰。</p><p>  在这座山上,还开采了数千吨重晶石和白云石供应给外地工矿企业用户。如今,由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所致,窑厂已经停产关闭。但这里应该算是松滋绝无仅有的一处古石灰窑遗址,对于这处古遗址,政府及有关部门理应加以保护和利用!</p><p>  系马山地名的来历除了山形如马外,还有两种说法。一个版本为,此山为三国时期名将关公操练兵马后的系马之地,与此山隔河相邻的鞍子岭则是搁放马鞍之地,茶菴子地名的由来,也是与关公在此地喝过茶有关。</p><p>  而在当地百姓中,流传最广、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传说是,在明朝京城当朝为官的(一说荆州)傅宰相,他在斑竹寺种植喂养了一群竹马,系马山则是傅宰相坐骑的系马之处。</p><p>  当年,当年轻聪慧、才高八斗的后生进京赶考,一举得中后的傅宰相,便离开新婚不久的娇美爱妻,走马上任,进京入仕。傅宰相虽不能和妻子白昼相伴厮守,但早出晚归度蜜月,倒也心满意足,乐享夫妻生活。</p><p>  傅宰相的母亲则和新婚的儿媳同居一室,白天耕种纺纱,忙于家事,晚上便各处一房,各自安寝,相安无语。</p><p>  一日,细心的婆母发现自己的儿媳的肚子日渐隆起,呈妊娠怀"喜"之状,便心生疑窦,大惑不解。我的儿子在京城为官,整日忙于朝中政事,一去数月,未见返家。再说,我们婆媳二女人在家,从无男丁上门,媳妇居然有了身孕?</p><p>  怎么得了?家中竟然出了一个不守妇道的儿媳,真是有伤风化,有辱门庭啊!在这一方寸之地,家中出了这等伤风败俗之事,会让我脸面尽失呀!</p><p>  一日清晨,婆母一时兴起,勃然大怒,便厉声追问儿媳:"你与我同居一个屋檐下,再无杂人,你何来身孕"?儿媳也异常为难,因夫君曾一再交待娘子,我每天早出晚归上朝理政之事,不能对外向任何人说知,就是对母亲也不能露出半点口风!不然的话,便会酿成弥天大祸,后悔莫及!</p><p>  因儿媳听从夫君的嘱咐,从不提及此事。婆母对儿媳守口如瓶、不出一言的举动,这更加引起了她的怀疑,深信不疑的坚信儿媳有私招男人的"外路”事!</p><p>  在婆母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再追逼诘问下,媳妇不得不违背对丈夫的承诺,向婆母道出了个中实情。于是,她对严苛之极的婆母说道,您的儿子每晚都回家与妾身同床共枕,共度良宵,因而便有了身孕在身。</p><p>  婆母一听此话,更加不信,从而增加了怀疑之心。她严斥道:“你尽瞎说一气,我儿千里为官,他怎么来回奔波、每晚和你共眠一床?他就是坐关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马也难以返归呀"!</p><p>  媳妇马上接口道:"您若不信儿媳之言的话,您儿子每天正是骑竹马上朝,鸡鸣上朝,狗叫进家,来无踪影,从未延误!外人无从得知内情,也瞒过了您老人家。祈望您老人家息怒,多加海涵,见谅于儿媳"!</p><p>  婆母一听媳妇此话,更加不信儿媳之言!再次追问:"儿子骑竹马上朝?竹马放在哪里呀”?儿媳便顺手指指大门后竖着的一根竹棍说,就是这匹竹马。婆母一听,竹棍能当马骑?我也来骑骑试一下。边说边将竹棍夹入胯下。突然,婆母刚夹入胯下的竹棍发出"嘣”的一声爆响,竹棍竟然全炸开了,每段竹节里面便滚出了一个个尚未完全成形的竹人竹马。竹人每人手中都手执长矛大刀,跃跃欲试!同时,斑竹寺竹园里的满园竹子也全部炸开了!竹子里面的竹人竹马也胎死腹中!</p><p>  睡在内室的儿子,听到母亲和夫人的对话和争执不休,并听到了竹马的炸裂之声,一时大惊失色!母亲坏了我的大事,我的这匹竹马坐骑被母亲给毁了。我每天怎么上朝面君?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如何是好呀?或许还有杀身之祸”!</p><p>  当朝皇上,见傅宰相一连数日,未见上朝,便一再追问,并发下御旨,遣下兵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直下傅宰相老家追查问责。</p><p>  事前,迟滞在家的傅宰相也知道,朝廷必然会派人来追杀自己,我只怕是危在旦夕,性命不保了!</p><p>  后来,他听地方上的一高人指点,在自家的屋脊上放一条黑狗,黑狗能僻邪避害,趋利化吉,可以遮挡住京城老皇的眼目。这样,天高皇帝远,千里之外的京城皇上也就看不到这穷乡僻壤,当朝臣子的居住之地了!</p><p>  为了保命和居家安全计,傅宰相便依高人所言,欲在自家屋脊上放一条黑狗,以避灾祸。母亲见儿子要放一条狗子在屋脊上,气上心来,暴跳如雷,极力反对!她说,鸡飞狗跳大不祥,这样,会坏了居家体统不吉利!因而,儿子只得不违母愿,放狗之举只得作罢。</p><p>  后来,朝廷兵丁循根觅迹,一路寻到傅宰相住地,将他捕走,因竹马竹人竹刀竹枪之缘由,终被朝迋以谋反之罪,下了大狱。</p><p>  久而久之,傅宰相骑竹马上朝系缰坐骑系马山以及和妻子相会、母亲坏其大事的传说,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津津乐道,流传至今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采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