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孔 感悟儒学精华

宁静致远

<p><br></p><p> 山东曲阜素有 “孔子故里,东方圣城” 的美称,它不仅是黄帝的出生地,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国都。带着拜谒国学圣地,感悟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遗风,驱车前往 “东方圣城”— 曲阜参观游览。</p><p><br></p><p>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p><p><br></p> <p><br></p><p> 曲阜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 — 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 — 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p><p><br></p> <p><br></p><p> 如今人们把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br></p> <p><br></p><p> 按照参观的顺序,先介绍孔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p><p><br></p> <p><br></p><p> 孔子诞生于尼山,成长于厥里,设教于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于泗上,在曲阜留下了众多的活动遗迹。</p><p><br></p> <p><br></p><p> 曲阜孔庙平面示意图。现存的孔庙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建筑,占地327亩,九进庭院,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共有厅、堂、楼、房463间,据说是仿北京故宫建的。 孔庙的建筑包括一阁、一坛、两桥、两庑、两堂、五殿、五坊、六偏门、七大门、十七座碑亭。</p><p><br></p><p> 孔庙四周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孤例”。</p><p><br></p> <p><br></p><p> 过了检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门坊,这些都是古代皇帝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金声玉振坊”,坊额“金声玉振”,笔力雄劲,出自胡缵宗之手。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p><p><br></p> <p><br></p><p>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p><p><br></p><p> 棂星门是孔庙大门第一道门,穿过此门便走入第一进院落,可看到如下建筑: 1、棂星门 2、太和元气坊 3、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坊 4、至圣庙坊。</p><p><br></p> <p><br></p><p>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p><p><br></p> <p><br></p><p>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p><p><br></p> <p><br></p><p> 圣时门。是孔庙第二道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p><p><br></p> <p><br></p><p> 穿过圣时门,便走入孔庙的第二进院落,两侧又是沧桑的侧柏,将历史的厚重带给游人。漫步庙中,朱红色的大殿,浓郁的树荫给人一种置身幻境般的感觉,成片古柏,庄严肃穆。 据说孔庙有树木1700多棵,其中以柏树为主,平均树龄在八百岁左右,树龄最长的有1800岁的汉柏。 从第二进院落开始,孔庙越往里走,建筑物越多,因为上千年来,孔庙是从里往外扩建的。</p><p><br></p> <p><br></p><p> 金水桥,同故宫前的桥同名,又叫“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p><p><br></p> <p><br></p><p> 过了金水桥,就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个普通文人,为什么能成为圣人?是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p><p><br></p> <p><br></p><p> 孔庙第四道门 —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叫“中和门”,意喻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目前大中门还在维修中。</p><p><br></p> <p><br></p><p> 孔庙第五道门 — 同文门,此门始建于宋,明扩建,“同文门”三字为乾隆手书,“同文门”,取《礼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语意。</p><p><br></p> <p><br></p><p> </p><p> 大成门,是孔庙第六道门,穿过此门便走入第六进院落,整个孔庙重点景区到了,可看的东西很多。如:大成门、杏坛、先师手植桧、大成殿等。“大成”二字,取孟子赞颂孔子语“孔子之谓集大成”,说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p><br></p> <p><br></p><p> 穿过大成殿两边的侧门,便进入了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只有一个大殿,名叫“寝殿”。</p><p>寝殿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qí)官氏的专祠。</p><p><br></p> <p><br></p><p> 寝殿看似陈旧,细观回廊石柱、殿内神龛,均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宋国人,19岁嫁给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 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1008年,才被宋追封为“郓国夫人”,亓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代,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改称“至圣先师夫人”。</p><p><br></p> <p><br></p><p> 大成殿,历朝历代帝王的祭孔活动就在大成殿里举行,竖匾“大成殿”是雍正的墨宝。</p><p><br></p> <p><br></p><p>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p><p><br></p> <p><br></p><p> 大殿外高悬雍正御笔“生民未有”匾,语出孟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意为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殿中正上方高悬康熙御笔“万世师表”匾,意为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之表”,既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乾隆帝御书“与天地参”,在大门上方,与“万世师表”相对,语出《中庸章句》,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p><p><br></p> <p><br></p><p> 大成殿现在不允许进殿参观,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一身天子行头: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我们去时或许是在维护,孔子塑像被用布遮住。</p><p><br></p> <p><br></p><p> 圣迹殿,圣迹殿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一道庭院,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 圣迹殿位于孔庙最后边。孔庙原有反映孔子“圣迹”的木刻画,后改为石刻,嵌在圣迹殿内壁上,现在都用玻璃封起来,下方黄色是拓片画。 “圣迹石刻”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共120幅。</p><p><br></p> <p><br></p><p> 神庖殿,为祭祀孔子前准备牺牲的 猪、牛、羊的地方。神庖为清初所建。1999年辟为曲阜汉画像石展馆,存放曲阜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p><p><br></p> <p><br></p><p> </p><p><br></p> <p><br></p><p> 望着古老的墙面、斑驳的屋檐、气派的庙堂、千年的古树……,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每一间厅堂都展示其庄严与厚重,每一任帝王的墨宝都彰显着孔子的博大宽广,甚至每一草、每一木、每一砖、每一瓦都在讲述着我们华夏的尊严。