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四则(作者:杨祖明)

《山城文苑》《影色》编辑部

<p>【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四则(作者:杨祖明)</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家河村地名故事】四抬扛</b></p><p><br></p><p> 斯家场镇文家河村境内,有一个地名叫“四抬扛“。“四抬岗”是如何得名而来呢,知者还真的不多。据传:大郎神与二郎神受玉皇大帝之命,带2名天兵从天庭抬了一尊金龟到此,填堵一污秽之地震慑邪气。由于是四名天神用扛抬来,所以这里便叫“四抬扛”了。</p><p> 在大唐盛世之时,到处兴起了建庙宇,也不知是哪一位资深的和尚看中了此地,于是招集工匠在此,建了一座规格为九重庙的“龟元寺”。庙里设施工艺考究,装饰金碧辉煌。形态各异的各路尊神,齐聚寺庙内,求子求福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p><p> 随着历朝历代的交替变换,到了清朝,这座庙宇里的拜佛者依然不减,和尚也逐渐增至到一百人。</p><p> 后来,主持寺庙的老和尚圆寂了,寺内其他和尚竟无视佛规,竟然胆大妄为荒淫无度,对前来礼佛膜拜的女香客强行留宿,失身失节的香客是有苦难言。</p><p> 和尚奸淫民女的事情败落之后,终有胆大的乡民逐级上报到了朝廷。顺治皇帝下圣旨,派出金兵,快马加鞭对这九十九名和尚进行追杀,和尚们为了躲命便藏身于长満荷叶的沟中。金兵们见和尚一个个突然消失的无踪无影。这时,天上飞的小鸟不停的叫唤,“朝荷叶一刀、朝荷叶一刀”。于是众金兵手持大刀朝荷叶坎杀而去,只见荷塘中血水一片,九十九名荒淫的和尚全部死于沟中。</p><p> 事后有人说,这里本是玉皇大帝派大郎神和二郎神抬“金龟”振慑的污秽之地,绝不能让此庙再延续下去。因民愤强烈,激起了心中的怒火,便一把火将“龟元寺”的九重庙烧的片瓦不留。</p><p> 九十九名和尚,命归荷叶沟里,了结了他们不守佛心的淫荡人生,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沟(现村部路边)称之为“杀人沟“了。</p><p>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家河水库大堤工程基本完工,在修建放水槽时的开山掘石中,挖出的石块都酷似“龟纹”,有人说:这也许就是“金龟“镇秽的传说之地罢了。</p><p><br></p><p>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抬扛“居住着一户汪姓人家,他名叫汪烈,父亲是位孔武有力的武师,常替穷人打抱不平,对欺圧乡民的事恨之入骨。一天,几个恶人上门摆开了闹事的架势,被他看破。于是随手将稻场上的腰磨双手托举,那些人吃惊的哑口无语连连转身而返。</p><p> 汪烈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读书识文,强身健体,革命理想胸中燃烧,于1927年参加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追杀汪烈,在周围邻里的掩护下,他成功带出一百多人随贺龙部队去了。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反动派,找不到他本人,就连同他十多户邻居全部杀死,并将房屋全部烧掉,汪烈后于1930年在战斗中牺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小堰垱村地名故事】梅溪桥</b></p><p><br></p><p> 梅溪桥位于梅溪河,小堰垱村5组。顾名思义梅溪桥可能是梅氏家族所建,他们当时为什么在此落籍营生呢?据84岁老人梅启富介绍,他的祖先于明朝年间三番造乱时,他们是文武双全的富裕之家,为了逃命,四姊妹(3男1女)结伴从江西逃难而来。现算到他孙子辈己有十几代人。</p><p> 当时,他们来到此地之后,见这里能立身安命,便留了下来。此处是一条河流与一条溪沟的交汇处,前有荒地草坪,后面是山岗丛林,地理条件和风水较好,于是开始开荒种地,搭建茅舍,在此生存下来。由于时局战乱,四处逃难之人见此田地有果实充饥,也就陆续留住这里。</p><p> 由于梅姓人的不断繁衍,四兄妹在这里的人口也逐渐强大起来,影响了这方圆数里,所以人们自然就把“洛河”流经此地的河叫成了“梅溪河”。时局战乱纷纷,看着这里粮田不断积累,彻夜打破了他们回江西经商之梦,他们便定心发展,开始策划新建“梅氏祠堂”壮大家族。具说:房屋建筑分上下8大间,2口大天井,非常考究气派。