走在其中,与建筑对话,与圣贤共鸣,徜徉在红墙绿茵间,畅游在历史长河中·····&nbsp;</p><p><br></p> <p><br></p><p> 杏坛,位于孔庙大成殿前,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杏坛建于宋,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金在坛上建亭,杏坛篆书匾额出自金代大学士党怀英之手。亭内有乾隆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p><p><br></p> <p><br></p><p> 洪武碑亭,是朱元璋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又说“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p><p><br></p> <p><br></p><p> 十三碑亭 穿过奎文阁两侧的偏门,便是孔庙的第五进院落,在这个狭长的院落内,矗立着十三座古碑亭,人称“十三碑亭”, 汉白玉基座,覆黄琉璃瓦,年代最久的两个亭子修于金代。由于建造年代有一定距离,各亭风格也稍有差异,例如金、元碑亭形式略微古朴,清代碑亭则规格较高,稍显豪华。 “御碑亭”内总计立55块碑,为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有汉、满、蒙、八思巴文等文字。(此图取自网络)</p><p><br></p> <p><br></p><p> 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p><p><br></p> <p><br></p><p> 成化碑,龟趺螭首,为朱见深所立,上书“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是孔庙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 我以前总认为驮碑的是龟,今天才知道它叫“赑屭(bi xi)”,传说“赑屭” 是龙王第八子,龙头、龟身、鹰腿、蛇尾,它爱“文”,善负重。 凡以赑屭为趺(fū)的碑才叫“御碑”。</p><p><br></p> <p><br></p><p> 先师手植桧,位于杏坛边上的桧树,为孔子亲手栽种,历经2500余载,几度枯荣。明立“先师手植桧(guì)”碑。 桧树西晋枯死,隋复生,唐高宗时再枯,宋再荣,毁于金兵战火,元复发新枝,明遇火灾被毁,清再发至今。</p><p><br></p> <p><br></p><p> 现在介绍孔府部分。先看孔府平面图,宅院布局:三路(西-中-东)九进。 (一)中路(开放):孔府的主体部分。 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二)西路(部分开放):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 (三)东路(未开放):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p><p><br></p> <p><br></p><p>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始建于宋代,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它布局匠心,是园林结合的范例。(此图取自网络)</p><p><br></p> <p><br></p><p> 天下第一人家 — 孔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始 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1503年重修拓广,1838年扩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br></p><p> 孔府占地共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三路布局,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五间等,最后为花园。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孔府是我国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府内收藏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为“商周十器”。</p><p><br></p> <p><br></p><p> 孔府正门坐北朝南,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是清书法家纪昀手书。</p><p><br></p> <p><br></p><p>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主人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p><p><br></p> <p><br></p><p> 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孔子嫡长孙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 从宋赐给孔子后裔“衍圣公”这一封号起,子孙相继袭封了32代,历时880多年,故孔府也叫“衍圣公府”。 纵观封建王朝几千年,仅此一家享此殊荣,无怪乎老百姓叫孔府“天下第一人家”。</p><p><br></p> <p><br></p><p> 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p><p><br></p> <p><br></p><p>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孔府家规,重光门平时不开,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p><p><br></p><p>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刀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p><p><br></p> <p><br></p><p> 屏门建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 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p><p><br></p> <p><br></p><p> 过重光门,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厅堂灰瓦悬山顶,典型的明代建筑。 这是当年宣读圣旨、衍圣公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p><p><br></p><p> 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刻清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p><p><br></p> <p><br></p><p> 这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内宅院之前,有道禁门 — “内宅门”将内外相隔。 “内宅门” 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p><p><br></p> <p><br></p><p> 这幅寓意深刻的照壁,俗称 “戒贪图”。壁画上贪四周的彩云中,全都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应有尽有,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 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p><p><br></p><p> 衍圣公将“戒贪图” 制作在宅门附近,以提醒孔氏裔孙不要贪得无厌,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据说孔府有个规矩,每当衍圣公出门,路过此壁,随从都要高喊一声:“公爷过贪了”!借以提醒衍圣公。</p><p><br></p> <p><br></p><p> 曲阜的孔府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分局。</p><p><br></p> <p><br></p><p>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这块石头是告诉前来者;开门见山,有话直说。 从大门至三堂,是孔府的官衙所在,整个区域内的各厅、堂间院落都有腰门往来,不许从厅堂内穿行。</p><p><br></p> <p><br></p><p> 孔府保存许多珍贵的文物,历代封建皇帝为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孔子嫡孙的优渥,不断给以赏赐。帝后墨宝,御制诗文、儒家典籍、礼器乐器、文房四宝,而孔子嫡孙也留意搜集历代法物,不断充实文物库藏。</p><p><br></p> <p><br></p><p> 二堂的&nbsp;“寿”字碑。</p><p><br></p> <p><br></p><p> 孔府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难怪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p><p><br></p> <p><br></p><p> &nbsp;内宅门前情景。</p><p><br></p> <p><br></p><p> 孔府后人书法欣赏。</p><p><br></p> <p><br></p><p> 前堂楼,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进入了前堂楼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 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p><p><br></p> <p><br></p><p>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李东阳监工设计。孔府花园前后3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10余亩。其中有山、水、林、曲桥、花坞、水榭、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p><p><br></p> <p><br></p><p> 在孔府后花园中有一景叫五柏抱槐,五柏抱槐树龄虽只有几百年,但却非常奇特。据说在明朝时,这株柏树因受到雷击,树干一下裂为五瓣,但依然保持存活。又过了许多年,到了清朝时期,有一粒槐树种子被风刮到了“五棵柏树”的中心,由于里面积存了不少泥土,槐树种子竟生根发芽,逐渐长大了。几百年后,就长成了现在的这个奇异景观。所以严格来说“五柏抱槐”是二棵树,一棵柏树,一棵槐树。</p><p><br></p> <p><br></p><p> 孔府内藏有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文书档案。有大批历史文物及明清的衣冠等。因而孔府不仅是中国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于1994年被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br></p> <p><br></p><p>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在这座几百年的府邸里,我们找寻中国家文化的传承,家风的传承,家教的形成,让我们找到孔子大同梦想的共鸣,“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和谐大同,天人合一。</p><p><br></p> <p><br></p><p> 最后介绍孔林,孔林又名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初不过顷余,后经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次增广,面积达2平方公里。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4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不少墓前建墓碑、墓表,有些建享殿、立石坊、置石仪。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宗族墓葬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br></p> <p><br></p><p> 万古长春坊,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精美图案,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林周筑有围墙,前有至圣林坊及二道林门。门内有一南北林道,长1266米,宽44米。林内现存石碑4千余块,树近10万株。</p><p><br></p> <p><br></p><p>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专用墓地,占地3000多亩,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四周围墙高3米、厚1.5米,长14.5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p><p><br></p> <p><br></p><p> 孔子墓入口处的洙水桥牌坊,牌坊上正面的洙水桥三字由清雍正帝题写,背面的洙水桥三字由明代奸相严嵩题写,这两位的书法造诣都很高。走过牌坊就是洙水桥,再往前走就是孔子墓大门入口。</p><p><br></p><p> 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 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随着孔林的扩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内。孔林内有洙水桥三座对称而设,中桥拱起如虹,前有“洙水桥”石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p><p><br></p> <p><br></p><p> 从洙水桥进入享殿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明人黄养正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p><br></p> <p><br></p><p> 孔子墓,孔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受到人们最高规格的尊崇,被誉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孔氏族人尊为“始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卒后葬于此。墓前有二石碑,前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黄养正书,后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p><p><br></p> <p><br></p><p> 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墓。孔鲤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建树,他最大的功劳,是生了儿子子思。子思对孔子学说传承贡献巨大,被后世皇帝加封为“述圣”。子思有一个再传弟子就是孟子,是与孔子比肩的伟大思想家。孔鲤凭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儿子,又是“述圣”子思父亲的身份,被追封为“泗水候”。</p><p><br></p> <p><br></p><p> 子贡(前520~前456),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得意门生。孔子死后,群弟子守墓三年而去,惟子贡哀思未尽,独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通,题为“子贡墓庐处”。</p><p><br></p> <p><br></p><p> 孔子墓的南侧是他孙子孔伋的墓,墓碑上刻着“沂国述圣公墓”。孔伋又叫子思,他是孟子的老师,曾作《中庸》,后被封为述圣公。把孔子的儿子和孙子的墓这样安排布局,是按照古代当地的风俗而设计的,含有携子抱孙之意。</p><p><br></p> <p><br></p><p> 孔子之六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兴燮之墓。</p><p><br></p> <p><br></p><p> 子贡手植楷,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这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p><p><br></p> <p><br></p><p> 身旁游人如织,崇敬之心仍在。</p><p><br></p> <p><br></p><p> 孔子墓的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古代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突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p><p><br></p> <p><br></p><p> 孔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nbsp;</p><p><br></p> <p><br></p><p>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最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牌坊前额刻道光皇帝遣官谕祭祭文,坊阴刻“鸾音褒德”四个金字。</p><p><br></p> <p><br></p><p> 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p><p><br></p> <p><br></p><p> 用了二天的时间,走进曲阜,走进三孔,近距离了解孔子、感知孔子的儒家思想,感受曲阜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氛,感受孔子及其后代生活过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真的一次心灵的洗礼。曲阜三孔,雄伟壮丽,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p><p><br></p><p><br></p>