</p><p> 后又在文家河和四周山沟流入些地汇入洛河的沟溪上,建了一座石拱桥,为山斗坪、宜都、鸡笼观、鞍子岭、小堰垱、先人岩、至洈水、刘家场、过往经商的人通行提供方便,二则可开垦溪沟边的荒野成田,由于是梅氏所建,又是“大善事”,所以常来常往的人们就叫它“梅溪桥“了。</p><p> 梅氏在这形成了大家族,有文有武又行善,在后来的形成了以取酒、取粉、杂货、办石灰窑分工不分家的经商模式。常常接济贫穷受难之人,所以受人感戴。</p><p> 在经商中遭受到土匪和生意不济时,也常以家训“忍让”待客,所以南来北往的人都知道,梅氏家族在这里从不欺人,但也从不怕事。几代相传出现过一个秀才和多名身手不凡的行武人。具说梅氏在这里家发人兴之后,梅氏子弟在松滋及周围境内,相继分户立业,并兴旺传承下来。</p><p> 梅溪桥原高度为约3米、长5米,宽1,5米,现石拱与石拦杆依旧原样,立于梅溪河之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堰垱村地名故事】</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仙人岩</b></p><p><br></p><p> 仙人岩,位于斯家场镇小堰垱村3组,山后与宜都毗邻,地质结构属于丘岗地貌的特征,是一座地理运动自然生存的小山岗。</p><p> 当地年长者说起“仙人岩“,在本地还流传着这么一段神话传说:在唐代贞观年间,吕洞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然而他次次都没取得功名,后来他放弃了,便开始云游四方。一日他来到此地,见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便念念不舍,于是,他卧地休息,由于旅途劳顿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天飘祥云,一位仙人见他睡姿雅如自然,便朝他挥动了一下拂尘后,驾着祥云而去。当吕洞宾如梦境般的醒来,觉得脑袋轻松似乎觉得开化了许多,变的更加聪明了。他起身看了看自己睡过的地,又四处张着,这地怎么变成了自己的人形呢?他奇怪的自语道“是仙人点化我了吗?”林中的鸟儿不笛鸣“是的、是的”。从此,吕洞宾开始了他的修仙之路。于是,仙人岩,便在这里传开了。</p><p> 仙人岩,就是一酷似人形模具,高不过1米左右,长约1,7米,头部呈西南方,脚部于东北方,脚头高度约80公分。这里的很多老人都说小时候放牛三五成群常常在这里玩耍过,玩累了就睡在“仙人岩”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溶村地名故事】杨家溶</b></p><p><br></p><p> 杨家溶在斯家场镇杨家溶村境内,村口人面积6.4平方公里,村民2850人。地理位置很特殊,在往刘家场、洈水和斯家场镇的三岔路口中心,上为文家河村,下为小堰垱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先后称之为“团结”大队“民主”大队、“同升”小队。“溶”是当地人对两面环山,而中间有一块低矮长形的空地,所以他们将空地称为“溶”,现人口密集,繁华地段就在三岔路段。</p><p> 据本村六组83岁老人梅运金说:真正的杨家溶在本村2组,也就是往洈水路段的大樟树处。杨家溶原叫“江踏溶”,江踏就是石头阶梯,土话为“江踏等子”。在那里杨姓出了个富户人家名叫杨柏函。在现6组的杨家湾处有条小街不知建于何年,毁于何年。过去杨氏祠堂就离这街不远。杨氏在这人丁兴旺,在解放后的合作社过后,有人把“江踏溶“叫成了“杨家溶”。在文革初期,杨家溶再次被“团结大队”所替代,文革结朿后又挥复为了杨家溶,并源用至今。</p><p> 杨家溶的地理走向为东西方,山丘绵延起伏,这里的山头有寨子山、马颈亢(项)、和尚岩、鹞鹰山,每个山头,每条山脉的去向都有传说。</p><p> 寨子山在马颈项的前面,前为公路,后为6组农田和临散农家住房。传说:在三国时代这两山之间大树成林,乌语花香,关公率兵巡查防务,在此扎寨休整过,所以人们叫这为“寨子山”了。</p><p> 马颈亢(项),是一座山的象形比喻,说:马的头部朝大樟树方向,它的颈部很长,尾部处住着多户农家,过去老一辈都说这地是肥窝子。</p><p> 和尚岩,是马颈亢山尾部名为和尚垴山上的一块巨大的象形石,石头奇特像人,酷似和尚,它与樟树冲相连在南边。相传:和尚岩上面还有一块像“堂鼓”的石头,每到晚上就有响声。在鼓的不远处还有块“海螺”形的石头,遇到风吹它发出的声就大,如果人有用口去吹,它发出的声就小。</p><p> 鹞鹰山,与马颈亢(项)山也相连,传说马颈亢山是“天马”的化身,天马行空也有劳累时,时而在此歇息,玉皇大帝为了保护天马,派鹞鹰一支守护于“天马”身旁。从此勇猛的鹞鹰与天马形影不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深入采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